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就娶了一个拖儿带女的寡妇,分了房子分了地,真真的羡慕死旁人呢……
程家杂货铺,莫名其妙地冒出了很多小东西,不贵,但是贼好用。
符合衣服肩膀形状的衣架,带弹簧的小竹夹子,刮丝刮皮的小刀片,竹筋折扇,门窗用的活页,铁钉子,妇人在布料画形状的粉笔,大小配套的钢针,各色配套的小卷丝线……
有种东西叫弹簧秤,小小一根铁皮管,上边一个圈下面一个钩,东西挂上去提起来,立马就知道多重。
还有一种裹漆钢丝和竹棍制作的轻便雨伞,有个开关,一按就会嘣的一声自动弹开……
东西虽小,可是给家中带来的是方便,价格又不贵,很快便成了眉山的时尚。
女人们的心思苏油也猜不透,最受欢迎的竟然是发卡。
眉山女人们手巧,不少人购入发卡后,扎上绢绒制作的花朵,除了自用,剩下的转手就卖给了来往的嘉益客商,厉害的甚至在家门口开起了小摊位,应付一家人日常花用轻轻松松。
折扇这东西据说汴京偶尔能见到,不过吴地客商见多识广,多是鄙夷之色。
呵呵呵,高丽货,不说其它,就眉山折扇底下那颗铆钉的工艺,就不是高丽货能够比的。
扇面有绢,有纸,颜色素雅,打开都有淡淡的水印,没说的,苏家染织和程家花笺。
这东西和气候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是文化的载体,或者说,逼格的载体。
陈慥在学宫开了个坏头,这娃不差钱,直接买了三箱折扇,发给每个同学一把,让同学们写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般是一首诗,一段圣人经典,再题上对陈慥同学的鼓励,赞誉和期许,以及大家对未来的展望,然后留名,收回。
苏油手扶脑门哭笑不得,这特么不是同学纪念册的套路么?!
不行我也要来,不就是三百把扇子嘛!我连老师,知州,知县,统统加上!
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设计
第二百一十三章新船设计
程文应一看,哎哟小孩子脑子就是灵啊!我要这个没啥用,不过可以给我儿子啊!收藏着从中央到地方各路大佬的题字的折扇,没事拿出来耍耍,淡淡的逼格随风飘扬!
嗯,回家找师爷合计合计,看看当朝宰执的扇面多少银子能换一幅……
于是眉山玩折扇的风气就起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基本就是:“今天,你写了没有?”
然后就有人回应:“虽然一个字都还没写,可有一种迷一样的从容……”
……
可龙里的梨花开了又谢,苏油八岁了。
今天他在码头送别陈慥和巢谷。
巢谷要去西军投军,而陈慥,再次被伯伯告了一状:这娃离家出走,跑去了大理,差点被侬智高瓮中捉鳖!
不过这次陈希亮击节叫好,认为自家老四终归还是可造之才,要亲自捆在身边调教了。
不要小看陈希亮的调教,苏油羡慕的不要不要的——历史上,只要和陈希亮沾边的人物,除了苏洵,差不多都得中进士!
苏油恶意地认为,这就是陈希亮在报复他哥,报复他当年不让自己读书。
不是不让我读书吗?老子把全家人都弄去读书,都考成进士,让你在家里成为弱势群体!
就问你怕不怕!
不过陈慥不这么认为,据他说这次多半要被逼婚。
当年他父亲被河东柳家榜下捉女婿,老陈为了自保,转手就把孩子们给卖了出去——女婿是不可能女婿的,我早已成亲,孩子都老大了。
不过我们家孩子读书都还行,进士我也考了,没感觉有什么难度啊,估计过几年可能我们全家都会成进士呢——承蒙柳家看得起,要不,我们结儿女亲家吧!
天选之人,就是这么任性。
苏油递给陈慥三把折扇:“你漏了我眉山三个关键人物,给你补上了,我家堂哥和大小苏的小文章,你就可着乐吧!”
陈慥不以为然:“你堂哥倒也罢了,大小苏老弟……呵呵呵还没我陈季常出名……”
哎呀这么嚣张?!
算了,我不跟你计较,苏油努力踮起脚,拍了拍陈慥的肩膀:“季常大哥,以后遇到子瞻,记得和他交好,相信以后他会名动四方的,说不定到时候,还能替你扬名呢。”
呵呵呵,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你的名声,注定会随大苏这诗句而名传千古。
巢谷的礼物,是一柄四尺半的精装长剑,不过苏油不是送给他的,而是让他去送给上官的。
巢谷的文才,在文人中不够看,不过在武人里边,尤其是低层武人里边,尚属佼佼者,苏油自己也不通武事,只好让石富找了些关系,写上几封书信交给他带上,算是尽一份心意。
送走二人,苏油想着大宋如今的军事,也不由得连连叹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颓势要扭转过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石薇来信了,大咧咧地承认了错误,就把话题转到了白猿身上。
白猿和道教渊源颇深,山海经里便有记载,后来也有白猿在楚国传道,在越国授剑等诸多传说,道教本身还有一本《太上洞玄白猿经》,相传就是白猿公传下来的天书。
石薇觉得木客越来越胖,有些抱不动了,应该控制一下饮食。
窥天镜引起了轰动,如今玉局观观星台一到晚上就挤了一群道士,引经据典考究星象,吵得一塌糊涂,第二天一个个顶着黑眼圈练功。
白胡子公公师父怒了,给观星台加了一个大铁门,然后开始了考试,考及格的道士叔叔们才有资格获得观星的资格。
苏油将几个关于白猿的故事摘录下来,又讲了一些近来发生的趣事。然后让石薇帮忙打听一下,如果有观星台,那应该就有星图,有历代日月食的记录,如果有的话,等有机会他会去玉局观看看。
……
紫燕归来花满城,苏油觉得日子都美出泡来了。
盐井增加到了十口,新井的出现让江卿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交通瓶颈。
仅靠二林部的四艘船是不够的,众人这才想起苏油曾经提醒过他们造船的事情,只是他们当时都把目光投到了修路积累名声上去了。
如今路还没修到益州,问题便已经凸显出来。
好在新式帆船技术初步积累成型,二林部的那种圆底流线型战船技术,沿江船场也非常成熟,加上资金尚算雄厚,因此商号董事会决定,一边大造盐仓囤货,一边招揽造船工匠,开造新船。
买船是不行的,如今的江船多是松木制造,偷工减料,川人的习惯是从益州一船跑到扬州,然后连船带货一起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