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3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口,就看建武汉的军器制造能力能不能供应得上了。

刘秀回到未央宫,有人来禀报,说黄门侍郎耿广求见。

“他来干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刘秀一听到耿家人的名字,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可明明他很欣赏耿弇,并一直把他当成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一样地喜欢。

黄门侍郎本来是随侍皇帝的官员,但是自从耿弇“死”后,刘秀以他的丧事为由,给耿广放了假,没想到还没过几天,耿广就又想回来了。

“陛下,耿广在宫外等了半天,说是一定要见到陛下。”

刘秀皱了皱眉,“让他进来吧!”

耿广今年只有十六岁,性情与他的兄长有点相似,也喜好军旅之事,常常谈论兵法,与他的同僚们颇有些格格不入。

耿广进来跪拜施礼致意之后,突然对刘秀说道:“陛下,臣愿领一军从井陉入太原郡,去寻找兄长下落,请陛下准许!”

刘秀道:“伯昭已为国尽忠,朕心中虽也难过,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你要想开一些,多多安慰你的父母,照顾你在邯郸的嫂子。等再过几年,你长大成人了,朕就让你统兵,让你像你兄长一样纵横疆场。”

“陛下!”耿广大声道:“兄长不会死的!他一定还在太原,臣恳请陛下发兵援救,臣愿亲领兵去,拼死也要把兄长找回来!”

“放肆!”刘秀斥道,“念你兄长新死,你悲痛过度,御前失仪,朕不予追究,以后不可再如此胡言乱语,退下!”

刘秀斥退了耿广,以手扶额,心里暗道:“此子想带兵出去,意欲何为?他耿家还要反天了不成?”

他突然抬起头来,叫道:“拟旨,边郡苦寒,上谷太守耿况年龄大了,不宜长久居住边郡,让他来邯郸居住,享享清福!”

433.上谷疑云

耿广去向刘秀请求带兵出征,由井陉攻入太原郡,刘秀十分不高兴。

耿广本来就是个人质,只要老实呆在邯郸,让皇帝看着安心就可,可是他没有摆正位子,竟然不知死活地提出领兵出征的要求,听在皇帝的耳朵里,就是他想要借机逃走,摆脱邯郸的控制。

若是如此,那么耿家的用心,就显得极为可疑了。

刘秀一怒之下,下了旨意,要求耿况入朝。这个意思,竟是图穷匕现,要把上谷耿家连根拔起,一向和平的两家关系面临破碎,大家要撕破脸,摊牌了。

当然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刘秀派了自己的舅舅,长罗侯樊宏率车驾去迎接耿况,这个表面上的礼遇还是比较高的,就看耿况是不是肯放下上谷的家业入朝了。

从前耿家与皇帝保持着平衡,双方相安无事,主要是因为耿弇的存在,耿弇在朝为建威大将军,手握重权,是刘秀最为看重的将领之一,前途十分光明。

耿家因此和邯郸朝廷绑定得比较紧密,耿家依赖朝廷实现自己的利益,即便耿况不入朝,皇帝也并不十分担心。可是如今形势变了,耿弇全军覆没,虽然没有见到死尸,但是确定回不来了,耿家在朝中的利益几乎全部破灭,如今这个邯郸朝廷,对于耿家来说,真的是可有可无。

这也是刘秀一直不放心上谷的原因,即便耿广入质,他也依旧如鲠在喉,不拔出耿家的根不舒服。

刘秀这道旨意,配合着杜茂和张堪的大军,杀机格外浓郁,耿况要是不肯奉旨,恐怕上谷立即就要起兵祸,耿况要是奉旨,那就得乖乖交出整个上谷郡,别再想天高皇帝远地自成一家了。

长罗侯樊宏领了这道旨意,磨磨蹭蹭不想上路,心中恐怕对这个皇帝外甥有些怨言,让谁做这个使者不好,为什么非得让他去呢?

樊宏是刘秀的亲舅舅,他的姊妹樊娴都是刘秀的母亲。

樊家世为豪富大族,他的父亲樊重性情温厚,行事有法度,家里几代同堂,子孙执礼甚恭,就像在衙门里一样。刘秀可能受到了外公和母亲的影响,做事也喜欢有规矩条理。

樊家是典型的地方豪强,有数百顷的田地,建起来一个超大的庄园,里面牲畜、粮食、鱼虾、果品、桑麻等等都可以自给自足,可以闭门成市,当时正逢乱世,为了自保,附近许多农户都跑去依附樊家。

刘秀的外公樊重经常赈济宗族,在临死前居然立下遗嘱,把别人向樊家借的钱全都一笔勾销,把借据全部烧毁。那些欠债人听说了,十分羞愧,竟争先恐后地跑去樊家还债,但是樊宏受了父亲的遗命,坚决不肯接受。

樊宏性格像父亲,宽厚谨慎,上朝时都是按时到达,恭敬地俯伏在地等侯,他有事上奏时,都是自己亲自动手书写,先打好草稿,再一字一字地誊写,然后再亲自毁掉草稿。

虽然是皇帝的亲舅舅,但樊宏一点不骄奢,他生活简朴,恭敬地侍奉皇帝,宽厚地对待他人,并曾向刘秀说自己无功享食大国,诚恐福薄,子孙不肖,辜负皇恩,只愿还乡做一个小乡亭侯。刘秀当然不肯应允,但是却将他的话公开,将樊宏作为恭谨的典范。

刘秀对耿况下手,下了一道外表温情而内容严厉的圣旨,却命樊宏这么一个性情宽厚柔顺的人去传旨,不知是不是想以他的宽厚形象,冲淡一下旨意中的杀机。

樊宏磨蹭了许多天,终于还是在皇帝的催促下上路了。走之前,他将自己的儿孙都叫到面前,一个一个地叮嘱,让他们一定要谦逊恭谨,不要倚仗权势,触犯国家法度。

他如此郑重其事,让儿孙们顿时觉得十分难过,好像全家要生离死别一样,家里的孩子竟哭泣起来。

樊宏抹着眼泪上路,一路走,一路歇,几乎遇到一个驿战,便要进去休息一日,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涿郡境内。

然后他便停下不走了。停留了十天,樊宏听说杜茂的大军到了昌平附近,便启程继续向北,不是直接进入昌平去传旨,而是投到杜茂的大营中来。

杜茂正在生气。

耿况以有边郡和流民为由,在上谷郡的要路隘口派兵把守,骠骑大将军杜茂和渔阳太守张堪的大军抵达了上谷郡南端,但是因为守军控制要塞,两军竟不得其门而入。

骠骑大将军杜茂名义上可以节制诸路兵马,但是在上谷郡,没有人听他的,耿况的命令才是命令,杜茂的命令就是个屁。

杜茂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给耿况,命他接受自己的指挥,将军队调开,让朝廷大军进入上谷。

耿况回了一封信,措辞非常谦卑,在信中,他表示坚决服从骠骑大将军的指挥调遣,而且表示马上会命令军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