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3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行的诸多问题,李定一一作了回答。

其实李定说的也不一定就完全不对,现在都是人治,法律执行的好与坏,很多时候与地方当政者有关。

但是要说有没有政治投机的心理,作为风头正健的参知政事的弟子,也是人之常情。

赵顼接见了李定,听到了自己想听的声音,非常满意,对于那些说青苗法不好的意见,又听不进去了。

王安石对台谏的威力也有些犯怵了,反对的声音简直就是野雅华丽引经据典的诏书的人!

赵顼说得过这几位才见鬼了!每次下诏不但被封还,还要连带被教育!

于是事情进入了死循环。

苏颂第一次拒绝理由是破格提拔李定违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须依法而行。

第二次的理由是李定“素无声称”,不够破格提拔的标准,不能因偶有奏对称心,就破格提拔。

第三次的理由是即便要用,也该先做一般提拔,放在陛下身边考察,要是真的有奇谋硕画,再破格提拔也不迟。

赵顼气得暴跳如雷“轻侮诏命,翻复若此,国法岂容!”

三人说道“那先把我们去职呗,然后陛下你就可以爱怎么干怎么干了。”

赵顼气疯了,去职!去职!我不要你们了!通通去职!

三人共同落职,苏颂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

其实苏颂是逍遥派,对变法派和保守派都不歧视,在他心里这事情的确是坏了规矩,赵顼又犯了苏轼说的“进人太锐”的毛病。

苏油还不能救,如今三位知制诰名声鹊起,响当当的名号——“天下谓之‘熙宁三舍人’”。

然而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李定知制诰的屁股都还没有坐稳,监察御史陈荐言“定顷为泾县主簿,闻母仇氏死,匿不为服。”

这个罪名就太大了——不孝!官员不服母丧!大不孝!整个朝堂都得跟着蒙羞!

于是赵顼诏下江东、淮、浙转运使问状。

很快回奏来了“李定曾经以父年老,求归侍养,回家三年,但是并没有听说他是在为生母服丧。”

这件事情上,其实李定也很冤。

这人政治上一般,但是对亲人相当不错,死后《宋史》中记载“定于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无余赀。得任子,先及兄息。”“子皆布衣。”

得到荫官的机会,先给哥哥的儿子们。家中财物,尽数周济宗族,古往今来这样的人都不多。

李定的母亲姓仇,前后嫁过三次人,也是个奇女子,奇在她的后代。

第一次嫁人生了个男孩子,孩子两岁她就跑了,留下的孩子长大后出了家,和苏轼成了好朋友,就是著名的佛印和尚。

第二次嫁人生了个男孩子,不久后就因为品行不端被丈夫逐出,这个孩子就是李定,和苏轼成了一辈子的仇人。

第三次嫁人生了个女孩子,叫做郜六,后来成了汴京开封教坊司中的颠倒众生的当红头牌,艺名唤作蔡奴。

这特么也是没谁了,妥妥的英雄母亲。

苏厨

第五百七十四章 西夏人的进攻

第五百七十四章西夏人的进攻

李定跟着正房主母长大,一直不知道自己生母是谁,而且他父亲也一直不承认仇氏是李定的生母。

李定长大后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自己也很疑惑,仇氏死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该不该服丧,于是借口父亲年迈,请了三年假。

“定自辩,言实不知为仇所生,故疑不敢服,而以侍养解官。”

苏油觉得,蜀学讲情在理先,李定这么做,其实在他内心中,已经给这个不知到底是不是自己生母的人服孝了。

这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现在事情被曝光出来之后,立刻引来反对党的集中中讥刺了世人之不孝者。

也做了诗,其中有一句“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诗文中并没有点名,但是李定看后,认为苏轼就是在污毁他,恨之彻骨。

……

几个月前,王安石问赵顼“陛下知道为什么如今外边议论纷纷吗?”

赵顼说道“这是因为台谏非其人。”

王安石说道“陛下驾驭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因此即使更换台谏官,我还是担心如即便措置,仍然不能避免现在这种情况。”

两人决定,那就全换成自己人好了。

到今天,部署终于完成了,朝堂终于安静了下来。

但是老臣,宰执,台谏,翰林,亲朋,故旧……或者纷纷外放贬谪,或者主动离之而去。

除了大佬们,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林旦、薛昌朝、范育;

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

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苏颂,皆被罢出朝廷。

王安石身边,聚拢了一堆骤进之人,缺乏政务实操,缺乏道德修养,急功近利,希图短平快建功立业爬上更高的位置,而王安石,也只有他们可用。

……

西夏,兴庆府,梁乙埋在做和王安石一样的事情——清除异己。

手段比王安石暴力得多,有刀可以用,达到同样的效果,相比王安石,那简直可以用轻松愉快来形容。

家梁和梁屹多埋,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改行夏制之后,梁乙埋很快得到了西夏王室宗亲的支持,梁家弟子纷纷把持重要位置,稳固了政权。

家梁和梁屹多埋,一内一外,在扶持梁太后听政的事情上,立下了大功。

家梁如今,已经是西夏枢密副使,静塞军司节度留后,实打实的干将。

当然直接统帅静塞军司大军那是不可能的,那里可是直面陕西的前线。

在平定反对梁家的部落,清肃朝堂旧势力的过程中,家梁出色的才干,谋略和领军能力,引来梁乙埋的忌惮。

能文能武,这种人还是收在身边,当个只能出主意的张良诸葛亮好点,放出去变成恒温,那得哭瞎。

所以类似宋朝制度,这个节度留后只能算是贴职,表示梁乙埋对他的重视。

真正的职务,是帮助梁乙埋处理宋夏边境的军事情报,对宋战略思路。

这个家梁的优势非常突出,妻家就是那一带的部族,加上渭州大战之前就派出去的种种间谍内应,很快便将枢密院的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

王韶开熙河,让西夏人被宋朝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为了减缓压力,梁太后决定反击。

家梁在地图上找到了一处宋军的关键漏洞,一下子让大宋痛得跳脚。

庆州东南的荔原堡,是大宋专门设置,用来招纳西夏叛逃过来的军士农夫的地方。

宋夏边境,和辽夏边境一样,理论上,国境线是禁耕,禁渔猎,禁伐树的地区。

而这些西夏叛逃过来的军民,为了生活,在荔原堡外偷偷地耕种。

所以西夏方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