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5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还未进屋,便见漫天沙尘涌来,铺天盖地犹如世界末日。

太监连忙打开房门,护着皇帝、贵妃和公主进去,又将门窗全部封好抵御风沙。

“这风霾,愈发厉害了。”皇贵妃抱怨说。

“二郎说,欲治风霾,当多种树……树……咳咳咳咳!”朱厚照突然疯狂咳嗽起来。

皇贵妃连忙上前扶着,给朱厚照抚背顺气。

朱厚照摆手道:“无妨,可能是吸了些沙尘,歇息片刻……咳咳咳咳咳咳!”

朱厚照只觉嗓子奇痒无比,喉咙里黏着异物想吐出来。他越咳越厉害,直咳到呼吸困难,一阵心悸之感,仿佛心脏要停止跳动。

两腿一软,朱厚照便倒下去。

“陛下!”皇贵妃慌乱无比,死死把朱厚照扶住。

“皇爷!”随侍太监吓得不轻,慌着过来帮忙。

“父皇,父皇,你怎么了?”公主都吓得哭了。

缓了好一阵,朱厚照终于能说话:“刚才,朕差点死过去,胸口憋闷得很。现在好些了,已经无事,你等莫要忧心。”

随侍太监忙说:“奴婢去寻吴院使。”

皇贵妃催促道:“快去快回!”

朱厚照被扶去里屋歇息,随时太监才敢打开房门。只开了一条缝,便有无数沙尘钻入,太监蒙着口鼻飞快出门,顶着风沙朝太医院狂奔而去。

过了好久,满身沙尘的吴杰终于到来。他进屋先是抖沙,又把医箱上的沙尘拂去,这才去卧房给皇帝看病。

一阵把脉之后,吴杰又问病状,仔细思考后说:“陛下之症,肺气亏虚……又兼心脉淤阻,血行薄疾……这是……这是……”

“是什么?快说啊!”皇贵妃急道。

吴杰皱眉说:“陛下之肺疾,已转到心上。”

朱厚照此时已完全恢复,只是有些呼吸急促,他居然一脸平静,问道:“朕是否时日无多?”

吴杰安慰道:“陛下切勿多虑,只要陛下安养,此病虽难痊愈,却也不会……今后更要当心龙体,天气转寒或遇风霾,切不可再行外出。就寝时最好侧卧。平日多饮热水,多吃果蔬。万万不得再饮酒!”

“我记下了,”皇贵妃焦急问,“吴院使,宫内尚有朝鲜进贡的百年人生,陛下服了是否会好些?”

吴杰连忙说:“万万不可。非但不能服参,虎骨、鹿茸这等燥热之物,陛下也是不能再碰的。平日膳食,也当以清淡为主,可少吃瘦肉,不得吃肥肉。还有……”

“还有什么,吴院使尽管说。”皇贵妃道。

吴杰硬着头皮说:“豹房两面临湖,正好适合陛下安养。无论外朝如何劝谏,都不宜再回后宫居住,陛下最好能一直住在豹房。”

“哈哈哈哈哈!”

朱厚照突然大笑起来,颇为自得道:“朕置豹房,亦有先见之明也……咳咳咳咳!”

吴杰连忙说:“陛下切忌动怒,也切忌激动,要保持情绪平和。”

吴杰又开了药方,亲自给皇帝推拿。

临走之时,皇贵妃说:“我送吴院使。”

等皇贵妃离开房间,朱厚照脸上的笑容顿失。他很想再御驾亲征啊,可这样子恐怕再难踏出京城半步。还不准他喝酒,简直要命,他就算死也想喝两杯。

这种日子,或者有什么意思?

皇贵妃把吴杰送到门外,摒去闲杂人等,低声问道:“吴院使,请实言相告,陛下病情究竟如何?”

吴杰叹息说:“娘娘,臣医术有限,陛下之肺疾,已转为心疾。药石难医,只能安养。若陛下能够修身养性,或许还能……只是陛下的性子太急,遇事容易激动。便是戒酒,臣已奉劝十多年,现在也没能真的戒掉。”

“那还好,那还好,能安养就好。”皇贵妃总算舒了口气。

吴杰低声说:“此病,一旦静养不好,就容易……陛下洪福齐天,当不至于如此。”

皇贵妃一颗心又沉下去,太医的话她听明白了,一旦静养不好就容易暴毙。

朱厚照的慢性支气管炎,已经转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501【兵变】

朱厚照的病情,当天晚上王渊就知道了。

并非王渊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而是张永派小太监过来告知。张永不但给王渊传递消息,还悄悄给杨廷和传递消息,这老家伙做事可谓八面玲珑。

翌日,朱厚照召王渊前往豹房,精神奕奕看不出任何病态。

将钓起的鲤鱼扔回太液池,朱厚照不疾不徐道:“大同兵变,士卒皆投北虏。”

“什么?”

王渊正在挂饵,吃惊之下,手指竟被鱼钩刺破。他定了定神,摇头说:“皆投北虏,此言肯定夸大。大同官兵,有几个跟蒙古人没有血海深仇?若非走投无路,必然不会投降异族。”

“或许如此,”朱厚照说,“大同巡抚张文锦被杀,参将贾鉴被乱军分尸。”

刚说到这里,杨廷和、杨一清、蒋冕、毛纪、王琼陆续到来,连兵部尚书王宪都被召来议事了。

众臣聚在太液池边,杨廷和首先说:“当派得力大臣,总督三边。一为查清兵变始末,二为防止事态扩大,三为尽快平息兵变。”

朱厚照问:“派何人前往?”

“左都御史彭泽知兵。”杨廷和道。

杨廷和无非是推荐彭泽过去,只要平息兵变,正好能转任户部尚书。

王渊说道:“大同闹兵变,还杀死巡抚、分尸参将,恐怕是官逼兵反所致,而且是被逼得没有活路了。若如此,当以招抚为主,不能妄动兵戈。彭总宪确实知兵,但脾气暴躁,一旦彭总宪闹起性子,恐怕会让事态愈发严重。”

杨廷和瞬间无语,因为王渊说得有道理,彭泽确实一等一的暴脾气。

朱厚照问:“二郎觉得该派人总制三边?”

“仓场侍郎(席书)可也。”王渊说道。

毛纪立即跳出来反对:“席侍郎虽然参与贵州平乱,但他本人并不知兵。万一招抚不力,如何应对兵变?”

其实,魏英和李充嗣都非常适合,他们也跟王渊关系很好,但魏英已经去世,李充嗣垂垂老矣。

王阳明当然也适合,但王阳明远在南京,不能立即赶去大同。

武举会试的两位监试官,边宪和俞谏也很适合。但这两位知兵老臣,都没扛过今年冬天,前些日子双双染病去世。

状元姚莱的父亲姚镆,亦是合适人选,但如今正在广西平乱。

另有几个知兵大臣,也全在地方平乱!

别看朱厚照和王渊不断打胜仗,但大明再次叛乱四起。

北方数省,连续三年大旱。山东因为大种棉花,粮价打着滚往上翻,灾害之下饿殍遍地,农民起义军已流窜三府之地——王渊的蒸汽机和纺织工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西那边闹得更厉害,土司叛乱攻陷十余州,姚镆带兵十万前往镇压,镇压了两年都还没搞定。

广东、广西、湖广和江西的交界地,如今已是叛军天下,官兵去了他们就进山躲藏,官兵走了他们就出来劫掠州县。

土地兼并太严重,若不全面清田改革,即便成功镇压起义,数年之后也会卷土重来。

至于王渊,堂堂礼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