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1 章(1 / 1)

葬元 武猎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是正常。可她毕竟是个资深特务,立刻敏锐的观察到颜婵儿的神色有异,顿时心知不妙。

“颜庶令,娘娘凤颜可悦?”李织小心的问颜婵儿。她不敢问出了什么事,那是犯忌讳的,只能问娘娘心情如何。

颜婵儿淡淡说道:“娘娘凤颜平和。”所谓平和,其实意思就是,娘娘不太高兴,你小心点。

会是何事让老师不高兴?

李织皱着眉头,患得患失的进宫,一眼看见凤凰乡候也在。

难道是这辛苦,编排我了不成?

“学生拜见老师。”李织大礼参拜,“请老师吩咐。”

崔秀宁的神色此时才算真正的平和。她让辛苦退下,直接说道:“特察局,还有什么重要之事,没有告诉为师么?”

李织毫不犹豫的说道:“启禀老师,任何重要之事,无一敢隐瞒老师。莫说学生不会也不敢。就算学生真有那个胆子,那也做不到。内察司,可是天天监督特察局的。”

内察司,名义上属于特察局,其实是监管特察局的局中之局。在机制上,特察局要想隐瞒情报,很难。

崔秀宁还是很信任李织的,她的语气也缓和了不少,“那这民间都不能吃李子和鲤鱼了,这么大的事,为何不报?陛下和本宫,何时下过这种禁令?《大唐律典》中,何曾有这一条?”

这是小事么?

当然不是。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律法,涉及到天下百姓,那就绝对不是小事!

原来是这事。李织恍然大悟,又暗骂自己大意。

“老师,此事,特察局去年就知道。可各地分局,并没有专门走情报程序,汇报此事。因为觉得…理所当然!先唐也有类似禁令,官民们觉得正常,我等也就没有上报。最早时,是江南先有禁令,后来其他地方官都纷纷效仿,这才成为整个大唐民间之禁。是臣等疏忽,请老师治罪。”

没错,觉得此事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所以才没有汇报。

特务们都觉得这事没问题,压根没什么不对,不上报也就可以理解了。

李织虽然知道,可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也就没有禀报。天下之事那么多,大事重事都不少,岂能事事上报?那娘娘还有安生的时候么?

崔秀宁闻言不禁摇头。

她知道,这的确是特察局没有汇报的原因。

可问题是,这真的理所当然么?

就因为皇帝姓李,就不许吃鲤鱼,吃李子?所有人都觉得正常?

这就是封建专制时代的普世认知。

百姓会不满,却不会感到奇怪。

虽然她和李洛没有下令禁止吃李子和鲤鱼,《大唐律典》也没有条文禁止,可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和朝廷,会拿着鸡毛当令箭,放大一些条款的边际,形成约定俗成的“律法”。

就是后世,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典型的就是层层加码,更加严格,甚至过度解读各种“精神”,让终端执法走样。

这个口子,一定不能开!

但是,崔秀宁也不好训斥特察局。毕竟他们不是后世人,他们的思想,还是古人那一套,即便他们学了崔秀宁和李洛的一些新知识,那也无法改变他们属于古人的观念。

换句话说,他们要是真的能改变,那李洛也坐不稳皇位了。

“百姓口中之食,本就不多。这天下到处都是李子和鲤鱼,怎么能不让食用?难道天子的威严,需要靠这些来表明么?这样只会让人认为天子没有胸襟,只会增加百姓的怨气。”崔秀宁说道,“以后凡此等事,都应该上报。”

她只能轻轻放下。

“遵旨!”李织松了口气。

第二天,一道废除禁食李子鲤鱼乱命的圣旨,就颁发下来。

摄政皇后代发的圣旨曰:“…大唐以道治天下,顺道者皆可为之,违道者皆不可为。李子,时令之果,鲤鱼,江湖之鲜,此乃华夏天赐美食,合食之道。因国姓而禁食,不近人情,不合道理。

皇帝天授,其威在德,其法在道……地方官吏,擅自禁食,有伤天子之仁,岂忠君乎?自今日起,不得禁食…官吏再敢有擅出法令,擅改法令者,一体问罪…钦此!”

圣旨一下,很快由通政司火速刊印,通过驿站发送各州郡,广为张贴。

这道圣旨第一说明皇帝根本没有禁食李子鲤鱼的意思。第二是不许地方官吏再推行此类禁令,第三就是警告地方官吏不要擅自出台和修改法令。

即表明了皇帝的胸襟,表明了天子顺应天道,爱护百姓的意思,又狠狠敲打了地方官员。

此事也让崔秀宁心生警惕。对于民间和地方官场的监测,一定要制定非常量化的指标,建立新的方法论。光靠臣子们的主观经验认知,来判断事物的好坏,来判断是否出了问题,是不可靠的。

必须要有古代版的“大数据监测”!

否则,下面很多事情,朝廷和皇帝就会搞不明白。

PS:对不起我亲爱的书友大大,今天实在太少了,我也不解释,是我错了,因为太馋,就贪图一顿饭。明天一定加更,万字打底!蟹蟹原谅我!

第800、801节 真是贪心啊

崔秀宁把自己关在寝宫,拿起一支炭笔,一边思索一边写写画画。

她要设计出,大唐版的大数据统计模型。当然,这肯定不能叫大数据,只能算统计年表。

古代当然也有数据统计。但因为方法论的问题,数据真实度非常可疑,而且采样元素太单一。宏观上勉强能用,微观上完全不能用。

这个问题,她和李洛之前都忽略了。大唐成立了很多新部门,却没有统计部门。这么大个国家,没有专业的统计部门,行吗?不行。

“数据还是比官员的奏章更可靠。”崔秀宁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像做数学题那样,开始建立模型。

在调查监测过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采集到的数据,而不是官员的主观汇报。数据很冰冷,可数据也最能反映客观问题。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维度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问题的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以小见大。

前提是,数据不能失真。

崔秀宁当李洛这个“书法家”的老婆已经多年,字比当年漂亮多了。她的笔下,首先出现“县域”两个秀丽的字。

没错,经过斟酌,她要以县域为最小地域统计单位。以古代的条件,以县域为数据采集最小地域单位已经是极限了。

接着,女人的笔下出现1182四个阿拉伯数字,这是大唐所有的县域数量。

好了,最小数据统计地域定好了。那么由谁来采集数据?

当然要多方提供,而绝不能让地方官衙单方面采集。

原则上,专业部门,对口采集专业数据。

比如,某县一年的新生儿数量,性别比例,这项数据要有司妇寺来负责提供。

田亩变化数据,要有户部负责采集。

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