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乃蛮夷之地。此为妄言!我来贵州不足一载,已游览诸多名胜,可称钟灵毓秀。”

“郭藩台见解独到。”席书只能赔笑附和。

“你们别还不相信,”郭绅指着王渊说,“有如此神童,不就证实贵州乃钟灵毓秀之地吗?”

王阳明说:“郭藩台不要夸奖太过,年轻人容易骄傲虚浮。”

“非也,非也,”郭绅突然朝北拱手,“我大明开国上百年,才有几个神童现世?贵州现一神童,实为圣君临朝之祥瑞!”

我尼玛,就正德皇帝干那些事儿,还能说是圣君临朝?

王阳明和席书瞬间无语,不知该怎么接话了。

郭绅直接站起来,握住王渊的双手,满脸笑容道:“小神童,我已见过你的蒙师沈慰堂。他说你三岁就能无师自通朗诵佛经,十岁只学了《三字经》,就作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方对联。可谓生而知之,天生宿慧!”

“藩台见笑了。”王渊再次把手抽回来。

郭绅又揽着王渊的肩膀,嘘寒问暖道:“听说你出身番寨,学业上可有困难?”

王渊回答说:“并无困难,多谢藩台关心。”

郭绅对王阳明、席书二人笑道:“你看,咱们这位小神童,不但天赋智慧,而且品性端正。君子固穷也!”

说着,他让随从取来二十两纹银,亲自交到王渊手中:“你既有如此天资,今后定要努力向学,平时有什么困难,尽管来跟本官说!”

王渊哭笑不得,收起银子道:“多谢郭藩台提携。”

一番惺惺作态,郭绅终于跟神童扯上关系。

他回到布政司府邸,当晚就写了五首神童诗,又连夜写出十多封信,寄给自己在各地为官的同年、同乡,还附带王渊的三首诗词和一副对联。

反正就是吹牛逼,他郭绅在贵州发现一个神童,而且还尽心尽力给予帮助——这些,都是政绩!

王渊的诗词和对联传播越广,郭绅的政绩就越足,反正这辈子已经绑定了。

接下来半年,郭绅逢人便说神童,刻意为王渊造势。他也没法干别的,布政使当得太憋屈,缩起来做街道办主任还要被太监分权。

被郭绅这么一搞,王渊的神童之名不但传遍贵州,甚至江西和两京的读书人都略有所闻。

特别是那首《临江仙》,江南书坊印刷《三国演义》,居然开始将其印在扉页上!

061【春归】

郭绅的一系列做法,让王渊感到很无奈,但还必须表现得万分感激。

就他娘送了二十两银子,然后到处散布神童诗,王渊就被这位布政使给绑定了。

按照官场规则和士林道德,郭绅对王渊有赏识之恩。这老家伙年龄已大,身体也不是很好,估计过不了几年就要死掉。今后郭家子孙遇难,如果王渊身居高位,还得照顾一把才行,否则就是知恩不报之徒。

五首神童诗撒出去,王渊就有了官方备注,每天前来拜访的士子翻好几倍。甚至还有婚丧寿宴,拿着银子跑来请神童作诗的,就跟后世明星商演赚外快差不多。

难怪有“伤仲永”,天天搞这种事情,哪还能剩下时间读书?

王渊实在伤不起,直接让宋灵儿在房门挂锁,自己躲里面闭门苦读,只有吃喝拉撒才会开锁外出。

两个月时间,王渊就把弘治年间的会试范看完,自己也照着题目写了几篇时。

“人能从事于学,则仁不外是矣。盖学本以致知,非为仁也”

这是一篇弘治十八年的会试四书题范,主要论述学与仁的关系,被阅卷官判定为当年的四书题第一。跟王渊的风差不多,也写得干巴巴,但论述得非常严谨。

读了那么多范,王渊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乡试范往往采斐然,特别是江南之地,有些八股写得跟赋一样。但跑去京城参加会试,士子们反而放不开了,老老实实写议论,整体风变得更加老成持重。

也就是说,王渊的八股风,根本不用修习辞章之学,刚好适合去参加会试!

王阳明对弟子的要求太高,他当年的会试章,就写得声情并茂,也希望弟子能做到如此地步。但王阳明还落榜两次呢,京城会试真的不看采,甚至写得太花里胡哨还更吃亏。

七月中旬。

好久不见的沈师爷,终于来明书院串门:“渊哥儿,明年乡试可有把握?”

“没什么问题。”王渊答道。

沈师爷笑着说:“咱们可是有约定,等你做了大官,我就为你幕僚谋事。”

王渊笑道:“那还得等好多年。”

两人都不把此话当真,因为时过境迁,变化太快了。

王渊已经拜在王阳明门下,不缺教书先生。而沈师爷则在席书那里混得不错,暂时不愿挪窝,非常满足于现状。

一旦刘瑾倒台,以席书的政绩,百分之百能够升官。

翻修明书院,又联合安氏、宋氏以及贵州大族,三年间建起十多所社学,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绩!席书已经挂职按察副使,下次多半能升为一省参政,下下次升官就可能是右布政使了。

熬个七八年,就能给布政使当心腹幕僚,沈复璁现在心里美得很。

“唉,回想起当初来贵州,可没曾有过这种奢望,”沈复璁感慨万千,掏心窝子道,“多亏渊哥儿把我劫上山寨,否则此刻怕是已经死在云南!”

王渊笑着纠正:“是请,不是劫。”

“哈哈哈哈!”

沈师爷大笑不止:“请个屁啊,就是劫道,你我还说客气话?”

这厮又在套近乎,估计是见王渊名声大噪,又被贵州诸多高官赏识,今后肯定前程似锦,所以跑来叙旧拉关系。

王渊也不拆穿,问道:“宋公子最近如何?”

沈师爷说:“他一直在族学当教谕。因为叛乱之事,宋炫也性格大变,叔侄二人联手整顿学风,宋家子弟连逃课都要被打板子。”突然,沈师爷又来一句,“安贵荣病了。”

“他不是一直生病吗?”王渊讥讽道。

“这回是真病了,”沈师爷幸灾乐祸道,“已经换掉好几个大夫,还悬赏千金治病,满贵州城都在议论这件事。而且,他已经宣布出兵平叛。”

“此时出兵?”王渊惊讶道。

沈师爷点头说:“假病假出兵,真病真出兵。”

王渊笑道:“这可稀奇。”

并不稀奇,安贵荣在料理自己的身后事。

拜王渊之计策所赐,大家都认为安氏支持叛军,今后论功行赏时肯定要算总账。

安贵荣如果活得好好的,自然不惧非议,有的是法子逃脱罪责。但他现在命不久矣,必须帮儿子解决潜在风险,出兵平叛就是戴罪立功的最好方式。

宋然苦于没有儿子,安贵荣苦于儿子太多。

他有三个嫡子,长子安万钟勇猛残暴,次子安万镒能征善战,幼子安万铨阴险狡诈,都不是什么善茬。

安万钟不得人心,安万镒和安万铨蠢蠢欲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