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为名,直接将其排挤出朝堂。
但一个三榜进士,八年时间做到知府,绝对属于官场罕见。
接下来,就该接受社会毒打了。
因为李珏朝中无人,多半会在地方上一直打转,这辈子很难再有做朝官的可能。结交王渊,是他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惜李珏不屑这样做!
师爷暗自叹息,也不再劝,因为他知道李珏的脾气。
师爷离开书房,李珏却慨然叹息。他不想亲近王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有点害怕王渊的清廉,或者说自惭形秽!
李珏也贪,否则他怎么养得起师爷?只是贪得较少而已,去年修缮东昌府城墙,他就从中贪污了三百两——比起大多数官员,已经算得上清官了,但跟王渊没法比啊。
用脚后跟思考,都知道王渊肯定分文不贪,否则绝不敢提着尚方宝剑到处杀人。
“好个王二郎,吾自愧不如也。”李珏喃喃自语。
另一位官员就从容得多,山东兵备副使李充嗣,亲自把最后一批灾民送到临清。或者说是流民,因为各种原因青黄不接,吃不饱饭往济宁汇聚,现在全都被李充嗣扔给王渊当劳工。
在历史上,李充嗣和王阳明,是平定宁王叛乱的两大功臣。
宁王叛乱的前一年,李充嗣就在南京加强防备,又把杨锐安排在战略要地安庆。若非如此,宁王的叛军可以直取南京,哪有王阳明从容应对的时间?
而且,李充嗣和王阳明,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谎称朝廷派来了十万大军。两相印证之下,把宁王吓得智商掉线,之后频频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也因此,两人后来成为至交好友,李充嗣还在嘉靖朝帮王阳明复官。
把灾民送到的同时,李充嗣还提醒道:“王学士,朝廷派来了一位工部侍郎、一位右副都御使,你要小心为上。”
“我知道,多谢李兵宪提醒。”王渊笑道。
修建大型工程,一般都有三位主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往往是太监、重臣和御史的组合。
王渊在山东瞎鸡儿搞,内阁收到一大堆奏章,怎么可能不派人过来查看?
如果王渊搞砸了,他们就弹劾建功;如果王渊搞对了,他们就分润功劳。
甚至,多半还打着捞一票的主意,毕竟做工程都油水丰厚。
李充嗣说:“等朝中来人了,我尽量帮你顶着,你这边须加快工期!”
王渊抱拳道:“李兵宪的好意,在下记住了!”
李充嗣笑道:“我只不过是不想有人来捣乱。”
李充嗣是反贼肆虐山东时,紧急任命的兵备副使,这一年多来可谓功勋卓著。武将打胜仗他有功劳,战后赈济他也有功劳,王渊修水利他还有功劳,半年之内必定再次高升,怎么可能容许最后关头出现差错!
虽然跟杨廷和乃是四川同乡,但李充嗣可不会依附谁。
这位老先生是成化朝庶吉士,一把年纪了还巴结小辈?大不了辞官归乡!
如今的三朝老臣已经没剩几个,个个都属于神仙,便是皇帝都不会轻易处罚。顶多,也就升官扔去南京养老,而且官还不能给得太小。
李充嗣直接选择留在临清,帮王渊应付官面上的事情。
有了李充嗣帮忙,什么事情做起来都名正言顺。因为兵备道官员职权很杂,不但可以调动地方部队,后来甚至还监督学政,连科举都能掺和一脚。
右副都御使和工部侍郎来到临清之后,李充嗣天天陪他们打太极拳。
想管事?很抱歉。
想查账?请随便。
只三天时间,新来的两位大臣,就彻底宣布放弃,直接跑去跟知州马纶吟诗作对。
这账根本不用查,一看就知道没油水,因为耗费的钱粮太少,少得让人怀疑王渊在搞豆腐渣工程!
眼看着即将开春,王阳明终于来了,刚好能够分一份政绩。
239【昏官?好官?】
还记得在贵州之时,主动宣传王渊是神童的布政使郭绅吗?
这次跑来临清州的右副都御使舒昆山,便是同一类人。他没有别的本事,就字儿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喜欢到处题词刻碑,也喜欢写文章歌颂同僚。
去年,舒昆山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被派去延绥当巡抚。
好家伙,延绥可是大明九边之一,他当巡抚没留下什么政绩,反而留下不少边塞诗。跟自己的师爷写诗唱和,跟兵备道官员写诗唱和,反正就是到处巡查边务,巡查完毕之后就写诗留念。
不是说不能写诗,而是他写的诗也太多了,相比起来却没干啥实事儿。
舒昆山这家伙,也是三朝老臣,比李充嗣的资格还老,且脸皮比城墙还厚!
他是在延绥巡抚任上,被言官弹劾回来的。按理说应该避嫌,不管有没有问题,至少得做样子辞官。这家伙非但不辞官,反而还想着升官,搞得满朝哗然,弹劾奏章一度超过了江彬。
眼见犯了众怒,舒昆山终于辞官,被朱厚照挽留下来。毕竟是个没有威胁的三朝老臣,直接答应其辞官不好看,留下来领闲工资便是。
估计内阁不想直接招惹王渊,于是就把舒昆山扔来,想让这位厚脸皮的老臣到临清当搅屎棍。
至于来的那位工部右侍郎,名叫俞琳。
王渊离京之时,此人还在当礼部右侍郎,并兼管鸿胪寺事务,不知怎么就升任工部右侍郎了。
“好字!”知州马纶拍手赞叹。
舒昆山颇为受用,放下毛笔,昂首挺胸,双手背在后腰上,继续巡视临清州学。
这货明明是来监督王渊搞水利工程的,结果现在每天“巡视”地方,还把工部右侍郎俞琳给捎带上。半个月不到,老先生便写了十六首诗,顺便在州衙、乡贤祠、州学校、漕河闸口等地留下墨宝。
今天来到学校,舒昆山与教谕喝酒作诗一番,又检查学生们的功课,督促鼓励学生们天天向上。学生们如沐春风,对这位老臣印象甚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山东提学使!
从学校出来,俞琳提醒道:“楚瞻公,我等来此,是协助王学士整治河道,或许应该再去工地看看。”
舒昆山指着马纶,笑道:“你看马知州,不也很少去工地吗?”
马纶抱怨道:“在下去了也没用,那里有王学士说了算。”
俞琳非常郁闷,很想来一句:总该去做做样子吧。
但仔细想想,还是不说了。
都说舒昆山是昏官,其实脑子聪明得很。从接到差事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想着找王渊麻烦,只希望能分润功劳和一点油水。
既然没有油水可捞,那还赖在工地干啥?
直接躲得远远的,不给王渊添乱,等着工程完毕白捡政绩即可。
俞琳还打算在工地显示存在感,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