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玻璃厂大门,是一个很大的广场。玻璃厂的人,全都在这里迎接。
随后,张明伟又了解到,玻璃厂的工人,全都封闭在厂里,不能外出。他们的家人,也都在的。
对玻璃厂的保密事情,做得真得是非常严格。
想想也是,大明国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不管是朱慈烺,还是崇祯皇帝,都肯定非常在意,严禁泄密的。
朱慈烺带着张明伟,第一时间便先去参观了设在厂里的产品展区。
这产品展区的修筑,本身就和普通房子不同了。屋顶不是用瓦片,而是一块块的玻璃铺成的。光线非常地好。
在屋子里,一个个的架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可谓琳琅满目。
朱媺娖只是一进来,便被这么多透明好看的展品给吸引了目光。压根不管朱慈烺,自己跑过去看了。
张明伟则在朱慈烺的陪同下,也同样参观了起来。
不得不说,景德镇这边的能工巧匠确实多。就一个玻璃,被他们整出了各种花样。只要瓷器能有的,这玻璃也能有。
不过花样再多,在张明伟看来,却也是有限,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心中有个数之后,张明伟便问朱慈烺道:“之前我有说过,玻璃配方是可以微调的,加入不同的东西,就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玻璃。这个事情,这边有在做么?”
“啊……”朱慈烺正说得高兴呢,冷不丁被张明伟这么一问,便有点傻眼,回过神来,便挠挠头说道:“先生,现在这些玻璃都忙不过来,不急着一时吧?”
张明伟一听就知道,没有竞争压力下,就容易守成。
于是,他便摇头说道:“这样可不行!我问你,如今的大块整版的玻璃能造出来么?”
说到这里,他一指屋顶道:“你这屋顶,都是小块玻璃组成的。是不是还没法造出大块正版的玻璃?”
朱慈烺抬头看看,有点尴尬地笑笑。
“还有,有没有更高精度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出来?”
“玻璃镜子的问题解决了么?”
“……”
张明伟一口气说了很多,让朱慈烺不由得苦笑,随后说道:“先生,我知道了,回头一定安排这事!”
张明伟听了,便认真地说道:“这玻璃里面的学问还是很深的,必须要有人不断去研发才行。以后玻璃厂要出预算,研发方面必须占一头。”
此时,他心中已有主意,北方那边,也要设立玻璃分厂,或者西部也设一个。并且要有机制,让这几个厂互相竞争才行。
当然,总管这些玻璃厂的,可以依旧是太子。
说了些这个之后,张明伟便拿出了朱媺娖画的草图,对朱慈烺说道:“这些器皿,需要大规模得出品,这是科学技术实验的基础,特别是化工,这在大明更是全新的领域,以后这块所出的产品更会改变这个时代。能有多重要,我就不多强调了。”
朱慈烺被张明伟说得不好意思着,一听这话,连忙接过,当即保证道:“先生放心,这个事情我亲自来抓。”
422 专场演唱会
张明伟给出来的,自然是实验用的各种玻璃器皿了。
这或许就是穿越的好处了!
如果是自然发展的,那绝对是遇到什么情况了,要用到什么样的东西,才会琢磨着去设计,然后再寻找玻璃厂去订做。觉得真好用了,才会推广!
这个过程,从遇到情况开始到普及一种实验用的玻璃器皿,有可能是很长的一个过程。
然而,在如今的大明,这种情况就会一步到位,能让更多的人,直接就知道什么情况用什么,玻璃器皿都是现成的。
朱慈烺看到这些草图,还看到有划线,很是奇怪,便问情况。
朱媺娖这时候过来,便给他详细解释了起来。
张明伟拐到景德镇玻璃厂来的最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这些器皿。因为这次回京师之后,大概率会让物理化学这些正式亮相。
因此,他最终在这里只是待了两天,主要视察了下玻璃厂内的情况之后,便坐船离开,继续沿长江东去,再到扬州,走京杭大运河回京师。
太子朱慈烺也要回应天府,便和张明伟一起走。一路上,两人也聊了很多。
从他这边,张明伟已经知道,晒盐法的推广,让那些大盐商不敢再囤积食盐高价售卖。整体上,盐价已经低了原来一半。并且从趋势上看,应该还有下跌的空间。
从一些私底下传出来的消息,以前的私盐贩子如今纷纷改行。因为他们贩卖私盐的风险太高,获得的利润降了好多,已经不足以让他们继续冒险贩卖私盐了。
对此,张明伟便决定,等到了扬州之后见见张煌言,听听他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的。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等他到达扬州的时候,扬州风月楼的一些头牌,竟然联名请见。说是要开一个新曲专场,希望兴国公能捧场!
代为转达的,就是张煌言这个年轻小伙子!
看到兴国公有点意外,张煌言小心地先偷看了一眼边上的坤兴公主,然后连忙解释道:“扬州这边,那些头牌自己私下凑了私房钱,雇了人,也找了场地,然后向《明报》总社申请了办分社的资格。在揭幕之时,她们决定表演在《明报》中刊登过的新曲以吸引人气。刚好知道了国公要路过扬州,才有此不情之请!”
《明报》要在南方开分社的事情,其实从一开始就交代给了陈圆圆的。后来张明伟和朱媺娖都忙于战事,对于这个事情,自然都忘到脑后去了。
此时听到,张明伟才记起这事。
说真的,当初让陈圆圆当《明报》的总编,其实就有借助她人脉名气,为《明报》在江南这边能快速推广的考虑。
因为《明报》首先是一份报纸,必须是识字的人才能看的。
虽然江南这边的识字率相对来说会高不少,但是,普通老百姓,就算识得几个字,也不会花这个钱去买报纸的。再者说了,一般百姓,哪有京师百姓那么关心政治。
因此,一般来说,《明报》肯定是读书人中先传开。受他们欢迎了,才有更广普及的可能。
而就这个时代来说,扬州就是大明时尚之都。而扬州的时尚,引领风气的,还真不是别人,而是各风月场。
这些风月场,那都是非常高档的。一般而言,文人墨客,也得是有钱有才华的才能去的。特别是那些头牌,就更是如此。这个时代有名的才子,都和风月场有过交集的。甚至各才子的交流,那也是在风月场举办诗词茶会之类的。
如果扬州的头牌能致力于《明报》的宣传,比如举办《明报》中某个话题的讨论。那些想获得美人芳心的,肯定会去认真地读《明报》,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