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1 / 1)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崇祯皇帝听着他的话,脑海中闪过一幅幅画面的对比:

应天府,城门大开,大明的王公勋贵、文官武将跪满了一地,迎接趾高气昂的建虏;

江阴城,大明锦旗飘扬,全城男女老少,在区区一典史的带领下,顽强不屈,誓不投降,让建虏一筹莫展。

想着这些,他不由得品出了一份真感情,跟着重复品味:“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念完之后,崇祯皇帝一声轻叹,随后对张明伟道:“先生说得真好,这首诗让朕看到了江阴百姓的骨气!”

“陛下错了!”张明伟一听,当即便回答,见崇祯皇帝有点愕然,好像不解其意的样子,便解释道:“这首诗,是阎应元在城破之时题在墙上的绝命诗!”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稍微愣了下,随后深深地吸了口气,重重地赞了一声道:“好!”

张明伟见了,便知道阎应元这个名字,包括他尽忠死节的忠烈形象,绝对是刻到崇祯皇帝的骨子里了。

对于这个情况,他当然是欣慰的。因此,他又补充对崇祯皇帝说道:“这个阎应元是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不但能从他带领江阴百姓坚持八十一天可以看出来。而且据传他到达江阴之后,还神箭折服海寇顾三麻子,以至于在江阴被围之时,那顾三麻子都领舟前去助阵过。”

边上的少年朱慈烺,虽然是作为太子培养,可毕竟年少冲动,听到阎应元这样的事迹,立刻就被折服,目光闪动之下,似乎又想开口抢人。

不过他很快想起,这个人是张明伟要的。最终,他嘴巴张了张,还是没说出口。

“好,不错!”崇祯皇帝此时了解了一个大明的英雄人物,情绪也被带动了起来,当即赞了一句,随后就对张明伟说道,“朕明日就传旨,加急让这个阎应元前来京师,就归先生差遣,当能为先生之左右手!”

顿了顿之后,他带着期望之色又问道:“先生还有类似忠烈之士推荐么?”

对他来说,像阎应元这样对大明忠心,又有本事的人,那当然是越多越好的!而且他对张明伟这边寄予厚望,当然不会觉得就一个阎应元就够了!

听到崇祯皇帝这话,张明伟便微微一笑问道:“陛下,那个方正化这时候有没有去保定监军?”

史书上记载,方正化是在京师沦陷后,在保定宁死不降,最终战死的。

崇祯皇帝有点不解其意,心中想着,该不会先生是想在锦衣卫中用宦官?

这么想着,他便有点为难地说道:“他刚被朕派去保定,不过朕已打算用他来接掌御马监!”

之前的时候,张明伟已经说过,在宦官当中,方正化和王承恩为国尽忠;而杜勋、王德化和王之心却是开门迎贼的。因此崇祯皇帝在那会时,就已经有了这个用方正化的打算了。

张明伟一听,却是微笑着摇摇头道:“不是这个意思,陛下去召还他的时候,我想顺便让他从保定带人过来。”

23 还是有忠臣的

崇祯皇帝一听,便知道保定那里又有忠烈之士,顿时心喜,连忙问道:“先生请说!”

张明伟知道他的想法,便开口介绍道:“保定那边有一家人,是为张罗彦为首,兄弟六人。其兄张罗俊会在明年进士,他的弟弟张罗辅也在同年中武进士,另外还有其弟张罗善、张罗喆为秀才”

这一次,没有像江阴那般描述,也就少了壮烈之感,只是介绍而已。不过崇祯皇帝知道,这一家人肯定都是忠烈,便赞赏地点了点头道:“一门英才啊!”

张明伟听了,露出敬佩之色继续介绍道:“崇祯十七年,京师被围,保定总兵马岱把保定防务委托张罗彦,而后杀家小救援京师。只是可惜京师这边开门迎贼,沦陷过早。张罗彦闻之,大哭而拜,挂崇祯钱以明志,散尽家财用于城防。然督师李建泰亲军为贼人内应,保定陷落”

听到这话时,崇祯皇帝不由得又异常愤怒。大明又是出了这种败类,而且还是官职高的,更没节气。

“张罗俊杀贼而死,张罗彦自缢死,他的两个儿子也投井死。”张明伟语气有点沉重地继续介绍道,“城池将要陷落时,两兄告诫张罗善,让他不要去死以保张家香火。但张罗善说有死节的大臣,不可没有死节的士民。而后和妻高氏领三个女儿投井死。张罗辅力大善射,杀贼力尽而死。张罗彦一家妇孺皆投井或者自缢死,共计死者二十三人。”

不知道为什么,张明伟虽然本身的记性就不错,可明显感觉到,穿越之后,这个记性似乎更好了。以前看过的资料,全都能清晰地记起来。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久久无语。哪怕他身为皇帝没有体验过民间疾苦,可张明伟所描述中的生离死别,那种悲壮,他还是能感受和想象到的。这些事情,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坦然面对和选择的。

良久之后,他才动感情地感慨道:“我大明还是有忠烈之士的啊!”

之前一直听到的,大都是降贼,或者是降了建虏,这让他感觉很不好。如今有满门忠烈,用他们的性命践行气节,他自然是感慨了。

其实,明末历史中,类似这样的满门忠烈还有很多。只不过那些没有节气的官吏也多,更为有名。加上满清有意地宣传,就给人一个印象,说明末官员都是没骨气的。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的感慨,张明伟便认真地说道:“陛下,类似这样的满门忠烈,其实还有不少。那会那个李建泰军中的监军御史金毓峒一家也是满门忠烈,为国尽忠。”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欣喜,连声说道:“好,好,好!”

只有这样有节气、忠于大明的人多了,中兴大明才有期望!

于是,在张明伟的要求下,崇祯皇帝给方正化的旨意中,再加上了要他带张罗辅和金振孙入京的要求。

崇祯皇帝比较沉默,稍微过了一会之后,才苦笑着自嘲道:“看来朕真是有眼无珠,尽提拔那些软骨头了!”

说话间,意气有点消沉,很显然,是受打击了。

朱慈烺看看他父皇,脸上竟然露出了那种赞同的表情,不过还好崇祯皇帝没有注意到。

“这也不能怪陛下!”张明伟见了,便开口安慰道:“陛下深居宫中,厂卫耳目又废,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只能听朝堂上怎么说。而朝堂上的那些人,大都银钱开道,联手欺瞒于陛下。不过虽然如此,陛下提拔的人中,也还是有忠心臣子的。”

这话让崇祯皇帝听得心中好受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