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等,要有商部负责采集。
如此一来,不同部门采集不同数据,不但便于专业操作,也增加了数据渠道,避免全盘作假。
那么地方官衙干什么呢?评审数据。
朝廷采集到的综合数据,先以草案的形式下发给郡县。郡县官衙觉得数据不对,就可以提出异议。
一旦某个地方的官衙对统计数据提出异议,那么相关调查就会展开。就这么追责,谁的责任谁承担。
特察局干什么呢?各地的特务不但提供另一套简化版的秘密数据以作参考,还要监视数据采集者的行为。
那么,统计大权由谁来主管呢?当然是准备成立的统计局。
统计局的绩效考核只有一个:数据的真实度和有效性。
数据好坏和统计局的考评完全无关,只和数据真假相关。以此为导向,统计局就会监察数据真假,就会派出统计员核查各渠道的统计数据,只要纠正错误,就有话语权。
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是多方参与,任何一方作假都很困难。
最后得到的统计数据,会作为分析依据,供统计局研究,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为大唐政治服务。
这以上是大概构架。
崔秀宁设计完构架,就开始添加数据采集的元素。
有哪些数据需要采集呢?
有人口、主要物价、出生和死亡率、税收、就学率、服役率、田亩、人均寿命、食物种类、犯罪率、出家人口、诉讼数量、降水、旱季天数、驿站流动量、林地和渔场数、戏剧演出场次、铜簋举报次数、人均口粮等等。
最后,崔秀宁一共罗列出四十项数据,涵盖了民生、吏治、教化、治安、医疗、民意、风气等多个方面。只要数据在,哪个县的现状,立刻清清楚楚。
每年采集一次,每年都要做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
这就是让整个大唐每年做一个全身体检,及时了解健康状况。
比如一个县,明明降水不少,而且水利数据也不错,数据显示没有天灾,可人均口粮少,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那一定是吏治出了问题。
再比如一个县,明明就学率不低,可是升级考试录取人数很低,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一个县青壮人口多,可是服兵役的人数很少,那要么是吏治有问题,要么是百姓对官府和朝廷不满,或者民风不尚武。
要是同一个县连续两年的数据差别很大,那就一定有原因。
可以说,只要数据没有失真,什么问题都瞒不过皇帝和朝廷。
特察局配合统计局,这才是真正的监测天下!
崔秀宁的目光越来越亮,似乎看到科学统计带来的美妙前景。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到唐宋已经高度发达,非常精细了。然而,唐宋明清的精细,主要体现在权力制衡和人才选拔上,而对于基层管理设计,却始终失之粗放。
新的大唐,一定要弥补这块短板,追求古典化的“信息治理”。
草案这就完了么?
没有。
崔秀宁必须还要推导一个公式,计算“信息治理”的成本。
首先,是统计局的官员编制,这是要吃国家财政的,这笔账必须要算算。
嗯,特察局是正二品衙门,等同九部。可问题是,特察局不属于外廷衙门,而是属于皇帝内廷衙门,不受政事堂和军师阁管理,类似于锦衣卫,目前还是小透明,还没出圈呢,很多官员甚至不知道特察局,只知道信访司。
那么统计局呢?设为几品?
在后世,国家统计局其实是高官(名义上副部)。可是要把统计局提升到二品,和九部并列,就会显得非常突兀。
可要是设置为正三品,那么就很难和其他部配合,因为级别上被压制。
想了想,崔秀宁划掉统计局的字样,改为政事堂统计署,正三品,成为政事堂的直属机构,由宰相兼任统计署令!
再任命一个常务署丞。
那么,统计司和其他部的区别,就如同后世国务院直属部门和国务院组成部门(各部)的区别。
如此一来,就能压制其他九部,也能让政事堂对数据更加了解,便于行使宰相之权。
崔秀宁对自己这个设置很满意。接下来就是编制了。
统计署的中央官员不多,二十来个足够了,拿不了太多工资。拿工资的大头,是各州郡负责执行的统计特派员。
一个郡起码要有一个吧?大唐现在有142个郡,那就需要一百多个编制吃皇粮。加上杂七杂八,整个统计署的编制,最少两百人!
皇后大人有点心疼了。两百官员啊,人均一年拿七八百银元工资,那就是十几万银元…咦,不多啊!十几万而已。
但是,还有办公费呢?
每年统计一次,两百人的衙门,这办公费怎么也要十几万。
嗯,这加起来就是三十万了。
其他各部的配合,以及数据真实度监察,也会增加办公费,这总共…崔秀宁大致算了一下,又要增加二十万元。
综合下来,“信息治理”的成本,一年需要五十万银元!
每年五十万!崔秀宁心疼的直皱眉。干不干?值不值?
崔秀宁拿不定主意,觉得还是等男人回来再说。
但是想了想,女人还是决定…妈蛋,干了!
反正,以她对男人的了解,李洛是一定会干的。既然他一定会干,那么就不如早干。要等他回来,最少还要一个月。
崔秀宁反复修改方案,直到三天后,才拿出满意的终案。
“就这个了。”崔秀宁不再犹豫,当即以摄政皇后的名义,代替皇帝颁发了一道圣旨:成立政事堂统计署。
抽调各部官员,组成统计署领导机构。统计署令由三位宰相共同兼任,统计署丞由一个叫姬长恭的特务出任。
此人当年曾经卧底在福建右丞萨普勒的身边,献上买卖流民的计划。
不光如此,统计署的官员,骨干多是特务出身,因为大唐没人比特务更适合干统计,都不需要太多培训。崔秀宁仅仅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了统计学方法论,就让他们走马上任。
政事堂统计署,就这么挂牌成立了!
…………
“皇后陛下,天竺之北的大理国和梁国,都派了使臣来朝,请为藩属之国,还请求大唐正式册封!”
这日常朝,礼部尚书吴镇楼语出惊人的禀奏,“两人是一起来到,已经安排在驿馆。如今,正在宫外候旨。”
外使觐见,这可是重大国事,政事堂无权处置,必须君主处理。
什么?群臣都是有些惊愕。
大理和萧梁,请求册封,自为藩属?这算什么事儿啊?
崔秀宁却早就得到特察局的汇报,她神色平静的说道:“让他们进来吧。本宫倒想听听,他们有什么说道。”
原来,唐军南征数月,连灭四国,已经传到一海之隔的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