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3 章(1 / 1)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昆山二话不说便将他拉走。事情明摆着的,王渊是皇帝宠臣,没有旁人搅和的余地,继续留在那里只能讨人嫌。

其他文官修筑工程,必然有太监跟随,皇帝这次连太监都不派。唯一的太监李兴,还是王渊自己请来当顾问的,足见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舒昆山现在思考的,是请一个文人给自己写文章。

他不是当过延绥巡抚吗?虽然是被弹劾回来的,但也可以写一篇《陇西太守公传》,记录自己巡抚延绥的巨大功绩。

突然,一个吏员飞快跑来,对知州马纶说:“王学士又又又又杀人了!”

马纶惊道:“杀了多少?”

“一个。”吏员道。

“那你又又又半天作甚?”马纶没好气道,“王学士杀个把官吏不是很正常吗?”

吏员解释道:“王学士,他……他把钞关主事郑源给砍了!”

“什么?”

马纶初闻大惊,随即咂咂嘴:“砍了就砍了呗,谁让郑主事不晓事理。”

换成两个月以前,谁敢乱杀钞关主事,马纶肯定觉得此人疯了。现在却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都懒得问王渊为什么杀人。

舒昆山笑道:“杀得好,此人必有贪腐之事,吾当作诗记录王学士为国除害的壮举!”

俞琳强忍着翻白眼的冲动,心想:您老可是奔着捞银子来临清的。

俞琳问道:“王学士为何杀钞关主事?”

那吏员说:“由于官船不够,最近一批铁料和石料,皆由民间商贾以商船运送。那些商贾,手里有王学士开具的文书,过关时可以免收关税。郑主事却不干,说商船必须征税,让商贾自行掏银子补足。王学士得知此事,冲到钞关,一剑就将郑主事砍死。”

“活该,要钱不要命了,也不看看那是谁的东西。”马纶撇撇嘴。

可以免税的船只还要收税,当然不可能为国征收,百分之百要收进私人腰包。

舒昆山捋胡子笑道:“如此硕鼠,果然该杀!”

俞琳咋舌道:“就算有贪墨之事,也罪不至死吧。王学士真是……真是有些做得过分了。”

舒昆山笑道:“俞侍郎,王学士是何等人,你难道还不晓得?他肋骨都断了,还单骑追杀上百里,将贼首齐彦名从马背上生擒。此等刚烈之辈,不可与之为敌,他非但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你只看到他到处杀人,却忘了他的工程账目。换成别人来督造此等水利,所耗钱粮至少要翻三倍!”

真正吓得舒昆山不敢捣乱的原因,便是那账目太吓人了,他这辈子都没见过。

王渊甚至把抄家得来的银子,归善王在兖州赠送的银子,也全部拿去做工程款,并且详详细细记录在册。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吃饱了撑的才跟清官做对,赢了没有好处,输了一身骂名。

舒昆山问道:“马知州,这临清还有什么名胜古迹?”

马纶立即说:“城北三里外,有一座舍利宝塔,塔高将近二十丈!”

舒昆山顿时笑道:“我有印象,来的时候在路上看到过,明日且邀城中士子一起登塔揽胜。”

马纶奉承道:“楚瞻公好雅兴,若能再题诗一首,镌刻于宝塔内壁,必为我临清文坛的一桩佳话!”

舒昆山说:“既为舍利宝塔,自该写一首礼佛诗。”

王渊在工地上忙天火地,时不时还要杀几个人处理贪污。

这位老先生却潇洒得很,整天想着去哪儿玩,只等着水坝修好了分润功劳。偏偏王渊还得感谢他,因为这老东西不捣乱啊,不捣乱的官员已经称得上好官!

“哒哒哒哒!”

一阵马蹄声响起。

袁达骑马奔来,对几位当官的说:“各位上官,王学士发明的清淤船,已经有三艘通过改进测试。明日上午,请诸位到卫河一起庆祝清淤船下水开工!”

袁达只是王渊的随从,舒昆山这个三朝老臣,却颇为有礼貌的抱拳道:“小哥且回去转告王学士,我等到时必至!”

“告辞!”

袁达立即打马离去,只觉这位老先生是个好官,对待白身草民都如此礼遇。

240【心学信徒们】

有过贬谪龙场驿的遭遇,对于王阳明而言,这辈子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被调任南京之后,王阳明回了余姚老家一趟,跟妹夫兼弟子徐爱同游山水,期间将王门心学丰富完善了一番。接着又去滁州督管马政,在滁州收了一大堆学生。

父亲病重,王阳明回南京探望。他离开滁州之时,滁州诸友和弟子,一直将他送到江边。

这些朋友和弟子还舍不得离开,干脆在长江北岸住下来,等着王阳明再次渡江相逢。

此外,南京国子监教务处长,也是王渊的亲传弟子,目前在监生中发展了许多下线。正德九年的会试,必定有无数心学门徒参加,心学团体正在不断膨胀壮大。

待父亲病情稍微好转,王阳明才动身北上。

那些候在江边的朋友和弟子,竟有十多人追随左右,跟着王阳明一起到临清治水。

全都是狂信徒!

一个人的魅力,不仅要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在做什么。

王阳明本来是去滁州督管马政的,却经常聚众讲学,固定听众就有二百多人。

若只是讲学,王阳明跟天天写诗的舒昆山有何区别?

王阳明还在教学之余,召集百余户流民,于旷野开垦土地,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区实验。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帮助,维持社区治安,设立社区条规,建公仓,办社学。再加上流民可免税三年,王阳明组建的社区飞速壮大。历史上,只用不到十年时间,社区人口就翻了三倍有余,直至民国都还在祭祀王阳明。

王阳明带着滁州二百弟子,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共同投入到社区建设当中。

正因为目睹社区的快速发展,不断趋近儒家理想社会,那些弟子才对王阳明深信不疑,其中十多个狂信徒更是常年追随左右。

这十多个弟子,来到临清之后,跟王渊的弟子杠上了!

双方都号称心学门徒,可怎么也对不上啊。

王渊平时教导弟子,要少说多思、多看多做。于是,弟子们都帮忙做事,也懒得跟这些滁州狂信徒辩解。

狂信徒们直接找上王渊。

这些弟子以蔡宗兖为首,此君并非滁州人,而是从绍兴跑去滁州听课的,后来做了白鹿洞书院的山长。他问道:“王学士,先生曾言,格物是诚意的工夫,你的格物为何只是做实验?未免有些偏颇吧!”

王渊笑道:“先生还说,工夫须在事上磨。只有诚意,而没有行动,还算什么工夫?还算什么格物?做实验,便是‘在事上磨’的一种体现。”

“那你们物理学派做实验,有何诚意可言?”蔡宗兖又问。

王渊解释道:“求真务实,便是诚意。我等研究物理,不盲从盲信,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