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7 章(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不是终身制的,到了一定年限没有到相应级别就会退役。如今兴汉军的整体士兵年纪都比较年轻,最开始收编的那群海盗里年纪大的已经退役了,开始做起了官老爷。虽然是最小的基层官,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作为兴汉军最早的部队,前海盗们有本事的人都已经高升了,是兴汉军如今的骨干,并且对鲁若麟非常忠心,是鲁若麟统领军队的基础。

年轻一代的士兵们也在快速成长,他们从参军起就开始受到兴汉军思想的影响,技战术更是完全为了适应兴汉军的武器装备,身上也没有什么陋习,有更高的可塑性,未来将是兴汉军的主流。以后像周智义这样有知识的新式军人将是兴汉军重点培养的对象,完成从旧式军队到新式军队的彻底改造。

为了培养兴汉军民众的尚武精神,农村和城市里、坊、工厂还有专门配备的民兵指导员,在闲暇时组织民众进行训练。这些民兵除了可以协助维持当地的治安外,必要时也可以组成军队拉上战场。如果民兵指导员在平时发现有军事天赋的苗子,也可以行使权力向军队推荐,为军队补充优秀的军人。

得益于良好的军民关系和兴汉军对军人精神的重铸,当兵在济州岛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事情,而且也非常有前途。对于缺乏出身门路的普通百姓来说,军队是一个很好的上升通道。

兴汉军中对于军官的培养和晋升是有严格标准的,目前执行的也非常到位,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在这样公平的环境下,肯定是有机会脱颖而出的。目前兴汉军中的大多数中下级军官都是从普通民众出身的士兵中提拔的,分布的也非常广泛,论资排辈的情况很少在兴汉军中发生。

即使是最开始跟随鲁若麟的那帮老兄弟,实在不堪造就的也有几个人,早早就被鲁若麟安排出了军队,在工厂里谋份轻松的差事,将位置让给了更有能力的后来者。

当这些移民家庭里有儿子或者兄弟当上了兴汉军的排长、连长甚至营长的时候,在这个家庭的眼里,那就是从平民变成了官绅。哪怕其实只是多了一些钱财上的收入,实质权利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在他们看来依然是改换门庭的象征。

更何况当地官员确实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他们或多或少的照顾,这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人情世故,更加加深了百姓的这种优越感。当这个现象大面积出现的时候,对于渴望当官的华夏人来说这无疑就是一条登天捷径,参军的热情自然高涨。

所以大明那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在济州岛是完全没有市场的,更何况退役或者伤残军士的回乡安置政策又在火上舔了一把油。

退役士兵一般都会参与到本乡本土的管理工作中来,视能力和功劳做兼职或者专职的管理人员。伤残士兵也会视劳动能力的丧失情况分别给予安置,从安排简单轻松的工作到直接赡养,保证士兵后顾无忧。

这样的政策在这个时候简直是划时代的。起码在大明和周边国家,士兵都是廉价的消耗品,战死了能有抚恤就已经是烧高香了,退役或者伤残了能发点路费就不错了,或者根本就没有退役这一说,直接干到死。军户们甚至子孙后代都要成为这样的廉价工具,毫无尊严和价值。

当然兴汉军能够实行这样的政策一是因为有钱,二是实行精兵政策。

每一个从军营里出来的士兵,都是兴汉军的忠实簇拥。哪怕他们不再适合兴汉军的需求退役到地方,从军营里学到的本事依然比地方人员强一大截。有他们充实到地方上,可以影响周围的一大圈人,促进地方的发展。兴汉军对基层的统治也将更加牢固,地方与中枢的连接也更加紧密,使得地方和中枢的利益充分的一致,上下一心,所花的那点成本就无足轻重了。

何况退役政策也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士气,使得他们对鲁若麟更加忠心,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鲁若麟拼命赚钱就是为了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手里没有军队就是扯淡。任何能够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方法鲁若麟都不会放过,先军政(治)是必然的选择。

今天鲁若麟来到了幼军营,视察幼军营的运行情况。

幼军营里都是一些孤儿,有从大明那里收集来的,也有来到济州岛后家庭出了意外造成的孤儿。兴汉军对这些孤儿进行了统一的管理,专门设立了幼军营来安置他们。

如今幼军营里有一千多孤儿,年龄从6岁到15岁不等,更小的还在福利院,更大的则出去谋生了。他们的出路大多在军营或者工厂,一些文化成绩优秀的也会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幼军营实行军事化管理,男女分开,平时主要进行学习和训练。除了文化学习,军事技能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男孩子。幼军营主要是培养军人的,里面绝大多数人以后都会进入军队,只有一些不适合当兵的会在成年后安排到其他岗位。男孩子们训练的是军事知识和技能,女孩子们绝大多数主要学习的是抢救和护理。

对于现在军队里的救护制度鲁若麟是无力吐槽的,一般军队里能有几个随军大夫那就很了不起了,而且这些大夫服务的对象都是高级将领,普通士兵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普通士兵受伤生病要么硬抗,要么被那些丝毫不懂医术的袍泽们粗暴处理,能不能活下来真的只能看命了。

除了这年头药材珍贵,根本无法大规模普及外,医生的稀少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医的培养是非常耗时间的,而且仅凭医术根本不能成才,还需要有师傅带,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所以大多数医术高明的医生都是白胡子的老头。何况这年头又没有专门的医学院,全靠个人手把手来带,医生们对自己的医术也是扫弊自珍,大多是父子相传,或者是得到认可的徒弟,普及度和推广度可想而知了。

济州岛的医生也是非常短缺的,这些年也在大力引进,但是效果一般。医生是高端职业,在哪里都吃香,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