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出来了,朋友粉丝纷纷声援。
杭州城里第一笔重金却是来自回回街,蒲珊等大土豪直接凑了五百两黄金,然后告诉大苏,俺们那旮沓驱除瘟疫多用香料,这玩意儿要多少太守只管言语一声,俺们给你管够!
俺们木有别的要求,俺们在杭州都住了几十年了,娃都是第四代了,不求别的,只求给娃们落一个大宋户籍,成不?
这个要求挺奇特,苏轼只能上报朝廷。
苏油乐了,这事儿不叫事儿,现在青唐、宁夏、荆湖,大宋吸纳的蕃夷编户那是多了去了,杭州这点简直就是毛毛雨。
不过先说断后不乱,要成为大宋编户就要给大宋做贡献,可不能光享受福利。
杭州回回们吸纳了不少大宋的航海技术,能让他们变成宋人,对技术垄断有好处。
消息传回,回回们顿时载歌载舞,又奉献了黄金三百两。
有了钱财,药材,人力,大苏立即令人在各处街口,城门支起大锅,熬制汤药,对穷苦百姓免费赠服。
同时写信给天师道、玉局观、大相国寺,请求医生的支援。
再次上书朝廷,杭州流行的是痢疾,要求市舶司将今年支应朝廷的金鸡纳霜留下,给杭州病情严重的老百姓使用。
很快朝廷批示下来,同意。
同时转达了京师大学堂医学院的指导意见,对付痢疾传染,首先就要控制水源和食物,朝廷已经命令两淮都转运使蔡京运煤,要求苏轼严格执行防疫条例,居民不得饮用生水,不得随地便溺,做好水源消毒,食物必须煮熟,碗筷必须烫煮。
然后还要组织人力疏通因水灾和台风带来的城市下水道堵塞,掏浚西湖换入活水,发放肥皂做好居民卫生。
庞安带着苏轼和唐慎微在村子中转悠:“根据朝廷和子瞻的意思,杭州每个村都派驻了一名医生,主要负责卫生宣传与防疫治病,不光治疗痢疾,也接诊其他病例。”
“这次朝廷反应速度极快,老夫这个村子,可是没死一个人,呵呵呵……”说完捋起胡须:“相比当年在徐州救疫那次,可是大不相同了。”
几个娃子举着风车从村路上跑过,见到庞安一起喊太医爷爷。
苏轼抓过一个小孩来检查双手,发现指甲都很干净,才将人家放过,对庞安说道:“神医有心了。”
庞安摆手:“这个不敢当,全是太皇太后和陛下的恩德,说实话要不是有了金鸡纳霜,村中几个重病人怕是有些棘手。”
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转般仓
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新转般仓
唐慎微说道:“金鸡纳霜取自东胜洲‘却痢树’的树皮,这树苗如今在南海、福建、广东都有栽种,对了……”
说完对苏轼做了个长揖:“听闻夫子颇善植树,要是能够推广此树,可是功德无量啊。”
苏轼说道:“来前我在农学院看过资料,发现这树也有好几种,其中一种是高大乔木,树高可达五丈,另有几种是低矮灌木,生长容易。”
“唐医使说得有道理,若是此树在中土得以推广,江南、荆湖都可大用,荆湖一带的开发,百姓遭遇瘴疫之中,痢疾也是让移民伤损颇重的疾病。”
“灌木繁殖,不外乎播种、分株、扦插、压条、芽接,总之有了树就好办,当年我和小幺叔在可龙里推广柑橘和龙脑樟,快得很。”
“在汴京城自然条件不太适合,杭州倒是可以试验。审元这个建议很好,正好杭州城外的职田朝廷已经收回,弄几亩搞个苗圃出来,我就研究一下这金鸡纳树!”
说到这里想起一件事儿:“审元,圣散子方当真不能用?”
唐慎微不由得翻起白眼:“圣散子方性燥热,适合北方江滨寒湿之地,却并不适合南方热湿之地,因此此药在徐黄能够救治万人,在杭州照用就不行。”
“行医若不辩阴阳二症,一概施治,杀人利胜刀剑!夫子你不要以为一方万能好不好?”
好,苏轼也不敢不听,他之前还跟沈括打算合著一本医科专著来着,现在看来,那书不写也罢。
苏油要是听到这俩货的主意,怕是得笑掉大牙。
沈括的侄儿常服川芎,医者郑叔熊见了苦劝:“川芎不可常服,多食令人暴死”,沈括的侄子跟亲戚张事通的妻子,都因为这个而亡。
沈括自己有严重的腰痛病,坐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需要缓慢行走,走上千余步后方可自由活动。
最后是他帐下一名将官见了,问大帅你是不是常用苦参刷牙?沈括回答自己一直爱用苦参粉,不喜欢用牙膏,想着边刷牙还边带保健,美美哒。
将官哭笑不得,说苦参伤肾使人腰重,这就是大帅你的病因。
沈括这才改用牙膏刷牙,一年之后,腰病好了。
这俩货出医书,怕是不少人得掉坑里。
苏油不知道的是,真实历史上因为两人的名气,到后来真有人将苏轼和沈括记录过的医方汇集成书,命名为《苏沈良方》,不少二把刀医生用名气来治病,不问辩证,真的害了不少人。
苏轼说道:“如今疫情看来是按住了,但是我们要吸取教训。”
“瘟疫虽然已被驱除,但赈济只能起到临时的作用。重点是要推广医学。”
“因为杭州是一座大都市,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瘟疫一起,可能流播四方。”
“要想杭州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设立一家官办药局,如今士绅市民捐赠还有余剩,我再跟太皇太后请示拨些款项,咱们在杭州建立一所医学院,连治病代传播医学,如何?”
庞安不禁大喜:“此事当行,老夫行医的地方在众安桥庙,不如就用那片地皮,设立药局。”
苏轼点头:“那便如此说定,等此间事了,我们再去看看地方。”
刚聊到这里,村外来了一名中官,身后还跟着一个小黄门:“学士却在这里,倒叫某家好找。”
苏轼却不认识,不过他是吃挂落吃习惯了的,赶紧问道:“不知贵使带来什么申斥?”
那中官莫名其妙:“什么申斥?某家是这次京中出来检点市舶司的,临来之际……”说完看着庞安和唐慎微:“这两位是?”
苏轼说道:“这是此次治瘟的功臣,这位是黄州名医庞子安,这位是翰林医正,京师大学堂医学院院士唐审元。”
那中官将身后小黄门手里的竹篮子交给苏轼:“没什么,就是临来之际,圣人让给学士带点东西,交割完毕,某家便即告辞。”
说完竟然转身风风火火地走了。
苏轼和庞安唐慎微都有些莫名其妙,待得打开竹篮子,唐慎微惊呼出声:“密龙团!”
张舜民在自己的笔记《画墁录》里有过记载:“先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又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