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5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一群人的战争。

尽管出题人被考生和各大书院的教习研究来研究去,但真正猜中考题的,少而又少。

猜中徽宗出的考题,真是太神了。

赵桓越发感到母后的圣明,当初,如果不是母后发现了宗舒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今天,风光的可能就是赵构或赵楷。

那时,宗舒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光芒四射。

如果康王赵构或郓王赵楷将其拉拢过去,宗舒就成为他最大的敌人。

北伐辽国,有了宗舒的参与,在战场上救回了种师道,从而还原了战场的真相。

赵构在这次战争中大伤元气,几乎失去了与他一较高下的资本。

如果说上一次救回种师道,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

那么这次,指导苏易一个月,让苏易高中状元,更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

而宗舒又在挑战不可能。

在此过程中,广大举子群情激奋,都以为是宗舒是在公开对他们进行侮辱。

此时,赵楷跳了出来,组织广大举子,为他们加油打气,实则是在笼络这帮举子。

特别是赵楷还组织了一个倡议,凡是排在苏易后面的举子,今后不再参加会试。

看起来,赵楷这是为广大举子鼓与呼。

事实却是,赵楷把这帮举子给坑惨了。

如果不是赵楷组织这个活动,这些落榜的几千名举子还能参加会试。

除了个别脸皮厚的,冒着被人笑话的风险可以继续参加会议,其他人恐怕都要另谋出路了。

在这一次苏易考中状元的事件中,宗舒成了大赢家,成了神话。

赵楷成了大输家,输成了一个笑话。

也许,七千余名举子天天都在心里骂赵楷。

当然,更多的举子是在嫌自己的手欠,追悔不已。

赵桓虽说没有做什么出彩的事,但最起码没有做丢人的事。

并且,宗舒还时不时地给他挣脸。

最为关键的是,赵桓在徽宗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

后宫的很多支出,都得看东宫。因为《大宋时报》和新式暖阁,东宫从中分得了不少银子。

赵桓在打赏手下人的时候比过去大方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太监还恳求梁师成,调到东宫来做事。

宗舒又讲起了新的章回。

这期《大宋时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科学问答”:为何雷电大作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听到这个问题,赵桓等人马上思考起来。

雷电大作,大家都遇到过这种现象。

这些平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

当宗舒提出来时,大家这才明白,对呀,为何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赵桓马上想起了很多大儒提出的“格物穷理”,都在说,都在讲,但是也没见他们格过什么物,穷过什么理。

但是宗舒随便提出一个问题,都能把大家难倒,随便一个现象,宗舒总能发现其背后的原理。

“宗,宗舒,我想,是不是和烽烟有关联?如果先听到声音,后看到烽烟,那就没有狼烟的存在了。”

珠珠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珠珠,真不愧是才女!不仅是文才好,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如此有天赋!

以狼烟和雷电类比,其实已经无限地接近事实,这就是声和光的速度问题。

珠珠所说的声音是喊话的声音,宗舒忽然想到,是不是制作一个喇叭出来?

像那天在几千名举子的现场进行招生或者做广告,有个喇叭,岂不是效果更佳?

214 进士,进屎

苏易作为百工的代表,在大宋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中耀世登顶,成为人人艳羡的状元郎。

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连金、辽、西夏等国也知道了。

这可是科举制度创立以来的头一遭。

苏易不背诵经典、与军匠为伍、拜文盲为师,最后成了状元!

苏易创造了历史,让广大举子垂头丧气,让百工匠人和普通民众扬眉吐气。

按照惯例,新科状元要在汴梁城进行“御街夸官”,民间俗称“状元夸街”。

状元夸街分为两段,其中最正式的一段是在大宋皇城御街上。

另一段就是除皇城御街之外,在全城的街道上随意走动。

整个夸街过程,均由礼部官员捧着圣旨鸣锣开道,状元公身穿红袍、帽插宫花,骑着高头骏马,接受大家朝贺。

在皇城御街上,官员们也都站到两边,因奉有皇上圣旨,不论什么级别的官员,见到状元公打马经过,都必须跪迎、叩头。

状元苏易家就在汴梁城,礼部官员拿着圣旨到了苏家。

苏家此时已经是高朋满座,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过来了。

苏孟复所在的军器监,凡有一丁点职务的也都巴巴地赶过来。

毕竟,军器监这个一向被人忽视的地方,居然产生了一个状元,并且还是经常到军器监各个作坊,与军匠们打成一片的苏易。

大家都聚到苏家,分享着高中状元的喜悦。

在苏家大堂,坐在正中间的不是旁人,正是苏易的恩师——宗舒。

宗舒左边坐着苏孟复,右边坐着今天的主角——苏易。

苏易一点都不像主角,穿着昨天早都送过来的红袍,殷勤地为宗舒端茶。

在状元夸街之前,苏孟复要求举行一个正式的拜师礼。

在大宋科学院时,宗舒随意指了一下苏易,对陛下说就让他的这名学生去考状元。

当时,陛下当即同意苏易直接参加考试。

苏易从那天起就是宗舒的学生。而到现在,苏家就没有举过任何拜师礼。

就连太子殿下拜宗舒为师的时候,也是在东宫在刘皇后的见证之下端茶作揖,程序一个不少。

趁着这次亲朋好友聚齐的时机,苏孟复决定举行一个正式的拜师礼。

这其实也是一个扩大苏家影响、实现家族振兴的一个契机。

宗舒,真可谓近年来突然崛起的青年才俊,正是他的一系列发明,成为汴梁首富。

他对于形势的判断力、对战场的洞察力已经被事实证明,凡是和他在一起的人,都得到了至高荣誉。

救回了种师道,抓住了辽人大将,大大挽回了大宋的颜面。

所有参加行动的人员,包括那个纨绔子弟李少言,也得到了徽宗亲自题写的“大宋勇士”称号。

宗舒上得了朝堂,入得了战场,这又指导弟子夺得了状元,个个堪称神迹。

能够拜宗舒为师,是苏易上辈子修来的福份。

只有举办正式的拜师礼,才能把苏家与宗舒紧紧绑在一起,从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拜师礼开始,苏易先是整理了一下衣冠,而后双膝跪地,对宗舒三叩首,献上了投师帖子。

之后,苏易捧上了“束脩”:干瘦肉条。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