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8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将领们一下子就炸了锅,以致于刘秀也弹压不住,只好听了大家的,以吴汉为大司马。

刘秀还召集当世的谶纬大师们,在前人七纬书基础上,杂糅论语谶、河图、洛书,编撰成八十一篇谶纬。并下令正式颁布图谶于天下,规定所有儒生必须读谶纬,否则不能入仕。由此,谶纬被称为“内学”,五经反而下降为“外学”。

刘钰在上一世读史的时候就曾经怀疑过,刘秀如此英明睿智,难道真的就这么迷信?

刘秀曾经派尹敏校对前朝图谶,还组织人编撰谶纬,这些东西都能编的话,那还有什么神秘可言?

刘钰觉得,刘秀很大可能是在利用谶纬,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赤伏符对他有利,作为利益既得者,为什么不信呢?

朝中众臣都在争先恐后地批判赤伏符,论证他们的建世皇帝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君,唯有太中大夫郑兴沉默不语。

皇帝问道:“郑卿,你说说看,此事该如何处之?”

郑兴道:“子不语乱力怪神,臣也不敢语奇怪虚诞之事,臣不懂谶,也不敢言谶。臣愿陛下以仁义正道为本,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大修仁德,使百姓归心,得士民效力,则何愁不王天下?”

郑兴的话一说出来,朝堂上立刻就安静了。

这种话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因为他几乎是否定了谶纬之学,直接将其归入乱力怪神之列。如果在邯郸朝堂上有人敢说这话,以赤伏符作为自己称帝依据的刘秀必定会索然大怒,立即加以处罚。

可是刘钰听了这话,还是稳稳地坐着,并没有发怒的迹象。

正当群臣都偷窥着上面,揣测皇帝心思的时候,刘钰说话了:“有的事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这话有些模棱两可,但是确实没有怪罪的意思,提着心的朝臣们算是舒了口气。

作为现代人,刘钰当然不信什么谶语。可是他也不能断然否定,因为他也曾利用过什么托梦之说,也有过石牛祥瑞,也需要一些东西来为自己加上一圈神秘的光环,来强化自己的君权神授。

其实无论是刘秀还是刘钰都很清楚,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不是什么天命,而是实力。

建世皇帝对着众臣说道:“谁才是天命之子,将来自会验证。不必造这些东西出来蒙蔽世人。朕将与不义帝会关东,让刘秀不服来战!”

367.都是同窗

刘秀接到刘钰的回信,大概意思是:你说的什么赤伏符,不过是和哀章为王莽做的策书一样的东西,都是用来糊弄人的。

刘钰把金匮策书和赤伏符做了对比。

还别说,这俩个东西真的差不多,都是几句谶语,说明王莽刘秀应当成为皇帝,后面跟着一长串名单,都是辅佐新皇的功臣。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当时人的造假水平完全没法和后世相比,造假的路子都有迹可循。谶语加名单是标配,因为造假者要夹带私货,或者如哀章把自己列入天书名单,以王兴、王盛掩人耳目,来谋求富贵,或者如强华把王梁和孙咸放进去,或许这两人和他有什么私交。

刘钰嘲讽刘秀,人家王莽可比你认真多了,硬是提拔了没有一点功劳的看门大爷王兴和卖烧饼大爷王盛。可你不义帝呢?谶语里明确提到孙咸,你竟然违背符谶不提拔。

还有没有点敬业精神?

赤伏符是完全照扒的金匮策书,刘秀的众臣都假装把这作为所谓的天命,因为刘秀称帝符合他们的利益。等到刘秀应谶要封孙咸为大司马时,大家就不干了,立即闹腾起来,改为民主选举了。从这就可以看出,包括刘秀在内,所有人都在装糊涂,一句话,什么信不信?想信的就信,不想信的就不信。

刘钰犀利地指出了这一点,最后说道:咱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玩这套虚的,还是来一场爷们和爷们之间的决斗,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刘秀可没敢像刘钰一样,把回信拿到朝堂上去讨论,因为刘钰的反驳很有力。他一个灭莽兴汉的皇帝,竟然和王莽同样的玩法,编造痕迹太重,套路太明显了。

但是长安汉的敌后工作是无孔不入的,刘秀虽没把长安的回信公开,这信的内容却慢慢地传扬开,已有朝臣在暗暗地讨论这事儿了。

大司徒府,邓禹与一个三十余岁的瘦弱男子对坐,这男子神态颇有些疲惫,他就是几年前为刘秀献上赤伏符的儒生强华。

强华垂首道:“听说放牛皇帝说了些赤伏符的事,陛下很不高兴,不知可有此事。”

邓禹道:“放牛皇帝攻击赤伏符,说其和哀章金匮策书如出一辙,陛下。。。确实有些不悦。”

强华的呼吸忽地急促起来,他抬起头,将两手拄在席上,向前倾身道:“仲华,大司徒,这赤伏符其实真是照着哀章的天书所写。”

邓禹笑道:“强兄,赤伏符乃是天书,陛下能登基称帝,全赖此书,你可不要乱说呀!”

强华好似没听见一般,依旧急切地道:“当初你要的急,我也没来得及好好琢磨,就以当年国师刘秀的符谶为蓝本,略作修改,以应陛下之急。。。”

邓禹打断他道:“陛下的名讳,怎能轻易说出口?”

“哦,对对!要避讳,当年国师刘,刘歆欲取王莽而代之,便按着金匮策书,写了这篇赤伏符,作为他代新复汉的法理依据,后来刘歆事败被杀,从他家中搜出这符谶,不知怎么就流传了出来,我在长安偶尔听到,就记下了。”

刘歆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大家、史学家、目录学家、天学家。他的名头很多,学问很大,据说还算过圆周率,精通历法,是古经学派的创始人,号称是孔子之后的第二人。

在西汉末年,为避哀帝之讳,刘歆改名为刘秀,

他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目录学鼻祖刘向之子,本是汉朝的宗室,却支持王莽称帝,是新莽的重臣。

刘歆后来与王莽翻脸,准备发动政变劫持王莽,因此他秘密准备了赤伏符,想据此符谶登基为帝,代替王莽,没想到事情还没有发动便泄露了。刘歆被杀,但他的符却传了下来,成为一个神秘的传说。

当时刘歆已改名刘秀,作符谶当然要用刘秀这个名字,所谓的“刘秀发兵捕不道”说的是国师刘秀要发兵捕获无道君主王莽。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捕字如果用到南阳刘秀身上,就有点不合适,刘秀要平定四方无道之人,为什么要用“捕”字呢?

赤伏符被强华无意中得到,他自然而然地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