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考核,同样也是对你们的考核。目的给大家看看,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能不能肩负的起责任。”
“不管考核的结果如何该有的好处自不会少了我们的,但最后的结果越满意,好处就越大。”
“所以你们必须要竭尽全力配合朝廷派去的人,完成权力移交工作。是必须要做到,明白吗?”
杜荷等人面面相觑,但见李承乾说的如此郑重,也意识到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只得领命。
“喏,臣等必不让殿下失望。”
“好,你们先商议一下如何裁撤总督府和进行权力移交。中舍人,你和我来。”李承乾吩咐一句就离开了。
陈仲在众人各式各样的目光注视下跟着他走了出去。
等两人离开,众人才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这件事情。
还有人对杜荷说道:“杜长史,殿下这到底卖的是什么关子啊?什么都不说我心中没底儿啊。”
“是啊是啊,您是殿下的心腹,难道连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吗?也稍微给我们透一透,让我们也安安心。”其他人纷纷说道。
杜荷正色道:“我知道的不比你们多多少,现在也是一头雾水。”
“可看起来中舍人似乎知道啊,殿下怎么会漏掉你这个长史而和他中舍人说这件事情?”
“是啊是啊,此事说不过去啊。您才是总督府的长史,有什么事情也应该和您说,哪轮得到他一个中舍人。”
杜荷眼神里浮起一丝讥讽之色,终于搞清楚这些人的想法了,就是想挑拨自己和陈仲的关系。
你们还真是想瞎了心,别说我和陈仲没矛盾,就算有矛盾也会主动退让一步的。
没有别的原因,当年父亲突发急病的时候夏国公是出过手的,我杜荷可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辈。
但面上却并没有表露一丝,淡淡的道:“殿下自然有他自己的打算,我们做臣子的只要听着就好了,牢骚太多当心殿下不喜。”
说完转身就走了出去。
剩下的众人也同样都好似没听懂他话里的意思一般,一脸平静的相互打招呼告别。
李承乾来到一处花园,踩着薄薄的积雪道:“老师最近还好吧?”
陈仲连忙说道:“师父的身体挺好的。”
“那就好,他都和你说了?”
“说了一些,圣人想让您回京提领内阁并且在东宫自置官属。这话要不是师父说的,我肯定不信。”
“呵呵,别说你了,我刚听说的时候也一样不敢相信,可事情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李承乾心中松了口气。
他知道岳山不可能把某些事情告诉陈仲,但还是想问问确定一下,现在终于放心了。
“此事你怎么看?”
“圣人真乃千古第一圣君,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呵呵……父亲确实圣明,能成为他的儿子是我最大的荣幸。但这也是压力,京中不比辽东局势更加复杂,我们必须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是啊,在辽东我就常常感到力有未逮,这次回到京中也不不知道能不能撑得住。”
“呵呵……怕了?这可不像是你的性格啊。”
“性格不代表能力,也不怕您笑话,昨天听师父说完我一晚上没睡好。现在想想更加佩服师父,十岁就孤身踏入京中创下如此局面,真不知道当年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李承乾脑海里也不禁浮现出最初见到岳山时的情节,也叹道:“是啊,比起父亲和老师我们还差得远啊。”
“算了,不说这些事情了。你准备一下,等会陪我一起去见老师。回京之后我还没去拜访他,估计这会儿心里正骂我呢。”
……
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大朝会也越来越近,而朝廷也果然在年底的时候接连宣布了好几个重大决定。
先是太史局的太史令李淳风宣布,他利用全新的计算方式测定出了更准确的历法。
确定每年的准确日期为三百六十五天和三百六十六天,每年的误差精确到了二十分钟以内。
这个消息放在以前必然会轰动天下,毕竟在古人的思想里历法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可不能随便动。
但朝廷这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李世民连纪元方式都改了,谁还在乎历法啊。
大家更关心的反而是这种新式计算方式准不准确,毕竟每年只误差不到二十分钟,实在太难办到了。
李淳风办事是个稳妥的人,写了一本历法书,详细的介绍了他如何利用太阳测算历法的。
当然了,他并没有把八大行星图公布出来,只是讲解了基于这幅图总结出来的观测方法。
属于授人以鱼,短时间内别人也只能按照他的方法去测算历法。
这本历法书被呈送到李世民面前,他看过之后自然非常高兴,亲自取了个名字叫:太始历。
并且宣布大朝会的时候他会把此事通报上天和宗庙,明年该用太始历。
太史局的人无疑是最高兴的,在他们这些人手上完成了历法改制,这是一种荣耀,很大概率名垂史册啊。
然后全体总动员为明年的历法改制做准备。
第二件事情和最近抄的最厉害的古学派和新学派有关。
鉴于双方一个坚持殷商礼仪,一个坚持周朝礼仪,争吵不休致使国朝礼仪混乱,不利于国家稳定和百姓安宁。
朝廷决定,暂时推广《大唐礼仪》,一切生活仪式标准皆按照《大唐礼仪》为标准。
等你们新学派和古学派争出个一二三来在决定用周礼还是殷商礼仪。
表面看这是一个不偏不向的决定,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这是在拿儒家开刀。
且不说《大唐礼仪》本身就是儒家核心代表人物孔颖达带头编撰的,代表的是新学派的观点。
就说现在推行的是周礼,突然说废掉不用了,对古学派来说就是最大的打击。
新学派一边偷着乐,一边继续拉着古学派争论殷商礼仪和周礼谁更正确,更符合先贤的思想。
古学派则如丧考妣,知道自己不知不觉上了新学的大当,在打团的时候被人家一波把家给偷了。
哪还有心思继续争吵,纷纷上书请愿要求恢复《仪礼》,否则必将导致天下大乱。
甚至有极端的读书人自杀明智,李世民听说后下令厚葬,然后继续推行《大唐礼仪》。
古学派还是不甘心,四处奔走游说权贵阶层,希望他们一起上书恢复《仪礼》。别说,还真有不少人被说动了。
毕竟《仪礼》说白了就是士人之礼、权贵之礼,受益最大的还是他们这些权贵阶层。
然而他们刚刚表露出联合起来的迹象,朝廷就放出了风声,第一批封赏名单已经确认,就等着大朝会宣布了。
而且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