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2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苏油的龙骨小船给了船工们极大的提示,榫卯结构是中国祖宗们玩老了的花样,如今还有了铁质螺栓,那就用拼合式龙骨。

新船抛弃了一次性使用的方式,采用上等的木材——龙骨和肋架用的是最细密的川中特产的大桢楠,其余部分用槠木、榆木,衬舱底和甲板则尽量用杂木降低成本,舵杆要使用榆木、榔木,舵板和桅杆用杉木。

桅杆也可以用铁箍拼接,但目前川中还没有这般造船的——衫木大料不缺。

铁箍还是要用,不过只是为了加强桅杆强度。

索具出于成本考虑也用了多种材料,锚绳缆绳用青竹皮蒸煮成竹丝,然后用制绳机制成,帆索用大麻制作的麻绳。船帆抛弃了笨重的草席竹席,改用苏家结实的铜钱麻布。

船帆的面积远远超出了如今普通江帆的大小,船长度足有十丈,最宽处四丈,主桅高度八丈,两根次桅六丈。

整膄船是新老过渡的产品,通过所用的度量衡便可以看得出来。

整体看上去,新船水下部分和二林部战舰几乎一样,圆底流线型。

水上部分则更加接近苏油他们的飞剪式小帆船,桅杆也是老款,不过风帆变成了新款,而且控帆系统引进了可龙里号的设计,只是因为桅杆数量增加了,需要增加人手分别操控。

最出格的设计可能就是那一支从船头前伸出去的斜桅了,用来和前桅一起牵引起三张三角帆,尽量多的使用风力。

这个设计,是之前所有中国帆船中没有出现过的,不过可龙里号有现成的例子,造船工人们觉得这设计师一定是一个斤斤计较会算计的老狐狸——太会抠了!

船锚五百斤,石家铁坊铸造。

这艘帆船苏油没有参与设计,老船工们几乎一看可龙里号的图纸和实物便明白设计思路。

图纸这玩意儿,难在绘制,让看的人一目了然,那是基本要求。

不过苏油也不是没有出力,他在董事会上提出工程预算,工期评估,材料采购,人力资源配置等几项概念,要求以这次工程为例,将条例章程摸索出来。

这个提议得到了董事会的高度认可,小猴子总是喜欢一招鲜吃遍天——说白了还是精细纯老调三重奏。

除此之外,苏油还赚了一点零花钱。

可龙里刨箭杆刨出来的那些竹絮,加上桐油和石灰蚌壳灰调制的胶灰,可是填塞船板缝隙的好东西。

这个是中国独有,也是中国船采用普通木材制作也能到处行驶的原因。不像西方,必须用橡木,榉木,柚木这等高品质硬木。

新船预计耗时六个月,运载量将达到恐怖的三千五百石!

宋代一石小一百公斤,这就是三百多吨,江浙吴中不知道,但绝对是如今蜀中最大的大船。

十口盐井的产量,全靠这种船的话,需要近五十船次,好在雪盐如今四路自身消耗掉一半,吴船和二林部运走三分之一,剩下六分之一,十船次左右,两艘这样的大船足以应付下来。

为了保险,董事会决定造三艘,耗资三千贯。

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

第二百一十四章成都

新船十一月开造,计划五月完工,等江水涨起来便能下水。

不过苏油是见不到大船下水了,刚入四月,堂哥便来叫他,张学士来信,让他带着苏油,苏轼,苏辙去益州,他要见见。

苏油很高兴,第一个想法就是可以见到薇儿了,赶紧回家收拾各种零碎。

结果薛忠的船又给塞了个满满当当,弄得三苏父子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苏洵坐在一个藤箱上:“瓶瓶罐罐一大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搬家呢!”

薛忠也笑:“其实现在成都府什么眉山物产都不缺,恩公这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苏油说道:“你们不明白,这些都是好东西,比如这酱油,可是晒了两年半的好酱油;比如这芽菜,榨菜,都是风味最佳的一批,外边根本花钱都买不到。”

“还有折扇,这女孩子用的和男人用的大不相同,是檀香木刨成薄片,然后镂花穿联而成,挥手间香风阵阵,是刚刚才试制成功的……”

苏轼就开始翻箱倒柜:“哪呢哪呢?这个是好东西呀,我也要……”

苏洵怒了:“子瞻!张学士此番肯定会考较学问,你准备好了吗?你看子由多努力?”

苏辙放下书:“我也是看《史记》换换脑子,就算张学士考较,现看也来不及吧?还是子瞻和明润自在,信心满满。”

苏油就不觉好笑:“我就是去给张学士,呃,送酱油的。这才进学一年半,张学士肯定不会跟我认真,倒是你们俩,得拿出些本事儿,否则堂哥面上也不好看。”

岷江水质清澈,一路风景宜人,沿江的人文语言都是乡音,只有些许区别,苏油感觉比大理之行舒服多了。

薛忠就一路介绍各村各镇,对这一带可真是熟悉异常。

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不仅仅是一个都江堰而已,那里只是一个起点。

经过历朝历代的完善,从那个起点开始,北到汉州,南到眉州,横跨湔江水系,沱江水系,岷江水系,在整个成都平原上,形成了起一个巨大的扇形水网。

不光有灌溉功能,很多大的运河,渠道,还具备交通运输功能。

从这个水利网络完成的那一天起,川中便取代了汉中,成为了新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旱涝无忧,直到苏油穿越之前。

苏油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后世很多渠道已经废弃了,哪里如现在这般结构完整养护精心,沿途能见到不少闸口,三苏父子上岸一般是拜访当地名宿,官僚学者。苏油上岸便蹲在水工棚子面前打听典故,重要的还要拿着本本记录下来。

船过华阳驿,就算进入成都府境内了。

一路热闹非凡,沿江是一条泥路,路边都是临水瓦房,不少挑着帘招,都是食肆,店铺,旅舍。

也有不少高大气派的院落,苏油以为是什么大户人家,一打听才知道那是四方会馆。

高桅大船到万里桥头便停了下来,这个码头,比眉山码头大了三倍有余。

万里桥是木质拱桥,薛忠见苏油看得入神,笑道:“此桥还有个典故,据说当年大丞相收伏了孟获,想让他回去安定诸蛮,不料这孟获贪慕蜀中安逸,不想回去了。”

“于是大丞相便骗他说让赵云送你去郊外安扎,不需要走太远,一箭之地可以吧?”

“孟获想着一箭之地,倒也能接受,于是同赵云一起来到了这里。”

“赵云张弓搭建,望天一射,那箭顿时消失无踪。”

“孟获朝着射箭的方向走啊走啊,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