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逃过一劫。
后来李密兵败他果然主动带人投靠王世充,还娶了王世充的女儿。秦琼程咬金就是被他裹挟投靠的王世充,后来这两个人找机会逃跑了。
王世充兵败,单雄信又想投靠李唐,结果被李世民毫不犹豫的给宰了。
所以说,李世民既然敢用渊盖苏文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一定把握必然不会这么做。
再说说李绩,如果说平常人有七八个心眼儿的话,他起码有一百个,这种人会不防备渊盖苏文这样的降将?
渊盖苏文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还好,他但凡敢有别的心思,估计秒秒钟就会被李绩给干掉。
想到这里岳山又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这次让渊盖苏文出征,十有八九也是一种考验。
他能通过那最好,大唐又多了一个人才。
如果不能通过,也最多是冒点险,还能用这个借口对高句丽的降将降臣进行一波清理,怎么看都不愧。
想明白这些,岳山再次感慨,都是一群老狐狸啊,他这样的小白只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同时也庆幸,还好他认识李世民和长孙无垢够早,又娶了李丽质,不用管那么多有的没的。
要真靠自己的智商和古人斗法,这会儿估计骨头都已经腐朽了。
……
几天后岳山一行人赶到平壤见到了李世民。
李世民没有去平壤城接受失败者的朝拜,而是选择住在城外的中军大帐,城内由程咬金暂时施行军管。
见此,岳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李世民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让渊盖苏文带兵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头脑发昏的决定。
“恭喜圣人,覆灭高句丽,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功业。”一见面众人先是拍了一记马屁。
李世民没有掩饰自己的得意,大笑道:“哈哈……离不开众卿家的辅佐,尔等皆有大功。”
君臣相互吹捧之后才各自落座商讨正事。
“高句丽既下,就要决定如何治理此地,圣人可有旨意降下?”长孙无忌问道。
“你们划分郡县设立总督府统管的折子我以为就很好,不过我这里又有一份新的资料,你们可以看一下。”李世民说完就让人取出十几分资料,每人给了一份。
岳山拿起奏折看到封面上的字就先愣了一下,原因有二。
一是字体太熟悉了,就是他创造的岳体,写这份资料的人应该是临摹岳体练习的书法。二是这份资料的书写人,居然是渊盖苏文。
都说他是自己的拥趸,看这一手字应该有几分可信度,同时对这份资料里写的东西也好奇起来。
这份资料有三四万字的样子,岳山快速翻阅了一遍,看完之后非常的惊讶和激动。
这是一份关于整个北方的资料,上面包括各个部族的情况,有哪些人才,这些人哪些是亲大唐的,哪些是反大唐的。
还有各个部族之间的关系,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有仇等等,可以说把整个北方完整的剖析了一遍。
尤其是高句丽内部的情况介绍的更加详细,有哪些堪用的人才,这些人的性格家庭情况等等。
有了这份资料,高句丽乃至北方对大唐再无秘密可言,能帮助大唐更加准确的制定各种政策。
如果这份资料是真的,大唐直接就能在高句丽站稳脚跟,进入治理环节,节省了最少三年的时间。
这已经不是事半功倍了,而是直接快进到了数年之后。
难怪李世民会冒险给渊盖苏文机会,和这份资料比起来,这点危险又算得了什么。
通过这份资料,岳山对渊盖苏文的能力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难怪前世他公然杀死高建武,还能顺利统治高句丽,后来还抗住了李世民的亲征。
这份资料说明了一切。
而且在资料的末尾渊盖苏文还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建议:让岳山给高句丽的世家和学者讲经授课,这样有助于安抚高句丽的世家和学界。
这……岳山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管不管用且不说,这渊盖苏文不会真是我的拥趸吗?这么吹捧我的吗?
很久之后他才知道其中原因,渊盖苏文固然很推崇他的学问,还尊称他为天下文首,但也仅此而已。
他鼓吹岳山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李世民转述的那几句批语。
云盖苏文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弑主投降对他来说是很大的羞辱。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突然听到岳山对他的评价,还如此之高,无异于一个即将冻毙的人见到了火光一般。
他打心底里感激岳山,所以才会在这份资料里专门捧了岳山一下。
当然,他也不是无脑吹捧。岳山在高句丽学界地位非常高,尤其是华夏文明之后被誉为天下文首,他出面确实能稳住高句丽学界。
……
有了这份资料作为参考,长孙无忌带领一众文臣连夜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
框架和之前差不多,设立郡县建立总督府,区别是筛选出了了上百位降臣准备任命他们为官,帮助大唐统治高句丽。
不要小看这百多位降臣的作用,他们都是高句丽的头面人物,能左右一大批人的想法。
有他们协助就能让大唐在尽量不破坏高句丽秩序的情况下稳住大局,然后慢慢进行改造。
不过朝廷并没有直接就任命这些人为官,而是先让李世民频繁接见他们进行慰问安抚,说他们是人才大唐需要他们什么什么的。
反正一通组合拳下来这些降臣就变成了大唐的忠臣孝子。
然后再被人稍微一引导,他们就主动提出要把家眷送到长安为质,自己留在高句丽为大唐出一份力。
这百多位降臣带着他们的心腹迅速的安抚民心稳定了地方,没多久就开始提供粮草等军需物资,解除了唐军来自后勤上的压力。
然后李世民真的接受了渊盖苏文的建议,让岳山广邀高句丽学界名宿在平壤城探讨学问。
岳山的名声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少高句丽的名宿都莫名而来。当然,一开始来参加的人不多,部分高句丽的名宿对大唐还心存抵制。
只是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会上各种精彩言论被记录传播……越来越多的名宿心动了。
没多久,除了少数老顽固,大多数人都放下了心中的成见,加入了进来。
这个时候岳山又改变了研讨模式,不在固定于平壤城一地,而是带着愿意跟随他的名宿在高句丽国内进行巡游。
但凡大一点的城池都会去待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