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5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形”之类。

应李舜举的邀请,苏油也制了一联,书存于明伦堂的两侧:

率性修道致中和,人情之趋,即为天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民心所向,便是纲常。

元丰五年九月十六,苏油带领二十六州学子,在文庙祭殿孔子,带领他们游览碑林,之后在明伦堂授讲。

《春秋》是苏油的本经,苏油便以《春秋》开篇为题目。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春秋》,是一部大史纲,是夫子根据当时鲁国史官的记录,修订整理而成。”

“为何叫《春秋》呢?因为当时鲁国史官记录各国大事,是按年、季、月、日的方式为体例的,故而鲁国编年之史,本身便叫做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共计两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用了多少字呢?不过一万六千字。”

“故而《春秋》难读,便是因为其言微而义大。即所谓的——春秋书法。”

“所谓的春秋书法,究其根本,即夫子在用自己的文字概括历史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倾向。”

“与司马迁《史记》,传记之后太史公曰的史评体例不同,夫子将这种思想,隐藏在了文字当中,没有直书出来,称为‘曲笔’。”

“何谓曲笔?一言而明,乃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但是《春秋》中全是曲笔吗?也不是,里边同样有据事直书的一面。”

“以曲直明是非,便是大义。”

“何谓是非?左丘明发微探幽,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孟子有云: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因此夫子的《春秋》,暗含褒贬,即便行文中没有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文字使用和材料选择,都能够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作者主观看法,批判态度,以及对礼制尊卑的维护。”

“这种笔法,到后来很多人都在用。但是《春秋》之所以被褒扬,除了夫子首创,通过这种笔法,捍卫了史学家的尊严,声明了自己的立场,也维护了自己心中的纲常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为最大多数人接受的‘仁义’,与‘善良’。”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研读《春秋》,就能在字里行间,读懂夫子在维系的是什么。”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

“《传》做了解释:不书即位,摄也。”

“什么意思呢?隐公元年,却没有写隐公即位,那是因为鲁隐公只是摄政。”

“鲁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去世后,续娶了姬妾声子,生了隐公。”

“除了隐公,惠公还有一个儿子,是桓公,为宋武公的女儿仲子所生。”

“仲子生下来手掌上就有三个字——‘鲁夫人’。所以鲁国人认为,她才是鲁国的正室夫人。”

“仲子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逝世了,因此隐公虽长,却自居摄政,奉戴桓公为鲁君。”

“这就是《春秋》书元年而不书隐公即位的原因。”

学子们恍然大悟,《春秋》开篇三个字,却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

“王周正月,什么意思呢?是说隐公摄政的时候,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

“就会有人问了,难道除了周王朝的历法,还有别的历法吗?”

“答案是当然有,除了周历,当时还有夏历和商历。三者历法的主要区别,是岁首的月建,即每年的开端不同。”

“夏历建寅孟春之月,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商历建丑季冬之月,以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仲冬之月,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

“所谓建,就是通过观测来确定。至于如何建,这是另一套学问。”

“如今大宋司天监,正在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和历史中的记录来考证大事件,确定编年。对三代历法的解读与掌握,是研究者必须的基础。”

“不过这个学问我们今天不讨论,否则就没法下课了。”

学子们都露出微笑。

苏油接着往下讲:“这四个字,也表明了夫子的立场,就是奉周王朝,为自己史纲之正朔。”

“《论语》,是儒学入门之书,大家想必已经精熟。”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又有: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从这些描述里边,都能够看到夫子对礼仪的尊崇,和他治学,治史时的选择。”

“故而我们读书,不能僵化于一经一语,须得通读诸经,方能明白‘微言大义’所在。”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传曰: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传》解释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

“由于邾仪父没有周朝正式册封,所以这里就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义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微言大义

“隐公代行国政,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这一年夏季四月,鲁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

“《春秋》之所以没有记载这件事情,是因为费伯不是奉隐公命令的缘故。”

“夫子是鲁国人,又是史家,他能不知道鲁国发生的大事吗?当然不是。可为何要故意删削呢?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了。”

“还有,邾国为何会被隐公如此看重呢?我们读书要读尽,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

“原来,颛帝玄孙陆终,第五子晏,赐姓曹,在周武王时,其后裔挟,为附庸,居于邾。”

“陆终娶的是鬼方女,生了六子,繁衍出许多姓氏,每一个姓氏都是一个国家。”

“陆终的第五子晏,即曹姓的始祖,正是邾国的先祖。”

“这些是有实物相证的,山东邹县,邾国故地,才出土了青铜器,上有铭文——‘陆终之孙邾公乇钟’。这是朝廷考三代文明,今年的大成就之一。”

“邾这个字,显然是‘朱’加‘邑’而成为地名的,《说文解字》说:朱,赤心木。其实‘朱’的甲骨文就是作‘树的主干状’,因此史学界以前认为,邾这个字,就是以当时山东邹县盛产的一种‘红心木’而得名。”

“红心木是泛称,它并不是红色的,正确说应该是朱褐色,像紫檀木、花梨木都比较接近这个颜色,至今都是名贵木材。”

“但是因为去年这个青铜器发现,史学界又有了新的观点,因为青铜器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