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1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怎么办?

东胡和匈奴,是不是很可能就是华夏人跑到草原形成的?

不能让他们到草原上去!

赵国占了漠南的一小部分,还统治了很多年,就能压制胡人。结果秦灭赵,立刻放弃了赵国塞外草原的土地。

换句话说,要是汉唐明三朝能移民漠南一百万,开荒耕种,修筑城池,怎么可能吞不下漠南?

到时要战马有战马,要骑兵有骑兵,要粮食有粮食,怎么也能守住瀚海大漠,将胡人挡在漠北。

谁规定汉人就只能种地,不能放牧?游牧民族能占中原这种农耕地区,适应耕种。汉人就不能占领草原放牧了?寇可往,我不可往是吧?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防备草原胡人,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几次北方沦陷,汉人被屠杀。教训这么惨重,硬是没想过釜底抽薪的占领草原。这就是自私短视带来的愚蠢。

是由内卷造成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在内卷。

李洛的看法很干脆,他认为,起码漠南草原,汉人王朝绝对是有办法利用,也有办法消化的。

这么简单的问题,不可能没有人想不到。只是为了控制百姓,不愿意这么干罢了。

晚清的时候,东北还是人烟稀少,都说是不宜耕种的苦寒之地。可是大量人口下关东后,很快就变成北大仓。

长城固然有挡住胡人的作用,可难道就没有阻挡百姓北迁的意思么?

元明清三朝禁海元朝其实也禁海,难道其中没有阻止百姓移民海外的考虑?

李洛很清楚,古代统治者有多什么自私和短视。而这种自私短视,尤其以满清那群酋长做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当然,李洛也不会干出吧漠南草原变成耕地的傻事。他只是要彻底消化漠南,甚至漠北。

具体怎么干?

开煤矿,烧砖筑城为居住点,通过政策优惠移民,建肉奶加工厂和羊毛纺织厂。再派出教师支教,以点带面慢慢来,几十年后,草原上就有不少城池。

到那时,草原就和胡人完全没关系了。

在这种措施下,移民草原的汉人,也绝无可能变成新的胡人。草原上有朝廷的驻军,有朝廷派出的教师,有道庙祭祀,有城池官员。草原经济也严重依赖和中原的贸易。

怎么变成胡人?

“传旨,长城之上的驻军,一律撤防,无需再守,兵马要用在刀刃上。长城沿线的官府,必须保护长城,谁要擅取长城一块砖,就按照破坏物罪论处。”

“工部派人巡查长城,登记在案。哪个地方的长城找到破坏,就问责该地的官员。”

李洛也没忘记专门下旨保护长城。

“传旨,设漠南为朔州,治所。设漠北为漠州,到北海贝加尔湖南段为止,治所和林。北海东西以及北海之北,设为雪州。”

一道圣旨,就漠南漠北以及后世整个西伯利亚,变成了朔州、漠州、雪州。这三州之地加起来,就占了大唐疆土的多半!

光是雪州西伯利亚,就占了小半国土面积。可是这新鲜出台的雪州西端,还在蒙元手中。

“再传旨,发奴隶十万人,在朔州挖煤矿,烧砖窑。三年之内,从东到西修筑九座小城,每座小城可居住万人。十年之内,漠州也要修筑九座小城。二十年之内,雪州也要修筑九座小城。”

“户部,尽快拿出一个移民草原的优惠章程。五年之内,最少要迁移十万人移居漠南。十年之内,漠北也要移民十万,雪州也要移民十万。”

“三十年内,三州最少要有两百万移民,上百座小城。”

“遵旨!”

李洛希望,在他年老的时候,将三州彻底吞到肚中。

这可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啊。

在长城待了半天,李洛就出了长城,来到无定河边的统万城。

统万城已经是塞外之城,是十六国时期匈奴夏国的都城,由赫连勃勃所建。梁师都也曾占据统万城称帝。

统万城被宋太宗所毁,废弃已达三百年。可是城墙和规模仍然很是可观。

在这个遗址重修,能省去很多的功夫。

李洛沿着长满荒草的台阶,走上统万城的宫城,望着辽阔的草原,心中感慨。

后世,他和师兄姜药,就曾经来过这里。也是站在这个位置。只不过,如今的统万城还算一座废城,而后世的统万城完全成了遗址。

“此处建大城,可抵十万大军。”李洛说道。

统万城是河套重镇,西北扼黄河,东南扼长城无定河。只要恢复这座雄城,就能镇守整个河套地区。

“传旨,发奴隶两万人,修复统万城。统万城就改为镇北城,划地三百里为镇北郡。镇北城便是郡守治所。”

又多设置了一个郡,使得河套地区变成了四郡之地。

“陛下已经到了镇北城,是不是要回京了?”林必举说道。他担心皇帝要深入草原,北巡日久。

虽然草原部族几乎都被元廷带到西方,可皇帝深入大漠,终究不太合适。

李洛笑道:“你放心,朕不会深入大漠。但总要过黄河,上阴山,去云中郡呼和浩特巡视一番。”

林必举放心了。陛下只是上阴山去云中,那一月之内应给能回京了。

京都长安,紫禁城。

崔秀宁下朝之后,接到李洛传回的圣旨,遂下发各部照办。虽然各部主官都随御驾北巡,但副手都在,朝政仍然在运转。

她接到西征统帅的奏报,几支大军为了多抓俘虏,故意暂停不进。崔秀宁一一回复“知道了”。

此时已经入夏,崔秀宁不在大明宫,而是在太液池的清风榭批改奏章。这里湖风清清,水气泠泠,是长安皇宫中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清风榭边上的大树上,夏蝉正在“知了知了”的嘶鸣。

这是正午时分,崔秀宁有点困意,听着知了的叫声,笔下鬼使神差般在一份奏章上批出“知了”两字。

我去!少了个道字!

崔秀宁一拍额头,摇头苦笑,在“知了”两字中间加了个“道”字。

大唐一亿多人口,这么多州,朝中和地方每天都有很多政事。每天政事堂收到的奏章,总有好几十份,都是重要的事。这些奏章,政事堂作出初步处理意见后,都要转到宫中御批。

这还仅仅是政务方面。还不算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奏章。

可以说,崔秀宁这个摄政皇后是很忙碌的。这还是在充分向三府九部放权的情况下,不然的话,就是累死也处理不完。

崔秀宁忍不住打了个呵欠,准备再批阅完一份奏章后,就在湖中的蓬莱阁午睡一会儿,养养精神。

皇后陛下拿起这份奏章,却是东州高丽牧郑律的奏章。

“臣东州牧郑律,启奏皇帝陛下:汉阳郡入夏以来大涝不止,连日暴雨,汉江大水漫漶,淹入汉阳百姓溺毙于洪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