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8 章(1 / 1)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问安,陛下您。。。现在好些了吗?”

不用问也知道,看他狼吞虎咽吃烧鸡的样子也不像有什么毛病。

皇帝嘴占着没空说话,旁边的宦官牛头眼睛里含着热泪,哽咽道:“陛下,陛下这几日为了国事日夜操劳,呜呜,忙得连饭都吃不好,昨天陛下忙到深夜,耗损太巨,说要吃两只烧鸡补一补,我便让下厨去准备烧鸡,可是,可是陛下因为太过劳累,没等到烧鸡做熟,就,呜呜呜,陛下就睡着了,可怜陛下饿着肚子睡到今早,便觉得腹痛,全身都不自在,这不,吃了只烧鸡才好些。”

牛头边说边抹着眼泪,“陛下为了百姓,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实在是德比尧舜,是千古一遇的圣明之君啊!”

“去去,少在这儿哭哭啼啼!”皇帝斥退了牛头,对着鲍宋二人道:“胃口是不太好,只能吃一只烧鸡,平时都能连吃两只的。”

一大早就吃了一只烧鸡,这还是胃口不好。。。鲍永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宋弘看着小皇帝,心里有些恍惚,这是他第二次见到皇帝,第一次是他刚来时,皇帝专门接见了他。

皇帝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成熟,虽然长了一张少年人的脸,却有成年人的心智和见识,让宋弘着实吃了一惊。

宋弘闲居在家时,小皇帝曾几次下旨征召,宋弘鉴于赤眉贼的名声,几次都不应召,但是后来赤眉军入长安之后,有关小皇帝的传闻渐渐多了起来,传说他仁德爱民,入长安秋毫无犯,说他得到赤眉军诸将领的支持,竟将数十万大军一举解散,传说赤眉军已不再是从前的流寇,而是如今的王者之师。

宋弘半信半疑,本想再看看时局,可是随着刘钰在长安站稳脚跟,他担心再不应召会被皇帝怪罪,整个家族遭到祸殃,于是有些不情愿地进了长安。

长安的景象让宋弘眼前一亮,小皇帝刘钰看着也像个有为之君,宋弘对这个新朝廷多少有了些信心。可是今天再见到皇帝,宋弘的心又在一点点地下沉,这个皇帝看着有点。。。不牢靠。

宋弘奉上联名奏折,说道:“陛下,最近粮价飞涨,民怨沸腾,有朝臣六十八人联名上奏,请陛下惩治奸商,限制粮价,请陛下御览。”

皇帝哦了一声,示意宦官接过来,放在一边,看也没看,转身向鲍永道:“君长,右扶风情景如何?”

鲍永道:“陛下,右扶风在镇西大将军出征之后,各县官署尽皆恢复,赖陛下天威,百姓归心,豪强归附,只是粮价亦是不低,距长安城越近,粮价越高,反倒是一些偏远之地,粮价并没有那么高。比如说漆县,最近粮价一直在降,据说有商人从西面、北面不断贩粮食过来,尤其是高平被田校尉占据之后,凉州的粮食便可以通过高平进入关中。”

“这就对了!”皇帝将手向案上一按,留下一个油乎乎的手印,他说道:“再过十天半个月,长安城的粮价也会下降。”

鲍永有些疑惑,问道:“陛下如此说,有什么根据呢?”

198.文臣死谏

皇帝油乎乎的手指着他道:“君长,你想啊,为什么临近凉州的漆县粮贱,而长安粮贵呢?”

鲍永道:“因为漆县靠近凉州,凉州多年未罹兵祸,粮谷丰实,粮价很低,商人逐利,贱买贵卖,将粮从凉州贩到关中,故此靠近凉州的漆县得凉州之粮,粮价较长安贱了许多。”

“正是如此,从经济原理上来说,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大于求,卖的多,买的少,商家自然要贱卖出货,反之,供不应求,买的多,卖的少,商家自然惜售,抬高价格,直到达到另一个供需平衡点。如今关中粮荒,供不应求,粮价高企。朕放开粮价,让商人们感觉有利可图,便会从粮贱之处贩粮进来,等到这些粮陆续进入,关中粮食供应量增大,粮价自然就会下降。如今距粮价放开之时已一月有余,外地之粮已开始进入,漆县粮价下降正是如此。漆县距长安不过四百汉里,从漆县过杜阳,到杜水上船,顺流而下,直抵渭河,没多久便会来到长安,你离开漆县已有几日,想必凉州的粮也快到了。凉州地处偏远,转运较慢,或许别处之粮已经进入长安,这几日粮价便会下降。”

宋弘沉吟片刻,问道:“如此说来,陛下不限粮价,而是放开,是想以高价吸引商人贩粮进来?”

小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朕若限价,有粮者谁肯出售?市面上见不到粮食,有价无市,有什么用?即便朕以雷霆手段,逼迫粮商和豪强低价卖粮,就算能支撑一时,奈何关中整体粮食储量不足,粮食仍有短缺。何况这种强制措施必定使得商人和豪门逃离关中,往后再有事时,朕再去逼迫何人?鲍卿,宋卿,朕若如此,那便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鲍永道:“陛下说得对,奸商逐利,自古皆然。”

皇帝面容严肃地道:“不只是商人,人人都是逐利的,圣人就不吃饭吗?圣人就不用钱么?就连孔夫子教学生也要收束修,我们怎么能要求商人不赚钱呢?不让他们有钱可赚,谁会贩粮进来给百姓吃呢?朕不仅允许他们赚钱,而且鼓励他们赚钱!”

这看法在现代人人都理解,可在古代,动不动用圣人、君子来要求人的时代,实在有些惊世骇俗,鲍永和宋弘都被皇帝说愣了。

刘钰又抓起一条鸡腿,狠狠地咬了一口,说道:“朕就是要利用商人逐利的心理,彻底解决这次粮荒问题!别处都在限价,朕偏不限价!商人贩粮到别处无利可图,贩到关中却可得暴利,谁不想在这块肥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可若是粮食一下子涌入关中,供应量骤然增大,那时候,还不一定是谁咬谁一口呢?”

看着猛啃鸡腿的小皇帝,宋弘心里起了波澜,心道:“这皇帝,乍一看,像是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可是说出话来却头头是道,明显是个很有想法,有自己主张的人。只是说归说,真到了市场上,这一招到底管不管用呢?”

鲍永道:“陛下,长安粮价已涨至一石七千五百钱了,再不控制,恐怕不久就会突破每石一万钱,百姓必定会心生恐慌,任由粮价疯长上去,臣恐。。。长安城生出乱子。”

小皇帝点了点头,“你说的对,也不能如此放任,只讲经济不行,也要讲政治,民心还是要稳住的,你们两个想想,这事该怎么管?”

宋弘沉吟道:“陛下,莫不如将官仓之粮投一部分到市场上,暂时平抑一下粮价的疯长,待外地之粮进入,再行回购。”

“哈哈!”皇帝大笑起来,“你和郑深想到一处去了,我没想到,宋卿也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