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2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我等边郡男儿,正应为国守边,为汉拓土。有如此雄才伟略之帝王,焉能不追随其后,以期建立霍骠骑一样的功业呢?”

边郡男儿多是热血汉子,对于为国守土开边极为热衷。刘钰抗击匈奴的事迹河西人是从心底里佩服的。如今天下未定便如此强势,若是他能一统天下,匈奴人的好日子恐怕就到头了,而他们边郡将领建功立业的理想便可以实现了。若是刘秀胜出,进取心肯定不如刘钰,恐怕对周边胡虏不会那么强势。

如此看来,支持对外强硬的刘钰符合边郡将领的利益。

辛肜已经被说动,却还有点担心,“梁太守说的有理,只是铜马帝极擅用兵,建世帝。。。能敌得过吗?”

梁统笑道:“难道辛都尉一点力都不想出,就要等一个现成?两军对垒,不正是我等策马征威之时么?铜马帝所仗者,幽州突骑也,我凉州大马难道怕他们幽州突骑?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刘钰才可击败刘秀。”

他转向窦融道:“请大将军莫要迟疑!此时归附,尚可仗凉州大马,在军中有立身之地,我等也可在朝中搏得高位。若等天下大定,我等便成为无用之人,只能向人俯首哀恳,指望别人的怜悯了!”

梁统性格刚毅,治政严猛,在凉州威名很重,不管是官吏还是百姓,对其都十分敬畏。

五郡联合之时,大家开始时推举的不是窦融,而是梁统,一是因为他当时官位最高,为酒泉太守。二是因为他在凉州的强大声威。

但是梁统坚决推辞,不肯就任,于是众人重新推举了窦融。

窦融对小他十岁的梁统也很敬重,凡大事亦不自专,都要与他打招呼,两个人合作的还比较愉快。

如今见他这么坚决地站在刘钰一边,并且说动了原本刘秀的拥趸,窦融便也打消了心中疑虑,说道:“河西之地,与河北相隔遥远,不通消息,若是投铜马帝,长安定会率先出兵河西,以期安定后方,我等不能承受其兵锋,便只能居于其下,奉长安汉为正朔。”

他是从地势方面来说的,建世汉隔在河西与河北中间,窦融就算有心投奔刘秀,也是有心无力。从刘秀来说,一定是希望与河西两面夹击,攻击刘钰。那么刘钰必定会关闭函谷关,先向西平定了河西。

因此河西若是向刘秀称臣,就必须要承受建世皇帝的兵锋,这多少有点自找死路的意思。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河西五郡将奉建世皇帝年号为正朔,五郡太守一道派出使者,随同大将军窦融的使者一道,同去长安,请求归附。

为了表示诚意,窦融精选凉州良马数百匹,作为礼物献给建世皇帝;又下令将原西平王卢芳斩首,将其头置于木匣之中,着使者带到长安去。

298.班子择官

河西的归附对大汉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刘钰十分高兴,多次宴请河西使者团,对他们抚慰有加。

皇帝对窦融的从事班彪格外看重,众人都以为是因为班彪的才能。因为班彪为人谦逊,博学多才,引起皇帝的注意是理所应当的事。

只有刘钰自己知道,他对这个有名的古人更多的是好奇。班彪不仅本人有名,他的儿子更是大大的有名。

班彪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班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修成汉书,在中国学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而他另一个儿子班超则弃从武,毅然远赴西域,为大汉开疆拓土,留下了一个“投笔从戎”的著名故事,激励了后世成千上万奔赴边疆的人。

班彪的女儿班昭比起两位兄长也不遑多让,她博学高才,替被杀的班固续写了汉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皇后和贵人们都视她为老师,称她为“大家”。临朝听政的邓太后更是特许班昭参与政事。因为政事处理得好,邓太后特意破格封她的儿子为关内侯。

班家两代人除了班超这个例外,其余都是史学大家,虽然班彪的政事能力也能强,但他的志向就是著述修史。

皇帝向班彪道:“向来百官任命都出自君上。但朕今天却想为卿破个例,朝中四百石至六百石之位,任卿自择,朕无有不允。”

班彪伏首道:“臣不敢,为臣子者,君王有命,不敢推辞,臣唯陛下之命是从。”

“朕命你自选。”

班彪迟疑片刻,低声道:“臣斗胆,愿为太史丞。”

皇帝哈哈大笑,向着旁边的郑深道:“子渊,你输了!”

原来君臣两个暗地里打了个赌,皇帝的意思是班彪此人就是个纯粹的人,宁愿著述也不愿当官,郑深不信。

皇帝说如果非他当官,那么班彪最愿做的官就是太史令或者太史丞。因为太史令丞可以随便查阅国家藏书,这是有志著述的人梦寐以求的事。

当年司马迁就是在太史令任上得以修成太史公书后世称为史记。如果没有这种国家资源为后盾,完全依靠个人,修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结果果如皇帝所料,郑深和具有先知能力的皇帝陛下打赌,输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皇帝道:“朕久欲作汉书,以续汉史,班卿可愿为朕修史乎?”

话说完了,半天没有得到回应。

原来班彪拜伏于地,肩膀抖动不止,竟是哭泣得说不出话来。

他终于强抑住眼泪,哽咽道:“陛下,请恕臣,失礼。陛下命臣修史,臣,太高兴了,臣定竭尽所能,修成汉书,不负陛下重托。”

著述修史是班彪自小的愿望,他四处搜罗书籍,每日苦读,寒暑不辍,为的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做将来著述的准备。

近些年,班彪开始有意搜集史料,为修史作前期工作,但是身在河西,史料当然没有长安这么丰富。

班彪不敢轻易对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私修国史”这事可大可小,很可能会犯朝廷的忌讳,被下狱论处,严重了甚至会掉脑袋。

司马迁的史记在他有生之年都未能面世,司马迁让他的女儿誊写了一份,藏在婆家。几十年之后,因他的外孙杨恽是汉宣帝的近臣,便找机会把书拿出来献给汉宣帝,宣帝爱其才,将史记藏于宫中,在皇帝周围的小范围内流传。直到东汉时,史记才为大众熟知,但是已经被大幅度地删减增补过了。

一个王朝对于国史自然十分在意,因为这涉及到对本朝的评价,后世都将依靠史书来了解。所以才会有后世唐太宗改史之事。古人对身后名是极其看重的,何况亿万人瞩目的皇帝?

因此私自修史很容易获罪,当年的太史公书就曾令汉武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