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看看,看了看墙上的字,摇了摇头,还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
苏油笑道:“子瞻,豆花饭吃到没?”
苏轼回头:“哟,小幺算了我还是叫你明润吧,豆花饭虽然不错,但滋味还是不如粉蒸肥肠。”
苏油笑道:“好些人吃不惯肥肠。你倒是不碍的。”
敲响云板,孩子们放下手里的活,依次走了过来。
一般孩子启蒙从三字经,而这帮孩子结合理工,数学,因此苏油觉得从千字文更加合适。
苏油站在黑板前:“我们今天先复习之前学过的几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说完见到后边站着准备蹭课的苏轼,不由得笑道:“今天我们还有一位客人,他的学问比我高多了,苏轼苏子瞻,你们都认识了吗?”
娃子们扭头看着苏轼,苏小妹就告状:“大哥哥肚肠好宽大!”
苏油说道:“肚肠宽大,心胸也宽大,学问更是广博。这学问啊,就是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方能深刻。我们就请子瞻哥哥上来给我们讲上几个字,看看和我讲的有什么区别,大家再巩固巩固好不好?”
娃子们都热烈鼓掌,看来都很喜欢。
苏轼这讨人喜欢的气质,现在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苏轼一点压力都没有,走到黑板前面:“那我们就来说说这千字文,明润告诉过你们这篇文章的来历吗?”
娃子们一起摇头。
苏轼责备地看了苏油一眼:“启蒙识字的小学之术,我们自秦代便已有之,所谓苍颉、爰历是也。”
“其后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贾鲂的滂喜、蔡邕的劝学、史游的急就章。”
“之后还有埤苍、广苍、始学、庭诰、诂幼等,这些作品中,以苍颉、急就章,所推甚广。”
“时至梁朝,武帝肖衍为了教授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右军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拓片交给了当时的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兴嗣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千字文的由来。”
别说娃子们了,连苏油都不知道这些,不由得为现在读书人的博闻强记学问之精叹为观止,和娃子们一起鼓起掌来。
尤其是苏小妹,眼里全是崇拜的小星星。
这种互动方式明显让苏轼非常开心,讲得就更加起劲了:“千字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易诵易记。因此作为我们识字的初篇,是极好的。”
“文章的内容,大体分为四编。首部从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是从天地初开,万物生成,一直讲到人治之始;”
“其第二编,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縻,所述为君子修心立身,事孝养德,立信褒忠。也就是儒家内修的工夫。”
“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为第三编。极绘京城形胜,都邑壮丽,典章繁美,群英荟萃,斯为大国之盛治也。”
“最后治本于农,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编。所述为我们的疆域辽旷,风光昳丽,隐士高人,以及家庭天伦之乐。”
所谓纲举目张,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又是一片掌声过后,苏轼便道:“大致便是如此,你们现在学到哪里了?”
第七十章 授课
第七十章授课
然后下边举起一片的手。
苏轼有点搞不懂情况,苏油在一边提醒:“课堂上有人要提问,须得先举手,先生让谁发言,谁才可以发言。”
苏轼点点头,笑着点了苏小妹。
苏小妹站起来说道:“先生我们学到金生丽水,玉出昆岗了,小油哥哥说丽水就是金沙江,在我们嘉眉境内也有流经。那里的水中沙子里,能淘出黄金来。”
“小油哥哥还说丽水之金不止黄金,还有铜,铁,诸多金属,我们脚下,是矿藏丰富之地。他就是因为这句话,推断出这情况,教我们在玻璃江边淘出了铁沙,也淘得过沙金。”
苏轼大为好奇:“是吗?快给我看看!”
苏油咳嗽了一声,低声道:“先生,现在还在授课时间。”
苏轼尴尬一笑:“好吧,那我们讲接下来两句,剑号巨阙,是说有一柄名剑,天下至珍,称为巨阙。相传为春秋名家欧冶子所造。”
“据说当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鼓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庐,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这五柄剑,三长两短,便是我们常用的那个成语的由来。”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佩戴它坐于露台之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伺养的白鹿。”
“于是越王拔出欧治子刚铸成之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
“然而就在这拔剑一指之时,手中之剑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于是越王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个碗大缺口,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松。”
“越王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所谓穿铜釜,绝铁砺,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粢米,就是米糕,阙,就是大缺口,后来还引申成大缺失,大错误的意思。因此巨阙啊,就是大大口子的意思。”
说完举起教鞭:“我有一把剑,名叫大大口子!”
孩子们都笑了,然后又有不少人举手。
苏轼点了一位,那孩子站起来说道:“子瞻哥哥,铜锡合金,得到的是青铜,受材质所限,不可能能硬过钢铁,只能说那个时候的铜釜,铁砺质量太差了!”
苏油赶紧打断:“我们现在是在上文字课,这些要当成美丽的传说故事来听,或者说,是古人对锋利坚韧的神兵的一种追求和神化。”
“其实用我们淘到的铁沙制作的兵刃,要穿过薄薄的铜皮锅,划过装着粗铁砂的竹筒,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呃子瞻你继续。”
苏轼说道:“珠称夜光,讲的是则隋侯之珠。传说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
“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这段记录,来自搜神记。”
“这珠子和和氏璧一起,被称为春秋二宝,其后诸侯争夺,终为楚国所有。待到秦灭六国,便归了始皇帝,始皇帝命刻和氏璧为国玺,其后故事一直追延至三国。而隋珠,则再无记载,估计是随葬了。”
“关于夜明之珠,其后还出现过几枚,张衡西京赋云: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说明还有一颗叫悬黎的珠子,和隋珠有着相同的性质。”
然后又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