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 章(1 / 1)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睢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听到这个消息,考生们都高兴起来,这下子,苏易终于是垫底了。

苏易垫底了,八千多名举子,大多数都不会进士及第,接下来仍然有考中进士的机会。

……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阅卷,陈过庭和李若水拿到了前五十名考生的卷子。

前三百名已经出来,陈过庭和李若水最关心的是前五十名,他们要从前五十名中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前三名,交由陛下裁定。

徽宗这次压缩内容,去掉了策论,等于是把会试与殿试一起搞了,这样倒也省事。

徽宗和历代帝王不同,他除了对出题和前三名感兴趣,其他的几乎一概不管。

不像太祖,对所有入围的卷子都要看一看,最大程度地确保“野无遗贤”。

李若水发现了一张卷子,一手漂亮的小楷,法度,从字迹看,没有丝毫凝滞。

文章内容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绝!

通篇读下来,有道理,有分析,有实例,根本不像是一篇在考场上一天之内写出来的文章。

这文章,就像是几个人花好几天时间共同研究、打磨出来的。

从内容到形式,这篇文章从容不迫,李若水从中看出了一丝大家气度。

李若水将这篇《易数》交给了陈过庭。

陈过庭刚接过来,就大赞这名考生的字迹。

看完之后,陈过庭激动了,大才!

即使是他现在,让他一天之内,写出这样的形神俱佳的文章,也颇有难度。

陈过庭说道:“此子文章,蹙金结绣,行云流水,乃上佳之作,可入三甲。”

再看其他的文章,也有不少质量上乘的,又选了两篇。

这两篇文章,辞藻华丽,布局严谨,在一天之内能到如此水平,也相当难得。

甚至从文才上讲,这两篇文章还胜出最先确定的那一篇。

确定前三甲之后,陈过庭和李若水拿着前三百名的名单以及这三篇考卷前往垂拱殿。

徽宗早就等急了,一直在问高俅,陈过庭和李若水怎么还不来?他们判卷也太慢了。

陈过庭递上了前三百名的举子名单和前三名的考卷。

除了前三甲,其他举子的卷子都已拆开。只有前三名还处于“封弥”状态。

徽宗先拿了前三百名的举子名单,准确地说,是二百九十七名。

“苏易可在列?”徽宗一边看一边问。

“回陛下,苏易,并不在列。”陈过庭轻松地笑了一下道:“苏易是第一个交卷的。”

李若水补充说道,苏易在考场中只待了两个时辰就走了,走出考场就抱着宗舒哭泣。

徽宗大喜,如果真让苏易考中了进士,后面没有考中的好几千名举子,都要履行承诺的话,前途也就废了。

如果这七千多名举子不再参加会试了,朝廷的人才不就要断档了?

既然苏易不在这份名单了,徽宗也懒得看了,随手扔到桌子上。

李若水从进入垂拱殿到现在,看到徽宗的表现从凝重到轻松,感到徽宗未免把宗舒看得太重了。

宗舒要指导苏易中状元?这种鬼话,也有人信?就连徽宗都是半信半疑的。

徽宗拿起前三甲的卷子看起来,从文才上看,三篇文章,有两篇很不错。

但从内容上看,有一篇引起了徽宗的注意。

这篇《易数》举的例子是居然就是徽宗的。

这名举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黄金分割律。

从象数当中,这名举子发现一种最佳的数学比例,叫做黄金分割比,只要按这个比例来,都是最协调的。

按照黄金分割比来绘画,都是最优美的。

这名举子以徽宗的《溪山图》为例进行了论证:

树占三分之一,山占三分之二,内容比约黄金分割的比例。

云雾留空三分之一,山石画面占三分之二,也是将近黄金分割的比例。

主山(远景)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主山与中景接洽的位置也将近黄金分割。

中景溪流的位置也是占画面左右横幅黄金分割的地方,远景飞瀑转折点也是占整个瀑布和三分之二处,也处于黄金分割。

徽宗的《溪山图》被宫廷画工模仿,流传开来,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画作。

徽宗潜心作画,根本没有想到过还有什么比例之说。

这篇文章这么一写,徽宗的兴趣大起,马上命高俅找来他的画作。

陈过庭、李若水也都凑了过来,拿起了尺子,依文章所说的黄金分割比量了起来。

一副一副画,这么量过去,大家赫然发现,徽宗的所有画作,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的。

文章说,徽宗正是遵循了易数当中的黄金分割比,才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家,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名举子的马屁拍得梆梆响,但关键是他是用数据来说话,用比例来证明。

过去,徽宗每画出一幅画,挂在垂拱殿,大臣们都会品评一番,各种拍马屁的好词都用光了。

这篇文章却别开生面,独辟蹊径,从“易学”、“象数”等数学概念来分析和解读徽宗的画好在何处。

这篇文章把拍马屁拍到了极致!

但又不得不承认,人家拍得有理有据、科学客观,让你不得不服!

徽宗量完自己的画之后,拍手大叫:“好一个黄金分割律!易学之深,深不可测,此子,大才也!”

???

206 状元出炉

徽宗再看了一下三篇文章,相比之下,这篇提出黄金分割律的举子明显高出一大截。

陈过庭和李若水决定将其列入前三时,也是因为这个黄金分割律。

二人当时所在的屋里并没有画,但他们见得画作多了,想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在徽宗面前,拿着徽宗的画,三人拿着尺子亲自量,并多方对比数据,发现这名举子提出的黄金分割律的确存在。

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有了这个,绘画就有了依据。

有了黄金分割律,大宋的绘画水平就会大大提升,民众的艺术水准就会超越整个唐代。

这次会试的题目,主要是考经义,看举子对传统典籍的理解深度和感悟程度。

无疑,这名举子对于《易经》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前人。

“陛下,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李若水道:“此子之师,必陈抟之后。”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以至于“韦编三绝”,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磨断好多次。

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不好《易》。

从古至今,最难理解的就是《易》,多少人穷经皓首,也没有弄懂一个卦象。

有人说,《易经》中包括着一个民族的基因、图腾和文明的密码,此话毫不夸张。

这名举子提出了黄金分割律,为今后研究《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和方向。

李若水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