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该叫废片的,但是苏家小少爷说不好听,就给改了,那滋味……哎哟最近陵井上怎么还不死牛呢?

……

几处价格都不贵,加上糙米饭,小泡菜,人均五十文,已经够一个汉子吃饱了。

当然要吃好的话,那还得破费一些。

码头菜声名远播,不少客人上码头就问,闻名遐迩的豆花饭,砂锅豆汤饭呢?

不少老饕就会告诉你,我眉山饮食是分时间节令的。

豆汤饭保温好,半天都不会凉,现在吃一人一身臭汗谁受得了?那东西已经停了,要吃得冬至以后。

至于豆花饭和鲊笼笼,那是早饭,晚上人家是不卖的。

不少人自重身份,觉得和力夫混在一起掉了架子,那也没问题,看见城墙后面那栋大房子没有?那是鼎鼎大名的瞩远楼!啊不,现在已经改名了,叫方知味大酒楼!

大宋的吃食,现在一般都是小馆子在卖,通常挑着个旗子,叫旗亭。

能被称为楼的,呃,听说汴京有个樊楼,其它的,除了我们瞩远楼,似乎就没听说了也……

走进城门,沿着青石板路不远,大木楼便出现在眼前。

现在这楼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木楼瓦顶了,栏杆屋椽都用朱漆抹了,还绘有金翠彩画,楼下是大堂,柜台,厨房,酒柜……楼上隔出了一间一间的小包厢,陈设风雅洁致,各种精美的铜器,瓷器,字画,彩漆螺钿屏风,琳琅满目。

这里现在是四通商号行会所在地,楼上风景最好的几间包厢,是江卿,二林部,州府,县府的,平时不开放。

其余的,方才对外营业。

沿着石阶走到大门前,二楼的大牌匾,还是瞩远楼三个大字。底楼大堂进门处,是一块新牌匾,上面是三个扁扁的楷书,这是大苏的书法——方知味。

进门是一道玄漆大隔断,阻断了内外的视线,上面浅浮雕着几排文字,涂刷的是石绿色的漆水,分明是一首诗。

水曲山成眉,花深蜂欲坠。

云岚鹤羽轻,风渚蘋烟翠。

紫笋荐金荇,清醅称玉贝。

莫辞行路难,过此方知味。

这书法和门楣上的又有不同,字迹柔媚端雅,笔力略浅,但是颇具翰苑风味。

懂行的便开始品评,这诗乃仄声入韵,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近年来倒是所见不多,相当的特别。

说完又看着诗歌点头,“莫辞行路难,过此方知味。”这是双关啊……兼喻人生苦行,不错不错这酒楼可以的,京城年轻翰林的手笔都求得到。

请客的土著便忍不住笑,这是我眉山苏家小神童,苏油苏明润的作品。这酒楼是程大官人搞出来方便招待客人的,苏程两家乃是姻亲,大官人这是给自家小辈儿扬名呢。

哥哥你问小神童多大?嘿嘿嘿,不好意思,比鄞县的那个神童汪洙还小好些,今年刚六岁。

那汪洙都被传神了,什么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很好听吗?给哥哥念念我们眉州神童题在《兰石图》上的那首诗啊——凤叶镌寒石,龙根透碧苔。性成香自蕴,非待解人来。高下如何?

这外地的哥哥便表示不信,然后便轮到眉山的弟弟嘚瑟了——这才哪到哪儿,来来来哥哥你先入座,一边观赏我眉山风物,一边品尝近日来的美食,再听我给你讲讲我们这里才出的事情。有道是新县令得诗可龙里,老山长三试小神童!包哥哥你听了也得叫精彩!

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

第一百五十二章玩香

因此现在的苏油,正在和放假回来的苏轼一起玩香。

至于苏辙,被程夫人抓在一边看账本。

之前苏轼拉着苏油,要一起给自己心爱的青神小妹崽弄一款特别的香出来。

眉州近日的香药相当丰富,就连江卿里最穷的苏家,都已经不差香药了。

不过人家青神小妹崽也是雅人,喜欢的是山林之气,因此沉、檀、脑、麝,这些苏家最近收藏的极品香料,统统靠边站。

四种香料配出来的香,称为四和香。

但是除了名贵的大四和,还有小四和,穷四和。

小四和的配料很普通,香橙皮、荔枝壳、梨滓、甘蔗滓。

穷四和更廉价,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或者直接加松果,枣核代替。

第一次知道这配方,苏油差点笑崩了,原来我苏明润一直就是雅人啊——山下可龙里,家家清到骨。年前二十三,尽在熏腌肉!

这诗一出来,立马让当时正细品明前炒青的苏洵喷了一地的茶水。

苏轼兴奋地搓着手:“赶紧点燃试试,看看你说那倒流香是什么效果!”

现在的香,都是线香,饼香。

线香有直的,有盘成圈的,直接点燃,炉烟袅冉,升腾变化。

饼香则是掰一点小片,放在精巧的银叶子上,先在小炉里放上一块碳,再把银叶子放上去,盖上香灰熏烤,以出花香为主,讲究一个有香而无烟,一般都是非常名贵的上上品。

倒流香这东西,大宋却还没人玩。

香粉的配方苏油不会,不过做法他知道。他还可以提供龙脑樟木粉,以及茶油。

剩下的配料则是苏轼早就窨制在坛子里,埋入底下好几个月的东西,全部弄成粉末后,用蜂蜜调和,然后用模具压制成小松果形状。

中心插个孔,小心去掉模子,三日之后香球干燥,便制好了。

苏油取过一个小香球,将香从顶部点燃,然后放到一个天然奇石的峰顶上。

奇石有很多奇怪的孔窍和沟壑,高约五寸,像一个天然的山峰状的香炉盖子,平时被放置在香炉之上,就是一个天然的博山炉,炉烟便会通过孔窍和沟壑升起,变化神奇,这是苏轼极爱的藏品之一。

苏油热爱非遗,荻杆枯荷,都能做成玩意儿陈设。

苏轼也有些类似,他的玩物同样不求名贵,幼年时从院子里挖出一块砚台形状的石头,也视若珍宝,赏玩至今。

枯木怪石,也能被他看出美感来。审美情趣的宽泛,对天然造物的美与雅的追求,算是刻进了骨子里边。

这次的玩法,果然不一样。

香球含油脂较多,产生的香烟发白而浓郁,被小孔向下吸进奇石中,然后从山峰的孔洞中逸出,渐渐在山谷里流聚成云海。

倒流香,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走。

方寸之间,不一会儿便营造出一副云无心而出岫的美景。

一家人都不自觉围过来观看,感到好神奇。

苏辙赞到:“漂亮,如同在高天俯瞰山顶一般,青峰白云,令人顿生飘然之意。”

程夫人伸手轻轻扇了一下,云海翻卷流逸,小小的景致顿时更加灵动起来。

这下连苏洵都抚掌叫好。

只有苏轼还有些不太满意:“原来这种制法只是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