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5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传来嘹亮清幽的管弦之声,伴随着百余乐工悠远的哼唱。

已经换了新衣,沐浴拾掇过的郑和等人,立刻推金山倒玉柱般的一起下拜,“臣等…拜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李洛没有马上让他们平身,而是面带微笑的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什么。

忽然静鞭一响,礼部唱礼官大声道:“凯旋者何人?”

郑和大声回答:“臣大唐华夏洋远航大都督,郑和!”

礼官再唱:“郑和远航,究是何事?”

兵部官员大声回:“华夏3983年,大唐洪武元年十月初八,郑和奉诏命远航,有案可查!”

礼官再次唱:“瞧仔细了,可是大唐华夏杨远航大都督郑和?”

兵部官员回:“瞧得真切,真是郑和!”

礼官再唱:“参加凯旋之礼将士,可是当年出海之将士?可都验明正身了?当年出海人数几何?归来几何?”

兵部官员再回:“都已验明过正身,登记在册。当年出海者一千五百六十一人,归来者七百六十九人!”

礼官再唱:“可有献礼?”

“有!”郑和大声回答,随即就从身后副将手中接过一个托盘,高高举起:“臣郑和远洋出征,献玉米、辣椒、红薯、土豆、番茄、花生、南瓜等十二类,敬献皇帝陛下!愿我大唐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

这一切,当然只是走一个形式。

李洛和崔秀宁激动的看过去,发现托盘里赫然是小的可怜的玉米棒子、发了芽的小土豆、鹅蛋大的红薯、金灿灿的辣椒种子、芝麻大的番茄种子,还有花生!南瓜子!

竟然真的找到了啊。就是…太小了些。

大臣们没听过这些新名词,但也知道是陛下之前命名,画了图画让郑和出海寻找的东西。

郑和继续奏道:“还有黄金器物…没有称重,估摸最少五十万两!献给陛下和娘娘!”

什么?还有五十多万两黄金?

群臣都有点口干。

这是黄金,不是白银!

“好好!”直到此时,李洛才亲自上前,很高兴的扶起郑和,“郑和,你们辛苦了!都平身吧!”

“谢陛下!”七百多人一起泪光涟涟的站起来,很多人还抱着骨灰盒。

李洛拍着郑和的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唉,可惜啊,还有七百多人,再也回不来了。朕…喜且悲也!”

郑和泪流满面,拱手道:“存殁赖陛下洪福,终不负陛下所托!这些种子,经过试种,都可存活。臣等,带回来上万斤!”

满朝大臣也是既高兴又伤感,竟然有七百多人,再也回不来了啊。

“诸卿!休看着五样事物平平无奇,却事关大唐盛世,百姓福祉,乃是老君梦中指点之物!郑和等人,九死一生寻回,功莫大焉!”李洛大声说道。

文武大臣一起整衣下拜,舞蹈,“陛下洪福,上天助佑,我大唐盛世不远!”

“走!回朝!朕要封赏功臣!”李洛举起一个小小的已经晒干了的玉米棒子,龙颜大悦。崔秀宁则是拿着一个发芽的小土豆,容光焕发。

这些作物的厉害之外不在于产量,而在于对种植环境的要求远低于水田,荒山野地都可以种,能极大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又不像水稻小麦那么难侍候。

就算是没有改良,也能大大增加民间的杂粮储备,起码能多养活上亿人。

除此之外,还能带动养鱼、养猪、养鸡鸭等副业,以及造纸、制糖、酿酒等制造业的发展。其他不说,光是玉米的植株,就是比竹子更好的造纸原料。

好处多的说不完啊。

当天,李洛升光政殿,下敕旨封郑和为安庆郡公,赐太子少保,军师府西阁太尉。

由此,郑和不但封了郡公,成为文天祥之外第二个因军功封郡公的大将,还,还代表水师入阁军师府。

从此,水师代表人物也在军师府占据了一席太尉之职。

这西阁太尉,本来就是李洛留给水师,留给郑和的。

除了郑和,所有生还将士,有爵位的将领连升两级爵位军职,没有爵位的士卒连升三级军衔和军职,授予武士出身,赏赐金钱银元。

哪怕军衔最低的士卒,此时也升为都头级别的军官。而大多数士卒,都成了队正队副。

用李洛的话说,全部提干!

而死去的将士,也要论功行赏,惠及家人。能有爵位有子女的,着其子女袭爵,没有子女的,着其侄子侄女袭爵。

追封后仍然够不上爵位的,家人赏赐抚须银元三百到一千不等,直系亲属还要免税二十年。有遗孤的,可以送到朝廷专设的遗忠院抚养。

当然,家属也可以选择自己养育,并不强制送到遗忠院。

遗忠院不同于慈恩院,乃是专门抚养教育烈士忠臣遗孤的机构,早在海东时代就已经设置。最早一批烈士遗孤,如今都快要加入羽林卫了。

这是李洛仿造武帝朝羽林郎,专门为烈士和忠臣遗孤准备的出路。烈士忠臣遗孤,只要是年满十五身体健康的少年,就可以加入羽林卫。

羽林卫现在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其设定不光是个少年禁卫机构,也是一个进修出身之所,是仕途渠道之一。

羽林卫的少年禁卫,既属于皇家侍卫,也属于皇室培养的学生。他们要学文习武,保卫皇帝,还有陪同皇子读书习武的职责。

而烈士忠臣遗留的女儿,年满十五便离开遗忠院,进入皇宫为皇室成员近身女使,同样是很好的出路。

看似是优待。但李洛这么干,也有很重的私心。他是要用心培养一个忠于李氏的基本盘,巩固李氏的统治。

所以,遗孤们的衣食和教育,都是很优渥的。当然,对他们的忠君爱国教育,也抓的更紧。

但事实上,由于这些年战死的唐军士卒都很年轻,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后代,甚至没有成家。能留下后代的很少。整个遗忠院,男女加起来也不过抚养了千余人,年纪都还小。

没有回来的将士,骨灰妥善交由家属安葬,灵牌入祭忠武神宫。

再下诏户部妥善保管郑和带回来的东西,选拔农官育种,种植苗圃。

…………

“陛下,我等根据岛链海图,顺着大小岛屿走走停停,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七个月,行程近三万里,才到了那个大岛!果不其然,那个大岛,可真是大啊,从南到北数千里,只怕不比大唐小…”

龙章宫内,郑和正侃侃而言,倾听的对象只有李洛和崔秀宁。

皇帝皇后莞尔一笑,那哪里是什么大岛?那根本就是一片大陆。

“岛上有一个大国,当地土人称他们的王叫影伽,影伽王得知我们到来,派了兵马去海边戒备,却被我们几炮吓走…”

“他们的将领,戴黄金头箍,头插华丽鸟羽,就连刀都是黄金。而士卒用铜制兵器…其人面貌棕黄,五官略似汉人,不像色目人…”

李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