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记不清邯郸城内的情况了。
.........
王宫里,赵王与四位赵国大臣面向而坐,这些人里,却没有了田单和蔺相如,没有叫田单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于战事不上心,而没有叫蔺相如的原因却是因为他病重在家,赵王实在不愿意再烦劳这位老人。赵王看着自己面前的这四位大臣,他愤懑的问道:“初战不利,都尉战死,寡人想要亲自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大臣楼昌说道:“赵国与秦国用全部的国力来决战,这对于两国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两头老虎相争,这不是一件让周围的豺狼高兴的事情麽?我认为上君应该派人与秦国议和。”,说完,他附身大拜。赵王并没有回答,又看向了虞卿,虞卿显得有些愤怒,他站起身来,说道:
“秦国已经竭尽全力,不再保留,他是要灭亡我赵国的,在这种时候,怎么能够议和呢?”
“那您觉得该怎么办呢?”
“上君应该派人去魏国,楚国,寻求他们的帮助,这样一来,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即使上君想要跟秦人议和,也应该先派人去魏,楚,这对于议和也是有帮助的。”,虞卿认真的说道。
赵王点了点头,又看向了仲父平阳君赵豹,赵豹此刻看起来有些生气,他不客气的说道:“过去秦国讨伐韩国,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人,进献十七座城池的时候,臣就告诉上君,无缘无故的利益是最大的祸害,这样的举动一定会触怒秦人,不如将这些地方让给秦人,您非说不费兵力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城池,这是一件好事,如今怎么样呢?”
赵王怒气冲冲的反问道:“难道寡人不要这上党郡,秦人就不会进攻赵国了麽?秦是像老虎那样的国家,难道不该接纳土地变得更强大去对付老虎,还要将到手的肉食喂给老虎,等着老虎来吃人麽?如今再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赵豹一时说不出话来,又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我请上君可以派郑朱去秦议和,过去秦人进攻阏与的时候,就是他作为使者去秦,我觉得他是最合适的。”,当然,坐在赵豹身边的第四位大臣,也就是郑朱,他起身朝着赵王大拜,说道:“臣愿意前往秦国议和。”
沉思了许久,赵王还是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关系到赵国的存亡,请你千万不要怠慢啊。”
郑朱当即立下誓言,赵王的面色方才缓和了一些,只是,坐在一旁的虞卿惨笑着站起身来,大叫道:“我等要成为秦人的奴隶了!”
第十章 应侯范雎
“虞卿!”
赵王是真的发怒了,他愤怒的说道:“寡人听闻,在秦国,战时出言不逊,扰乱自己军队决心的人,是会被处死的!”,虞卿摇了摇头,说道:“倘若上君早早的效仿秦国,施行秦国那样的法律,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了。”,说完,他也不顾在场几个人那惊诧的脸,转身离去。
面对这样无礼的行为,赵王气的面红耳赤,他叫道:“王宫武士何在?!”
可是当护卫王宫的武士来到了赵王的面前,赵王却迟迟不能下令,脸色变幻,迟疑了许久,方才叹息着说道:“虞卿之所以那样说,也是因为赵国啊。”,他看向了一旁的赵豹,说道:“虞卿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寡人要往秦国派遣使者,而对于周围的几个国家,寡人也要同样的派遣使者。”
赵豹俯身说道:“臣的门客里,有不少能说话擅长辩论的人,他们都能让别人信服他们的话,臣请派遣他们几个人,前往各国,请求他们的帮助。”
.......
自从去了一趟邯郸,不知为何,门客们都觉得自家少君有了些变化,少君竟又开始读书了,自从那次行刺事件之后,赵括已经很久都没有碰过书籍了,众人都非常的惊讶,因为这位马服子平日里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他什么书都会看,但是最爱读的还是些兵法,这些大多都是赵奢所留给他的。
跪坐在室内,捧着竹简,赵括认真的读起了这些兵法,大抵是前身已经将这些书籍翻阅了无数次,赵括发现自己甚至能够将这些内容倒背如流,完全没有生疏的地方,“兵十万,二十万,则服天下。”,还没有读到下一句,赵括心里就已经浮现出了下一列所书写的内容,他无奈的放下了手中的竹简。
邯郸城内那个年幼的士卒,让赵括迟迟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之中,秦人愣是把他捧成了赵人的希望。那些崇拜敬仰的目光,赵括却是觉得无比的刺眼,不敢与之对视,因为只有他知道,他并不是赵国的田单,他当不了救世主,反而会害了信任他的几十万赵人,他不配拥有这样的尊重与信任。
“抱歉,括只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普通人。”
赵括走出了室,站在门口,默默眺望着远方。
不知何时,狄走了进来,看着赵括说道:“少君,隔壁那位平公前来拜访。”,赵括一愣,说道:“你拦他做什么,让他直接进来便是了。”,赵括几步走到了门口,这个时代,邻人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这位隔壁的平公,与自己的父亲赵奢就是好朋友,平公的妻奕媪也偶尔会来找赵母,她们都是从一个叫列的小乡邑嫁到这里来的,关系非常的好。
走到门口的时候,不只是平公,他的妻子奕媪,也站在他的身边。在赵括看来,这两位老人很有夫妻相,一样的和蔼,笑起来都是眯着双眼,让人看着便是亲切。赵括急忙拜见了平公,又见过奕媪,奕媪听到赵括的声音,非常的开心,她在几年前就失明了,看不到东西。
“自从严君去了马服山之后,平公奕媪就不曾来过了,难道是怕我年少而不知道招待客人的道理麽?”,赵括笑着问道,平公还是拄着他那桑木杖,说道:“只是担心打扰你读书而已。”,赵括让他们坐了下来,在这个时代,客人来访,并没有后来那样繁琐的礼节,你只要请客人坐下来就好,不必为他准备吃的喝的。
“你母亲什么时候回来啊?”,奕媪问道。
“再过七八天,就要回来了。”
“等她来了请告诉我一声。”,奕媪吩咐道,赵括答应了,说起来,战国时的姓氏真的很古怪,就比如这位奕媪,她的姓不是奕,氏也不是,这是她良人,也就是丈夫平公的姓。
赵括答应了奕媪之后,平公方才说出了自己前来拜访的原因,平公说道:“我年纪大了,眼睛看什么都很模糊,所以想请你帮忙,告诉我们这家书上的内容。”,平公将一个开了印泥的竹简交给了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