第 213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定时限已到,没有一家店铺老板上门。

奇了怪了,这些店铺都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不怕被官府查封关门吗?

让手下的太监们一调查,这才知道,经营火镰的,是一些小店铺、小商人,一听到让他们买火柴,他们连火镰也都不卖了。

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算是“相关店铺”,就可以不用买梁师成的火柴。

其他卖火镰的,都是些货郎。

货郎们挑着担子,行走于街头巷尾,流动性非常强。

货郎们卖的都是老百姓最常用的东西,价格极低,人家才不听这帮太监的命令。

让官员们来买?梁师成还没这个胆,也丢不起这个人。

如果让陛下知道了,岂不是证明自己没本事?

梁师成真是奇怪了,好好的火柴,这么好用,居然没人买!

还是老百姓对他们这群人有歧视!

有太监分析说,现在他们做的火柴,量太少,所以成本高。

如果量大了,成本就会降低了。

但是就皇宫里那点夜香,根本制不出多少火柴。

要想制出更多的火柴,那就必须扩大原料来源。

另一个太监则是持反对意见,这就如同进酒楼,除了酒,一般有规则:外菜莫入。

皇宫也是一样啊,夜香,怎么能从其他地方进呢?

皇宫的夜香,怎么能和普通人家的屎尿混在一起?

如果多外面进夜香,就是对陛下、对皇家的最大亵渎。

蛋疼了!梁师成把自己在宫中的住房都让出来当作夜香提取室了,还让其他十几名太监挤到一个房间。

腾出的房间用来储藏夜香。

小太监们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因为梁师给了他们承诺,火柴肯定要赚回大批银子。

到时候,参与火柴制作的人,都有一笔可观、并且是正常渠道的收入。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整出这么大动静,制作出的火柴,无人问津,哪来的银子给大家发?

因为收夜香的事情,梁师成还与蔡修发生了冲突。

梁师成无比沮丧。

看到梁师成狼狈收摊,宗舒的嘴巴差点笑脱臼。

再这么下去,梁师成一定不受徽宗待见了。

“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被整下去了,接下来轮到梁师成了。

宗舒回到家,发现屋里坐着几个人,局促不安地看着宗舒。

乔管家说,上个月,宗家到南方扩展生意,在苏州和杭州,收购了大的瓷器作坊。

同时,按照宗舒的要求,找来了这一家几口人,愿意举家迁到北方来生活。

这几个人,宗舒找来的目的是,将水稻生产扩展到北方。

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国的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

水稻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

南方水稻亩产约350多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0多斤,水稻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

自水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宋时期水稻种在长江流域。这时人们感到水稻只适合在南方地方种植,不知道北方也可以。

越是在北方,生产的稻米其实越好吃。

后世著名的北大荒,生产的稻米就非常好吃。

连寒冷的东北都可以种,其他地方都可以。

只有大面积地推广水稻,才可以真正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比粮食更为重要。

民以食为天,粮食才是大家的命根子。

只有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才能稳定住大宋的基本盘。

“乔管家,那个陈旉,如是庵全真子,找到没有?”宗舒问道。

“找到了,他刚出去,去找国师了。”乔管家答道。

太好了,宗舒高兴地跳将起来。

222 南稻北移

乔管家搞不清宗舒为何如此高兴,不就是个中年人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

只不过就会种些庄稼而已嘛,一个南方人只会种水稻,到北方来,有什么用处?

宗舒心目中,陈旉是北宋真正的农业技术大牛。

古代科学家中,陈旉是最不出名的一位,但他对农业的贡献却是无人可比的。

在宋、元、明时期,陈旉的地位堪比水稻专家袁隆平。

陈旉是士大夫出身,因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二十多岁就辞官归田。

从此,他睛耕雨读、种药治园,致力农桑,在古稀之年写成《农书》三卷,一万多字。

《农书》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

这种技术不是过去那种宏观描述,而是细而又细,普通农人也看得懂。

比如整地,他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详细论述。

陈旉讲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使得农、渔、副可以协调发展。

这就很有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味道。

宗舒急于见到陈旉,就让曹宗申去找。

不一会儿,曹宗申就找来了陈旉和林灵素。

林灵素告诉宗舒,他和陈旉很是熟悉,过去曾讨论过道法。

陈旉还是个道人,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

陈旉在农学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在道学方面的研究。

陈旉之所以这么顺利地从南方来到汴梁,一方面是出于宗舒给他抛出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林灵素的关系。

宗舒抛出的研究课题是:在北方种水稻。

陈旉感到不可能,但宗舒的信,又偏偏说得又头头是道,于是他就想来汴梁和宗舒进行一次辩论。

宗舒上来就给陈旉施了一礼,陈旉连忙还礼。

陈旉之所以前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宗舒太有名了,他在道术上竟然挫败了国师。

再加上《大宋时报》连载的故事在南方已经传开,陈旉也想见一见这个传奇人物。

一到宗家,陈旉就急不可耐地去了大宋科学院。

陈旉和宗舒刚好走了两岔。

到大宋科学院粗粗看了看,林灵素给他介绍了学院的情况,特别看到他们从海带当中提取碘单质。

在南方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常见的海带,价格非常低廉,大宋科学院的人居然能制作碘伏。

林灵素还说,海带同时还可以制作味精,这个在大宋科学院看不到,需要去宗家的作坊。

陈旉当然吃过味精,于是对宗舒更加感兴趣。

大宋科学院的学员居然还有银子可拿,这实在是让陈旉没有想到。

宗舒给他承诺,如果他在大宋科学院留下来,就给他高薪,他有些不敢相信。

实地一看,果真如此。

大宋科学院的名字是陛下题的,太子当了院长,由此可见,朝廷对于百工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的重视。

进门处两块大石上刻的字让陈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