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2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有苏油能做到第一天还在打战,第二天就能将俘虏变为自己的手下。

既有恩,又有威,将部落拆散成一户户有田有猪的小农经济家庭单位后,部落组织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松散,不再有凝聚力。

再过十年,让天天读着“人之初,性本善”长大的娃子们,再聚在一起攻城夺县,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别人不敢,苏油敢,加上大量的工人,耕种官田的官户,人口问题,也将不是问题。

……

苏轼又来信了,很得意,得意到都忘记了哭穷。

因为他终于小小的报复了陈希亮一下。

老头建了个台子,叫凌虚台,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

这下苏轼可算是抓住了机会了,在文章里大放厥词——你这小小凌虚台算什么玩意儿?此地东边,曾经有秦穆公祈年的橐泉台;南边,也曾有汉武帝长杨五祚台;唐代,还有九成宫台,哪个不是一时之胜华丽精美,百倍于你这个破台子?

现在它们在哪里呢?

所以啊老陈,你这台子,迟早也会木有滴,干嘛非得修这么一个台子来夸世自足,过了啊……

章惇的来信写得比较客观,包括了此事的后续。

据说老陈看了文章哈哈大笑“我待苏明允就好像儿子,对子瞻就好像亲孙子。因他年少暴得大名,这才对他不假辞色。这是害怕他满而不胜,这小子对我有意见了?”

一字不易,将这篇文章刻碑立于台边。

苏轼对老陈的态度由是而改,所以明润你别听子瞻瞎吹,这娃现在正老老实实的当孙子呢。

苏油笑了,对张麒说道“既然子瞻不哭穷,那我们这次就不给了。”

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

第三百二十四章

张方平又进中央了,以端明殿学士为翰林承旨。

韩琦对王安石是警惕的,自从嘉佑三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以来,两人在思想、作风和治学、治世、治政等方面的见解差异,已经展现了出来。

据说王安石一次与韩琦议事,争议不合,便说道:“如此,则是俗吏所为。”

韩琦不为所动,回答说:“公不相知,我韩琦真正是一俗吏。”

进退宰相,其帖例草议皆出翰林学士。旧制,学士有阙,则第一厅舍人为之。

要以这旧制,那就该是王安石。

六年过去,王安石的政见日益显露,因此如今韩琦不愿意王安石入禁林,防止对皇帝造成过多的影响。

于是张方平便被找来挡路,老张第二次制科之后就干的这个,是旧学士出身,干这活,身份资历毫无瑕疵。

其实王安石如今正在江宁为母守丧,顺便讲学著述,弟子收了一大帮计有陆佃、龚原、李定、蔡卞、侯书献、郏侨等人。

说起来又是糟心事儿,王安石守丧期间,邋遢得都没法看,他有个朋友在附近做了高官,写了封信表示慰问,让急脚送去。

急脚来到王安石家,见一个邋里邋遢的老军坐在稻草上,便将信交给他:“老军,将信给你家舍人。”

王安石便将信拆了,急得急脚直调教:“嘿你个老头怎么回事儿?竟敢私拆你家舍人的信件?!”

老头这才抬起头:“我就是王安石。”

嘴炮堂哥和老王八字天生不合,经过各种事件之后,如今几乎不共戴天,连王安石母丧凭吊都懒得去。

然后知道这事儿之后,辨奸论出来了。

就连苏辙和苏轼都看不下去,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

不过苏油没劝,都是倔驴,有精力指望他们改脾气,我不如多弄点柑橘树苗实在。

如今的朝局,让韩琦实在是有点怕了。

人不到,有资格上书啊,一年后又是一条闹塘鱼。

朝堂如今容不下太多闹塘鱼,因为撕逼又开始了。

司马光最近异常活跃。

作为曾经的礼部尚书和现在的知谏院身份,简直完美。

因为仁宗皇帝的死,涉及到很多关于礼制的专业知识,司马光表示这是他的主场。

首先就是配祀的问题。

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到了皇帝这里,就成了政治问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本来大宋到目前是这样郊祀的冬至、夏至,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以太祖配;

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孟冬祭神州地祗,以太宗配;

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

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真宗配。

现在问题来了,仁宗怎么办?

翰林学士王珪等援引历史:“唐代宗即位后,季秋大享明堂,以爸爸肃宗配昊天上帝;德宗即位,也是以爸爸代宗配昊天上帝。”

“所以根据这个成例,我觉得,应当循周公严父之道,让仁宗也配享明堂。”

有人附议:“王学士说得对,严格按照孝经的说法,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这就是所谓的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赞成!”

然后有人反对:“不对啊,周公只是执政大臣而已,实际行祭的是成王啊,王是成王的爷爷!这叫政则周公,祭则成王。”

立刻有人引申:“所以如今我朝真宗,就好比周之王;仁宗,就好比周之武王。武王虽有配天之业,而无配天之祭。没有听说成王为了爸爸武王,就把爷爷王之祭给废了。所以有真宗爷爷占着位置,仁宗爸爸没办法配明堂。”

马上又有人提出反对:“以孔子之心推周公之祭,则是严爸爸;以周公之心摄成王之祭,则是严爷爷。所以不管严爷爷还是严爸爸,其实都应该可以。”

“所以唐代那种配法,是那时候的礼官杜鸿渐、王泾之辈,不明经训死读诗书,瞎说八道延及于今,导致大家把用爸爸配天当成了定论。”

然后有人推导,发现不对:“等一下,又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死揪着孝经里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这句说法的话,真宗嗣位之初,就该是太宗爸爸配天啊!可太宗配的是神州地祗!这才是我朝制度。”

众说纷纭,有说仁宗不得配的,有说真宗不得配的。

还有更夸张,说宣祖、真宗、仁宗俱不得配的,这种说法太铁头,原因很简单,你懂的。

御史中丞王畴献议道:“易经说的:先王作乐崇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所以祖,考配帝,历来就有。要不我们调整一下,看这样行不行”

“奉仁宗皇帝配享明堂,符合的大易配考之说、孝经的严父之礼;”

“把真宗搬去配孟夏雩祀,诶,这又符合唐贞观、显庆故事;”

“然后太宗皇帝依旧配正月上辛祈谷、孟冬祭神州地祗这就符合本朝故事了!完美!”

司马光坚决抵制:“孝子之心,首先是尊重父亲!圣人制礼,不敢逾也。”

“孔子的话,我们要注意分析其语境。”

“以周公有圣人之德,成太平之业,制礼作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