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7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安营,明日再开拔。

长安城官吏本待拒绝,但看到陈晃的圣旨,最终还是同意“宋军”入城休息。

于是,五千唐军借着圣旨进了长安城。

因为安南数面用兵,后方兵力几乎抽调一空,长安城内只有一千兵马。

“小陆,是否可以动手了?”唐军入城不久,旅帅杨序就问道。

陆晟出去转悠了一会儿,等到亥时,对杨序说道:“旅帅,眼下可以动手了。”

杨序笑道:“从今晚开始,这两百万石粮食,就属于我唐了。”

很快,唐军忽然以雷霆之势,控制了四个城门,同时突袭仅有的一千越军。五千唐军精兵突然在城内发难,简直是狮子搏兔,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

紧接着,唐军就控制了长安仓,以及配属长安仓的五千辆牛车和五千民夫。

在刀枪的威逼下,一车车的粮食流水般从长安仓运出东城,直往十八里外的黄江码头而去。

到了下半夜,一支巨大的船队,打着宋军的旗号,趁着夜色从大安海口溯江而入,来到黄江码头。

随即,船队在黄江码头靠岸,五千唐军在旅帅申花生和特务常明的指挥下,押着上万占婆精壮,将数以千计的牛车马车运下船。

“师弟,申旅帅,一路辛苦。”陆晟看见常明按照计划顺利到来,顿时松了口气。

随着大量运输工具和人手的加入,运粮的速度快了一倍都不止。

而由于整个长安城被封锁,竟然无人能去百余里外的古礼城报信。

直到第二天下午,附近发现江边异常的官吏,才派人去古礼城报信。

到了深夜,古礼城的安南君臣,才收到消息。

“什么!宋军在运长安仓的粮食!”陈晃闻言,吓得差点一头栽倒。

他是在被窝中被内侍唤醒的,此时身边都没有官员商量。陈晃想都不想就下令给守护古礼城的两万禁军,让他们火速开往长安城。

整个天长府周围,已经没有兵马了。这两万禁军,已经是守卫太上王京最后的兵力。但是陈晃顾不了那么多了。

此时他还不知道快州失陷的消息,要是知道,估计会当场背过去。

“贼子啊,大胆贼子,安敢欺朕!安敢欺朕!”陈晃调兵之后,坐在床上破口大骂,气的肺都要炸了。

侍寝的宫妃吓得策策发抖,忍不住往床榻里面躲了躲。陈晃见此,更是恼怒。

“贱人!滚出去!”

整个寝宫,都是陈晃的咆哮。

虽然调兵的圣旨已经下达,但半夜开拔,哪里是那么容易的?等到圣旨送到军营,一番折腾之后,再开出城去,天都快亮了。

越军还没赶到长安城,两百万石粮食,已经全部被唐军运上了船。两百多艘大粮船,都被装满。

然后,一声令下,巨大的船队又大摇大摆的驶出码头,往大安海口而去。

陆晟走时,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信,交给长安城守,让他转交安南朝廷。

信中有这样的话:“我朝孤悬海外,十万军民嗷嗷待哺,极度缺粮,只能行此下策,借粮两百万石,实属万般无奈,还望大王海涵。他日,必双倍偿之。外臣陆晟顿首。”

陆晟郑重其事的对长安城守行礼道:“陆某多有得罪,实属无奈啊。”

最后,在长安官吏目瞪口呆的目光中离开了长安城。

直到唐军船队离开半日之后,两万越军禁军才匆匆赶到。

然而,一切都迟了。

越军将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将陆晟留下的信带回去,算是交差。

陈晃看见陆晟的信,更是气的浑身发抖。

“双倍偿之!双倍偿之!赵宋贼子!赵宋贼子!趁火打劫,万般无耻,万般无耻啊!”

陈晃少有的咆哮道,满殿都是他失态的怒吼。

大臣们得知这个消息,看到这封信,也都是气的手脚冰冷,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可是祸不单行,就在陈晃雷霆大怒之际,一个更加恶劣的消息传来。

快州失陷!

什么?

陈晃还没有从损失两百万石粮食的惊怒中回过神来,快州又丢了。

“啊—”

陈晃大叫一声,身子一晃,就往后便倒。

“父皇!”

“太上陛下!”

陈昑和群臣一起抢上去。

ps:我不心疼陈晃,可是有点心疼陈日燏啊。求支持!票票,书评!蟹蟹!求订阅!

第445、446节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快州失陷,意味着洪安防线彻底瓦解,已经没有力量迟滞元军荼毒越中了。

那么,越中上千万亩的春稻,将没有机会收割。

春稻成熟起码还要一个月,而元军最多四五日就能到达天长府。

越中三百里大多是平地,是安南仅次于红河平地的产粮区。因为元军去年就入侵,红河平地已经两季没有种粮食了,百姓都撤入了丛林。

这样,整个安南好几百万人口,就指着越中的春稻,以及长安仓的粮食了。

可是如今,长安仓的粮食被宋军趁火打劫偷走,快州又失陷。如此祸不单行,怎么得了?

好几百万张嘴巴,吃什么?

将士们不战死,也会饿死!

“太上陛下,如今禁军只剩数万人,长安仓被抢劫,军中很快就会缺粮。此战已经无法打下去了,请太上陛下立即下旨,西狩天长山!”等到救醒陈晃,黎文休首先奏道。

陈光启也道:“事急矣!请皇兄速速决断,元寇不日就将兵临古礼城了!”

“父皇,请决断吧!”陈昑也焦急的说道。

大多数安南大臣,此时都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个个欲哭无泪。但一向求和心切的昭国王陈益稷,不但不悲,反而心中欣喜。

但他也很急。只是他急的不是如何保卫大越。他急的是如何降元,才能得到最大好处。

同样在焦急,原因却不同。但看在别人眼里,还都以为昭国王殿下也忧心国事呢,哪里会想得到他是在为降元着急?

和陈益稷有相同心思的还有好几个大臣,都是陈益稷一党,属于投降派。

甚至,这几个大臣的心思比陈益稷更加不堪。陈益稷只不过是为了王位,希望降元后成为第二个高丽王。

而这几个大臣,却早抱了改换门庭的心思。他们在大越是做官,到了元廷不也是做官么?只要有官可做,有钱可领,给谁做官不是做?至于大越会如何,关我何事?

此时,不少大臣都动了求和的心思,但多半是为了大越。

一个大臣出列奏道:“太上陛下,如今战无可战,兵粮两缺。微臣以为,可否,可否重开议和?”

另一个大臣也举笏低头说道:“太上陛下,大越连连大败,为今之计,议和才是上策啊!微臣以为,应答应元廷条件,取消年号,改为行省,效仿高丽故事。”

接着,又有几个大臣出列赞同求和。

他们担心的是,只怕就算答应元廷的要求求和,元廷也不会答应了。仗打到这个份上,有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