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2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样中书都苦不堪言,你还想让军方也闹起来?先缓缓吧。”

停了一下,韩绛对苏油道“明润,你是不是对参政有意见?”

苏油笑道“我与参政同时入京,当时有君子协定。不过如今好像有人打算破坏它。”

韩绛摆手“你别闹!参政的意思,是他对此事并不知情,不过大苏处处阻挠新法,讥讽当朝,也是不争的事实。”

苏油说道“那正好了,异论相搅,祖宗成法,做御史的最佳人选。”

韩绛一脑门子黑线“还嫌朝堂不够闹腾?”

苏油悻悻道“不闹腾的还不是一样被你们欺负?”

“又来了!说了不是参政的意思!”说完韩绛感觉自己语气有些重,缓和了一下语气“明润,让大苏外任如何?”

苏油说道“参政,中书堂除,我可不敢干预。”

韩绛取出一封折子交给苏油,苏油打开一看,是苏轼自请出外的奏章。

苏油看了,说道“看看,这就是我苏家的人品。”

韩绛挥挥手,表示你给老子收起这一套,这是例行规矩好不好?!说道“大宋如今……先说好蜀中是不能回去的,成都府一任出来就是进计司。”

“台谏,计司,司农寺,这几处是推行新法的核心之处,绝对绝对不行,两年后都不行。”

苏油说道“参政你要讲道理,我家大苏制科第三,馆阁试第三,你们要真弄他去穷乡僻壤,那我可要推荐他再试馆阁了,到时候看谁丢脸。”

苏油如今是也是学士,还真有这资格,而且以苏家的人缘,再找四个大佬章推,啊不举荐,那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韩绛叹气“陈述古已经去知杭州了,赵阅道去了青州,欧阳学士在蔡州,还有老张……老张不算,他已经收了个包袱了……总之这几位都对子瞻格外看重,明润,要不……杭州通判?”

苏油说道“按子瞻的履历,应当是知州才对。”

韩绛说道“知州当然可以,但是明润,真给知州,会不会害了子瞻?”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让苏轼当知州,到时候真闹出什么事情来,谁也保不住。

这娃现在的名声,还没有响亮到国宝级的程度。

杭州还有个巨大的好处,四通商号经营已久的地盘,张散如今是那里的管事,还是战略合作伙伴钱家的传统势力范围。

韩绛算是用心了。

即将一门四相的家族,苏油也必须给面子“多谢参政替他周全了,子瞻这嘴啊……干脆先晾他几个月,看看他吸不吸取教训吧。”

韩绛拱手道“那还麻烦明润上书一封,为子瞻辩诬。”

要是没有台阶,他们这边还下不来台。

苏油点头“自当如此。”

苏轼的遭遇,让保守派非常不满,纷纷为苏轼辨诬。

已经离开通进银台司的范镇,是四川老乡,也是苏轼举试时的试官,指出苏洵去世时,韩琦、欧阳修两人赠送的赙金即达五百两,苏轼均予谢绝,岂有反而贩卖私盐图取薄利的道理。

苏油也上了一封书信,将自己那天交代给吕惠卿的思路说了,然后说大苏这人朋友多,而且不拘身份,因此如果有商贾朋友求告,这娃完全可能做得出携带私盐贩子上船的事情。

肯定不会为了钱财,但是完全可能因为交情,因此司马光和范镇所言,不能让苏轼摆脱嫌疑。

请陛下让有司调查船舶进出港记录,皇宋银行账簿,以及两处上下货码头州县官员,船工。要真是如此胆大妄为,不光国法,还有家法等着处置他。

还是那么滴水不漏,赵顼很满意,我就知道苏明润不会徇私!

查,好好查!

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定

第五百七十三章李定

于是改革派只得配合,派出天章阁侍制李师中,去,去认认真真走过场!

经过这件事,吕惠卿对苏油忌惮更深,他都没有想到苏油会说苏轼就算有钱,也有可能因为交情,而照顾商人。

这是要把苏轼洗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瑕疵,还给自己捞到一个不徇私情的名声。

而且苏油如此做的意思很明白就算大苏真的干了那样的事情,你们也得主动乖乖的给老子把他的屁股擦干净!

谁让你们搞事情?!

不擦,我们就兑子,只要你们舍得下王衙内,我就舍得下苏大嘴!

看看到底谁的损失大!

吕惠卿坐在检正中书公房里怔神。

苏轼和苏洵一样,不可怕,参政正在给赵顼做工作,说对待苏轼,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但是苏油就不同了,如今算是了解了王安石对苏油的评价,这样的实心琉璃蛋子,不差钱就不贪财,怕老婆就不好色,爱推功就不好名,不站队就不易被连累。

能力强关系广,不迂腐不执拗。

文坛,政坛,商界,军界,思想界,宗教界,宗室,内廷,后宫,甚至国外,都有关系。

滑不留手,打人还疼。

这要不是年纪太小,老子都动了投靠的心思,只要这娃不自己作死,仕途远不止现在这般。

吕惠卿目光闪烁,真的没缺点吗?

终于想到仁宗皇帝给苏油亲许的名声——仁性天生。

爱国爱民,怜贫惜弱,如果这是缺点的话,倒是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

苏油现在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苏轼这边还在调查期,宗兄苏颂那边又出事儿了。

王安石的学生,扬州人李定,前秀州军事判官,被保守党孙觉推荐来到了汴京。

这也是如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要成为升朝官,必须有大佬推荐。

但是保守派的大佬举荐的人才里边,往往有改革派,改革派大佬举荐的人才里边,也往往有保守派。

他们很喜欢给对方输送帮手。

苏油将之归为如今的政治生态和风气还算平和,也比较崇尚道德,大家就事论事较多,当然也不排除被推荐人善于伪装。

总之李定到了京师后,先跑去见李常打探消息。

李常以前和王安石是相当要好的朋友,王安石上台后让他做了右正言,想让他帮自己掌握台谏。

李定对李常和王安石关系的判断,还处在王安石来京之前,却不知道如今李常对新法的态度却是相当反对,除了规劝王安石,还屡次上书。

而且李常还非常欣赏苏轼,两人这几年混成了朋友和诗友。

见到李定,李常就问他“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

李定回答“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没有不开心的。”

李常劝道“现在整个朝廷议论纷纷,都在争这个,你可千万别乱说。”

李定就去找老师王安石抱怨“我明明说的是实情,却不知道京城里边不让这样说。”

王安石大喜过望“那把你知道的,都告诉陛下!”

立刻向赵顼推荐了李定。

赵顼问他关于青苗法在南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