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3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笑话吧?”

杭州是绝不可能建出海港的,因为那里泥沙太浅,只能允许平底船通行。吃水太深的海船,进来就得搁浅,江南那边的官员都很清楚。

可是,没有一个人出言提醒。

这些家伙蔫儿坏,既然无法阻止皇帝开海,那就让皇帝去开呗,杭州那破地方能搞海贸才怪了!

王渊又不是神仙,当然无法在杭州建成海港,他的眼睛盯着嘉兴呢。

可嘉兴那一大片海滩,全他娘的是盐场。直接选在那里开海,遭到的阻力会更大,一准儿会说嘉兴开海破坏盐课。

朝臣们的疑惑,不只是杭州开海,还有浙江北关的问题。

皇帝把浙江南关工曹给换了,偏偏不还浙江北关户曹。北关可比南关繁荣得多,“北关夜市”乃钱塘八景之一,通宵灯火辉煌,皇帝为啥不把北关也控制在手?

思来想去,朝臣们只当皇帝和王渊搞不清状况,连杭州的具体情况都没整明白,一个个在那儿等着看笑话呢。

黄珂毕竟是王渊的老丈人,眼见劝不住,于是好心提醒,免得王渊在杭州栽了跟头。

王渊却说:“泰山大人,此事你不必再过问,小婿早就有了通盘计划。”

“那我就不问了。”黄珂又去跟女儿说了几句,便坐车离开王家。

黄峨把父亲送出大门,扭头问道:“二哥,大部分朝臣都反对开海,为什么你一定要去浙江?”

王渊笑道:“你怎么看?”

黄峨摇头说:“太祖禁海总有原因,朝臣反对开海也有理由,我只是有些好奇而已。”

王渊说道:“太祖禁海,是蒙元未灭,而张士诚余孽,又勾结倭寇袭扰沿海。朝臣禁海,是他们悄悄出海,害怕开海之后断了财路。太宗一朝,海禁最严,却是将海贸利润控制在朝廷手中。如今只知海禁,又不学太宗下西洋,可谓自缚手脚。”

“原来如此。”黄峨立即明白。

朱元璋很有些意思,他在南京种树五十余万棵,大部分都是桐树、棕树和漆树。本意是就地收取桐油、棕麻、生漆,用来供给宫室,这样就不必再向老百姓征收。

结果呢,这三种树木,全是造船的重要原料,直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便利。

朱元璋那会儿的海禁,执行得并不严格,因为中国海岸线太长了。还是朱棣聪明,只许民间造平头船,这样既能保证渔民生计,又能防止民间搞远洋贸易。

所以,王渊到了浙江,查禁走私很简单。

只要遇到非官方的尖头船,直接剿灭就完事儿,根本不需要去核实身份。

可惜王渊手里没有海军,由于“承平”日久,朝廷早就不生产大型和中型海船,浙江、福建的水师徒有虚名,“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只剩下可以近海巡逻的小船。

王渊这次去浙江,比在西域还不如,虽然带着一千神机营,但总不能让火铳兵划着小船护航吧。若无护航舰队,王渊组织的海贸商队,必然一出海就遇到“倭寇”,那些丧心病狂的家伙,肯定会盯着王渊打!

反正,只要王渊的商队做不成买卖,朝廷自然没有收益,开海也就无所说起了。

问题是,户部不配合,王渊手里没银子,哪来本钱去造大型战船?

王阳明在江西,一穷二白,奸细遍地。王渊在浙江,同样如此,而且情况更加恶劣。

回到后宅。

香香和绮云正在读书习字,教她们的居然是夏婵。

夏婵抱怨道:“哎呀,你们好笨啊,这个‘躔’字练了两天都还不会。”

夏婵真没有故意刁难,她在教两位异族女子学《三字经》,按着顺序教过来的,也不知道啥叫科学教学方法。

抱怨几句,夏婵继续悉心教导,拆解细讲道:“‘躔’字有践履之意,因此它是‘足’部。我们再来看右边……”

王渊在屋外听了好笑,进去拍夏婵的脑袋:“先教简单字。”

夏婵摸着脑袋说:“都是这样教的啊。”

王渊懒得再说:“休息一下吧。”

夏婵的性格挺讨喜的,私底下嘴碎,但对外人嘴严。有些看不惯香香二人,却又不刻意刁难,而且还认认真真教她们读书。

黄峨进来说:“二哥明日便离京了,我跟妹妹弹唱一曲,算是为二哥助行。”

王渊拖来一张躺椅,悠哉哉躺上去,也就在家里能享受享受。

黄峨弹起新学会的西域二弦琴,香香和绮云伴舞,夏婵跑来给王渊捶腿,这小日子实在有够舒坦。

而在通往南方的道路上,已经有数十封信发出去,内容无非是朝廷即将开海。

等王渊赴任,那些走私海商早就准备好了!

292【天津之行】

正德十一年,四月。

三十余艘官船,走通惠河往通州驶去。

这得益于王渊改进后的清淤船,几十艘清淤船,日夜不停工作一年半,总算在今年二月彻底疏浚通惠河——只需清理淤堵河段,并非把整条河的淤泥都挖一遍。

从今往后,漕粮总算能直抵京师了,不用到达通州之后陆路转运。

户部因此节省不少银子,同时也让很多人丢了饭碗,负责转运的官员更是把王渊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个遍。

王渊此刻乘坐的官船,都是返航南下的漕船。

一千神机营都在船上,武器皆为前装燧发火枪。他们跟着王渊走了一遭西域,还没休息两个月呢,现在又要跑去浙江。无人抱怨,都挺高兴的,因为跟着王二郎有好处。出征西域的军官,整体升了一级,普通士卒的赏银也发放到位,而且是皇帝亲自派人去发的。

除了神机营随行,还有物理学派诸多弟子。

已经五十一岁的王文素,直接从户部辞官,跟着王渊一起南下浙江,他这人形计算器有大用处。宝朝珍、宝朝相兄弟,带着二十多个弟子,这几年一直跟在王渊身边。

路过天津时,王渊短暂停留,跑去自家的工厂看看。

曾经的一片盐碱地,如今异常繁荣,客栈、酒楼就开了好几家,甚至还出现一座青楼。

简易码头修得更加正规,河道上到处是商船。

“老爷!”

工厂主事常兴,带着手下在码头迎接。

王渊赞许道:“你干得不错。”

常兴笑道:“吃老爷的饭,自然要为老爷尽心做事。”

在古代,职业经理人还是值得信任的,特别是给官商做事的掌柜。小动作或许有,但绝不敢来大的,一旦被抓住就没有活路了。

王渊的学生,会定期到工厂查账,只要能查出问题,可得贪污款项的六分之一。

工厂建立之初,共有五个管理者,现在只剩下四个。

缺的那一个,目前在甘肃充军,而且还被抄家,全家都打入贱籍。这对王渊来说很简单,随便罗织罪名即可,万恶的官僚就是这般不讲理。

常兴指着东边的一片房屋:“那些都是纺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