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0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少将领为求一爵而不得,但是朝廷非大功而不赏爵,可知其中珍贵。”陈新甲怕鲁若麟不明白其中的道道,耐着性子解释道。

面对陈新甲的说词,鲁若麟心里嗤之以鼻。还与国同休,大明没几年就要黄了,你这不怕是嫌我死的不够快吧。而且这爵位除了好听一点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吗?难道就是为了那点俸禄银子,不说本大爷根本就不缺那点银子,到时候朝廷能不能发出来还两说呢。要是自己在乎爵位,就是自立为王旁人又能奈我何?没看到小小的琉球也敢自称琉球王,要不是为了不刺激大明,猥琐发育,鲁若麟又怎么会自称为兴汉军大都督。

所以还是收起这一套吧,赶紧说点实际的,对于这种花不了几个本钱的官位和爵位,鲁若麟根本不在乎。大家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不过是有了共同的敌人,相互利用罢了。

“朝廷名爵岂能轻授,兴汉不过军户出身,能够得朝廷认可委以总兵就心满意足了,不敢奢求爵位。”鲁若麟不为所动的样子让陈新甲无可奈何。

这爵位对于朝廷内的武将来说是难得的恩遇,但是对于自成一体的兴汉军来说价值还真不好了。

况且即使鲁若麟被封爵,按照目前的情况,朝廷是不会给他和手下的军队发放一丝粮草军饷的,一切还是要靠他自己,比起勋贵在大明的待遇要差得远了。

“济州伯切勿妄自菲薄,兴汉军几次三番奋力杀奴,斩首无数,皇上和朝廷也是看在眼里的。只是以前的事情实在不便提及,所以只要济州伯守住辽南,朝廷再论功行赏,封爵也就实至名归了。”陈新甲几次三番提醒鲁若麟守住辽南就封爵,就是怕兴汉军抵挡不住撂挑子,对满清的牵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朝廷的利益也会跟着受损。

其实不用陈新甲再三提醒,鲁若麟一样会竭尽全力守住辽南。在辽南兴汉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绝对不是为了去游玩一趟的,那里是兴汉军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辽南肯定是要守的,不过兴汉军也需要朝廷的支持。”鲁若麟可以不在乎官位和爵位的虚名,但是实际的利益必须拿到手,否则干嘛吃力不讨好的为朝廷做那么多的事情,他又不是闲的慌。

“济州伯想要什么支持?”陈新甲等着鲁若麟提出要求,这本来就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到了鲁若麟这样的地位,民族大义、忠君为国什么的都是虚的,看中的肯定是实际利益。

“钱粮朝廷肯定是缺的,这个我们就不要了。”

陈新甲听到这里默默的点了下头。确实,只要稍微关注点的都知道朝廷穷得快要当裤子了,自家的兵马都顾不上,哪里有钱粮给兴汉军。

“既然兴汉军决定内附,为皇上和朝廷效力,那以后也是朝廷的兵马。既然朝廷不能提供钱粮,总不能不在其他方面提供些便利吧?我希望朝廷允许我们从内地招收流民到辽南垦荒,充实人口,抵御鞑奴。同时允许兴汉军自由往来大明各地采买、销售物资。”这两项才是鲁若麟内附大明的核心利益,人口、市场、原材料,兴汉军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从大明获得这些资源。

所图甚大啊。

陈新甲听了鲁若麟的条件逐渐明白过来。鲁若麟做个天高皇帝远的土皇帝难道不爽吗?干嘛费心费力的往朝廷靠?还不是因为兴汉军地盘太小、人口有限,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放眼周边,能够为兴汉军提供这些资源的只有大明,所以才会不计回报的帮朝廷抵抗鞑奴,希望能够获得这些好处。

陈新甲早就听说鲁若麟不好女色、不喜奢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发展兴汉军上面。

鲁若麟对自己非常苛刻,对手下和子民却非常厚道和宽容,相当的亲民,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为其效命。

这样的人你要说他没有野心谁信啊,妥妥的枭雄之姿。也就是在这海外,要是在大明本土,早就被防范于未然的文官们掐死了。

陈新甲沉默的思考着,鲁若麟也不着急,慢悠悠的喝着茶,等着陈新甲的答复。

良久,陈新甲沉声说道:“可以,不过有几个条件。”

“请讲。”

“一,招收的流民只能是京畿之地和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不包括大明江南。”

“二,流民的招收必须听从朝廷的指导,相关费用也需要你们承担,确保这些人不会大量死亡或者聚众造反。”

“三,迁往辽南的人口数量必须接受朝廷监督,总数不得超过五十万。”

“四,兴汉军必须尽快协助朝廷将鞑子驱逐出去,在鞑子没有出关之前迁移人口的事情不会生效。”

“五,物资交易和人口迁移仅限天津和登州二地,且必须接受朝廷监督。”

“六,辽南还是我皇明地域,朝廷必须在此地派驻官员。”

“七,兴汉军除天津黄济部,不得在大明本土再派驻军队。且黄济部兵员定为五千人,不得自行增加。”

“八,如朝廷遭遇战事,需要兴汉军支援,兴汉军必须听从调遣。”

“九,兴汉军已评价供应朝廷军械武器,具体数量和价格商议后决定。”

“十,水泥一物对朝廷防备贼寇至关重要,此物制作方法希望兴汉军能够提供。”

“另外,听闻济州伯至今尚未有子嗣,皇上有意为济州伯指配一位良人传习香火。”

陈新甲滔滔不绝的说了半天,很多条件明显是早有准备,鲁若麟也知道想要获取明朝的人口和资源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只是没想到朝廷的要求居然这么多。

有一些条件在意料之中,朝廷也不是傻子,不会不防着兴汉军一手,这个没有什么好纠结的。朝廷以为有兴汉军牵制,减少了鞑子的威胁就可以高枕无忧吗?他们想的太简单了。

别看如今农民起义军陷入了低潮,这不过是更大规模起义的前奏。两百多年的统治,统治阶级已经将穷苦百姓逼得没有活路了,单纯的靠杀戮、镇压、招安已经无法缓和社会矛盾了,改朝换代近在眼前。

太祖就是靠起义建立的大明,堪称一代人杰,可惜李自成与太祖比相差太远了,否则也不会被鞑子得了江山。

“江南那里必须有一个贸易点,兴汉军与江南贸易频繁,不能舍弃。而且那些江南大族也不会允许朝廷切断兴汉军与他们的往来。”鲁若麟说道。

“一旦在江南设置贸易点,江南的货物就可以光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