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权的军头还是多少有些忌惮的。
高起潜看出了些许苗头,立马又是酒又是肉的赏赐全军将士,还经常宴请将领,大打感情牌,总算是将军心稳定住了。
不过卢象升的好日子还没有过几天,南边就传来了多尔衮攻破济南,屠杀十余万百姓,活捉德王一家的消息。
卢象升得到消息后气急攻心,当场的晕厥了过去。
醒来后,卢象升嚎啕大哭,痛骂自己无能,致使百姓蒙难,亲王被掳,朝廷蒙羞,甚至想要立马提兵南下解救德王。
只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黄济和杨国柱他们劝阻了,实在是他们的实力不济,面对多尔衮的十万大军,坚守李家庄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清军不来攻城,再想办法追击也不迟。
这时,黄济提出了一个想法,用手上的满清俘虏去换德王一家人。
如今卢象升手上有六百多清军俘虏,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少有的重大战果。正是因为有这六百多俘虏的存在,朝廷的嘉奖圣旨才会来的这么快。毕竟首级可能作假,但是俘虏是做不了假的。
这些俘虏最后的下场很大的可能是送到京师游行示众,然后被献祭太庙后处死。如果能够用这些俘虏把德王一家换回来,至少从面子上讲崇祯肯定是愿意的。
虽然崇祯打心底里厌弃那些封在各地的王爷,正是他们巧取豪夺、贪婪无度,让大明的地方百姓苦不堪言。但是作为朱氏一族的族长,崇祯不得不顾及下宗族的态度。如果在他的治理下,贵为王爷都会被外族掳去,对他的声望将是重大的打击。
只是用俘虏换亲王这种事情以前毕竟没有前例,朝廷是否同意,满清是否愿意,具体如何实施,都是个大问题。
对于满清来说,俘虏明朝的亲王,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至少在打击明朝的信心、提振满清的士气上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事情真正有决定权的还是皇太极,但是如今在大明关内,与关外沟通不便,这就要看多尔衮如何取舍了。
如果可以选择,卢象升也不愿意用满清俘虏去换德王一家。
大明的王爷们在文官们眼中简直就是毒瘤,除了荼毒百姓、空耗国家钱粮,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文官们都是想尽办法减少王爷们的数量,封地的王爷们只要犯事,都会被罚俸,如果事情严重,还会找借口除封。总之就是在规则范围内不断的削减王爷们的数量,实在是因为国家已经养不起他们了。
不过自己出手干掉和被满清俘虏是两个概念,后者对国家的声望打击是非常严重的。虽然经过几次满清入关,大明的声望已经快要触底了,但是这种事情还是实在太丢脸了,特别是崇祯,简直颜面丧尽。而崇祯又是一个特别好面子的人,发生了这种事情,他的愤怒可想而知。
这种事情卢象升也不敢擅自决定,于是他给崇祯上了一道奏折,先是请罪,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致使济南沦陷,百姓被屠,德王被俘,请求朝廷处置。
然后说自己手上还有几百满清俘虏,希望能够用这些俘虏与满清谈判,将德王一家换回来,请皇上允许。
当卢象升的请罪奏折快马送到京师的时候,京师那边已经得知了济南那边的消息。
果不其然,崇祯原地爆炸了。
济南沦陷,百姓被屠,这样的事情确实很让人生气。但是这些年大明被满清攻破的城池多了去,崇祯已经麻木了。那些死去的、被抓去做奴隶的百姓,不过是奏折上的一串冰冷数字,再多也已经激不起崇祯的怒火了。
但是德王一家被俘就让他的面子挂不住了,甚至有点感同身受。你们这些臣子玩忽职守、阳奉阴违,今天济南被破,德王被俘,是不是明天这京师也要保不住,朕也要被鞑子抓去羞辱?
虽然因为战事正紧,无法大肆处置,但是暴怒中的崇祯将内阁的诸位阁老、六部尚书等高官都训斥了一顿,一连几天都没有好脸色看。被崇祯认定失责的诸位大佬们也要转移怒火,很快一道道训斥作战将领、地方巡抚的圣旨已经开始准备下达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卢象升,谁让你顶了一个总督天下兵马的头衔,不找你背锅找谁?至于你说指挥不动其他兵马,那是你的能力问题,跟朝廷无关。
内阁初步拟定的旨意是将卢象升捉拿回京问罪,麾下兵马交由高起潜统领,继续与清军作战。
在朝中大臣们的心中,有了卢象升这个重量级的背锅侠,崇祯的怒火也该发泄的差不多了,至少自己等人应该可以摘出来了。
崇祯则有些犹豫,他也不傻,自从清军入关以来,各地都是城池被破,军民被杀、被俘的消息。唯有卢象升上报了两次捷报,累计斩杀鞑子四千有余,是唯一的亮点。如果此时将卢象升治罪,还有谁能力挽狂澜、抵抗清军?
只是朝中大臣们众口一词,都将罪责推到了卢象升身上,即使是崇祯也难违大势,做皇帝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就在这时,卢象升请罪的折子到了京师。既然连卢象升自己都认为自己有罪,这更加坚定了朝中大臣让他背锅的想法。
但是卢象升折子里请求用鞑子俘虏换回德王一家的想法在京师中引起了争议。
那些头铁的御史言官、科道给事中们当然不会同意了。
在他们眼里,六百多的满清俘虏是大明最后的遮羞布,要是送到京师来,是一个可以洗刷满朝文武无能标签的机会。至于德王,死了最好,还省了不少的事情。
当然明面上大家肯定不会这样说的,而是鼓吹德王一家应该为国尽忠,一死以证忠义,让世人知道我大明权贵誓死不降的气节。
不过消息灵通的各地王爷和权贵们则是另外一个想法了。
如今世道乱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步德王的后尘。特别是那些身处边地的王爷,还有领兵作战的权贵们,能够有一条保住性命的路子比什么都强。
兔死狐悲之下,他们通过自己的门路不断的向崇祯进言,区区鞑奴俘虏,以后多的是。但是我大明的亲王尊贵无比,岂可相提并论。而且让大明的亲王被掳关外,实在有损大明和皇上的颜面。言下之意就是让崇祯同意用俘虏交换德王。
内阁阁老们自然不愿意沾这个腥,直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