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2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禁执行得更严格。

郑和下西洋并非开海,那属于官方贸易。

啥是海禁

禁止民间私商出海,禁止外商来中国,只允许番邦在朝贡时带些私货

朝贡携带私货,那是有严格规定的。去年,朝鲜使者就私货带太多,锦衣卫直接去会同馆堵门,朝鲜国王感觉颜面尽失,借机在朝鲜国内搞派系打压。

朱厚照问杨一清、靳贵:“两位对海禁有何看法”

杨一清委婉反对道:“应与六部商议。”

靳贵模棱两可道:“还需谨慎行事。”

文官集团反对开海,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提督市舶司皆为太监,反对开海,就是打压阉党。弘治皇帝加强海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监依靠市舶司贪污太多。

第二,害怕被断了财路,这个主要出自南方官员。

而北方官员,一向对是否开海,报以无所谓态度,反正他们也捞不到什么钱。

杨一清虽然祖籍云南,但户籍在广东,根基也在广东。

靳贵是江苏人,梁储是广东人。

三位阁臣,皆为南方沿海人士,他们怎么可能支持开海

朱厚照非常生气,冷笑道:“若朕一意孤行呢”

三位阁臣全部跪下,沉默抵抗。

朱厚照阴阳怪气道:“做生意嘛,讲究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朕已经出价了,你们多少也该还个价啊。”

梁储说:“陛下,事关社稷,怎可儿戏”

杨一清突然蹦出来一句:“陛下,若无太监提督市舶司,或可试行开海之策。”

梁储听到这话,立即扭头瞪了杨一清一眼。

以太监提督市舶司,是朱棣搞出来的,这位老兄特别喜欢重用太监。他在位时当然一切顺利,可他一死,太监们就跳起来,把朝贡贸易所得利润吃得七七八八。

朱厚照犹豫不决,他也想用太监,但王渊有些不乐意,现在杨一清也坚决反对。

靳贵好歹也是帝党,见皇帝不说话,立即附和道:“陛下,若废太监提督市舶司之制,臣也支持开海”

靳贵的小心思很简单,不是我要反对陛下啊,我只是反对那些太监而已。

也别怪文官这种逢太监必反的态度,实在是太监整体扶不上墙。就拿明代的银矿来说,必定选用太监做矿监,连银矿都能给你整赔本,你就说说贪得有多过分吧

王渊也是坚决反对太监提督市舶司的,他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一场,最后海贸收益大半进了太监的腰包。

朱厚照坐在那里,良久不语,显然信不过文官,反而更相信自己的家奴太监。

梁储这才放心下来,心中赞叹杨一清手段高明。如此态度,既没有得罪皇帝,也维护了朝廷的海禁政策。

在三人想来,朱厚照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盐矿、铁矿、银矿被太监搞废了不知多少,文官们一直持反对意见,可百年来还不是继续任用太监。

朱厚照咬咬牙,突然拍板道:“宁波、广州、泉州、顺化、新平,这四个市舶司继续由太监提督。新设杭州市舶司,由文臣提督,暂时只在杭州开海,试行数年以观成效。不许再反对,此事就这么定了升云南左布政使陈金,为右副都御使,提督杭州市舶司。”

陈金是山西人,在没有太监贪污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反对开海

梁储、靳贵和杨一清吃惊不已,居然派一个右副都御使去提督市舶司,这分量太重了

“陛下”梁储还想劝谏。

“闭嘴”

朱厚照直接打断:“朕都说了,只在杭州开海,施行数年以观成效,若难有作为则再禁不迟。”

三人默然,苦思对策。

这段时间,王渊在选用帮手,朱厚照自然也没闲着。他又说道:“升东昌府同知何瑭,为杭州市舶司提举官”

何瑭就是在经筵之时,指着皇帝鼻子痛骂昏君那位。

朱厚照不知什么时候把他想起来,非但怒气全消,现在还一下子给何瑭升了两级。

还没等梁储、靳贵、杨一清缓过劲来,朱厚照再次甩出王炸:“即令兵部右侍郎王渊,总督浙江,赐开府之权,以一千神机营为标兵随行”

“陛下”

三位阁臣惊慌大呼。

梁储说:“总督有开府之权,还有标兵之厉,恐复为唐时藩镇之祸”

朱厚照气得发笑:“只是临时开府,标兵也仅有一千,若如此都能形成藩镇,那地方三司官员皆可斩也朕今天不是跟你们商量,朕是在传令,且下去吧”

不管是王渊当总督的开府领兵之权,还是开海贸易之事,三位阁臣都拒不配合,还撺掇着科道官员上疏劝谏。

但还是那句话,正德时期的内阁,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

他们三个不配合,吏部尚书陆完配合啊,兵部尚书王琼也配合啊。

朱厚照直接让江彬传话,隐约透露出一层意思,只要陆完配合开海,事成之后就令其入阁为相。陆完这货是苏州人,为了迎合皇帝,连自己家乡的士绅利益都不要了,还趁此机会在吏部提拔亲信吏部左侍郎毛澄不配合,陆完借助皇帝的威势,一口气换了三个吏部郎中。

吏部和兵部全力支持,内阁反对又有什么用

礼部尚书毛纪、户部尚书石阶,全都以辞职来威胁皇帝,坚决反对这两件事。朱厚照只当看不到、听不见,辞职的一律不允,他们也只有傻愣着。

连调边军入京这种事,朱厚照都能强行办成,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干的

开海成败,不在朝堂,而在地方

291【偷得浮生半日闲】

王家,会客厅。

黄珂叹息道:“贤婿,陛下一贯荒唐,你又何必跟着掺和?”

“泰山大人是来劝我的?”王渊问道。

黄珂说:“海禁乃祖制,开海即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你有平乱灭国之功,又是状元出身,安安稳稳熬几年,便是尚书都有得做。一旦趟进开海那滩浑水,则惹人非议,前途更加曲折啊。”

王渊问道:“梁储请你来劝我?”

黄珂说:“便是没有梁阁老,我也是要来劝劝的。”

王渊又问:“若我执意前往浙江,他们是不是要玩什么盘外招?”

“盘外招”这个词语,黄珂居然一听就懂,告诫道:“海禁的水太深,你一旦牵涉其中,必然凶险无比。”

王渊笑道:“那些地方士绅,难道比吐鲁番蛮夷更可怕?”

黄珂说:“你在西域可以纵情厮杀,可到了浙江,你还能把那些士绅都杀了不成?”

王渊冷笑:“杀一批,吓一批,拉一批,如是而已。”

“你真的不愿回头?”黄珂问道。

王渊反问:“难道泰山大人要因此与我决裂?”

黄珂叹息说:“那倒不至于。唉,你一心要蹚浑水,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说声好自为之吧。”

“吾自当慎之。”王渊说道。

黄珂突然问:“贤婿,杭州并无良港,你为何选在那里开海?”

王渊并不回答,只笑道:“朝堂诸公都在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