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4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各处要津前线。

这样做,一来是吸取了澶渊之盟的教训,用大量部队拱卫京师;二来是保持与边境部队的平衡,以震慑边将。

其实京师禁军的作战机会,很少,长期懈怠,除了空额,不空的那部分也有很多沦为高俅们的长工。

好了,真正用于抵御外敌的禁军队伍,就跟四通商号的贷款拨备一样,对半开,这就剩下三十来万了。

再看外敌西夏有三十多万部队,辽国正规军也有三十多万,还有大量仆从军。而且,这两国的这三十多万,多是骑兵。

天地良心,苏油真心觉得,实在不是大宋军队不行。而是特么的到底这个而是是什么,就搞成这个样子了呢?

除了京师和北方边疆,大宋其它地方,几乎就是无兵之地,难怪前线一被击穿,就能被人长驱直入杀抵京师。

每每想到这些问题,苏油就感觉肝儿都在疼。

老杨,老种,老折,就这样还能扛一百多年,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闲话转回,这种情况到了四川,那就是目前川峡四路,有五支厢军,人数两万。

其中的永康军,就是这么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地方队伍,他们的任务是“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整个川峡四路,就得靠五支这种背石头,挖盐,搞物流的“军”来专政!

这就是苏油给张方平建议,集中乡弓手屯田训练的原因这么大的家产,总特么得有一支稍微能上眼的队伍看着吧?

永康军知军姓曹,好歹是中央出来的,内殿承制,武阶七品。

这娃聪明,努力向官靠拢,临来前求得梅尧臣一首诗:“铁骢黄金羁,年少蜀城守。蜀城临古江,正在离岸口。离岸李凉凿,其利实不久。既避沫水害,又以溉田亩。大此百民宜,遗祠奉牲酒。行当谨厥事,无乃为政首。”

梅尧臣和赵抃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张先,就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的张三影。

张先后来活到八十九,超长待机到苏轼都跟他成了好朋友,还被苏轼嘲笑过“一树梨花压海棠”。

有了这层关系,曹知军带着判官接到了赵老头,将诗一递,这就比较好说话了。

曹知军对业务还算熟悉,对灌口的典故非常清楚,赵老头领着苏油,曹知军就在一旁讲解,倒也算是信手拈来。

都江堰工程,神奇就神奇在非唯人力,亦有天意。

岷江势高,其实类似黄河之于开封,是整个成都平原边上的一条悬河。

这条河一旦遇到大水,成都平原南部就被淹得不要不要的,一旦枯竭,成都平原北部就旱得不要不要的。

李冰治水,沿江一路上行,发现岷江东岸玉垒山山体雄浑,开凿难度极大,在秦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工程。

可当他抵达都江堰的时候,却发现山体在此处突然收窄,最狭窄的一处石壁,竟然仅有四十米!

这就是天意了,只要凿通此处,就可以将岷江水势一分为二,上下均衡,成都平原,从此不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找到了这个点,剩下的,就是人力。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

这就是著名的宝瓶口。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起分水堰。

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六内四,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水面抬高,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

溢洪道前部是一个大弯,江水在此形成环流,泥石沉积,浮物被水流带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这是古人对回旋流原理的科学运用。

在都江堰渠首工程中,宝瓶口、飞沙堰和人字堤的位置、高度和长度,珠联璧合,配合巧妙,既有洪水期限流排沙的作用,还有枯水期蓄高水平面的作用。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

时至大宋,已经订立了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

古人的聪明和经验,在曹知军的深入介绍下,让苏油极度惊讶。

第二百四十四章 鹤胫弩

第二百四十四章鹤胫弩

老郭眼皮子都不抬:“闹得欢有屁用,老子放他们来攻,三场之内,一个不剩。”

老陈都气笑了:“你当别人都是傻子?临阵三发而已。就算有寨子,可这些人都是野战行家,尤善夜袭。就你我手底下这点弓手,到了晚上就废了。”

老郭低声道:“也是,就不知道小少爷啥时候再给我们配上一都步卒。别说话,小少爷上去了”

占卜完毕,就该祭旗,这得大巫出场。

杀了一只可爱的羊,苏油一挥手,部队上了大船。

等船离开宜宾县的视线范围,陈田和郭隆立刻指挥手下队长:“赶紧赶紧!刚刚那就是给对岸官老爷们看的,开始组装兵器!”

弓手们将身侧的木槌取下来,其实这玩意儿并不是木槌,形状完全与后世步枪的枪托一模一样。

没有枪管,中间只有一支导轨,导轨后是机牙,机牙后部有一个可以调节照门高度的标尺。

侧边还有两根拉杆,类似于后世老式气枪的压气杆,拉杆中部有一根连杆,连接到导轨前部两侧的一个门型铁环上,铁环顶端还开着一个口,口里边是准星。

枪托的底部有一个小铁片,拨开发现枪托里边是空的,装着一套小工具。

得到命令,弓手们将小工具取出来,将弓安放到木柄的顶端,从小工具包里取出螺栓和改锥,将弓片装上,手里的弓,就变成了一把强弩。

装上弓弦,开始测试强弩开合。

还是使用“厥张”的方式运用腰力。

脚踩弩头的踏脚环,弯腰,两手抓住弩侧的拉杆往外上方拉开,两侧滑槽内的钩环挂着弓弦向后运动,将弓弦卡在扳机机牙上。

然后松手,拉杆还原,装箭,便可以射击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上弦的过程中节省大部分力量,也无需考虑弓弦勒手之类的因素。

大宋的强弩手,厉害的能开四五石,就是后世五百斤的拉力,不过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