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并不太流行,因为容易变质容易坏,而且沉淀太多,品相太差。
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蜀中现在光澄清剂都有好些种,除了水玻璃和盐酸硫酸搞出来的孔状硅胶粒,还有鞣酸。
蜀中低度的清酒其实也是这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尽管畅饮,这其实就是用蕃人的葡萄酒,经过过滤等工艺之后得到的。今日就是试试,如果觉得不错,那就由李公和高使相呈进好了。”
李舜举就叹气:“可又生受明润了……”
苏油说道:“边吃边聊吧。”
席间话题也很多,美食自然是让大家赞不绝口,军政方面也同样不少。
李舜举一直以文臣自居,尝了一碗汽锅鸡汤,才对苏油说道:“既然明润坚持住在这里,我觉得也挺好的,那就不劝了。不过李济跟我说了几次,学宫建成之后,明润还没有去过,河西士子都盼着明润去开讲呢。”
苏油笑道:“我也不是不去,而是在等一件宝贝,有了那样宝贝,我才能够给兴州学宫送上一件大礼。”
“哦?”李舜举不禁好奇:“却是什么东西?”
苏油得意极了:“成都学宫蜀刻十三经!”
李舜举有些惊讶:“一千多块碑,就算复刻,你从蜀中运过来?”
苏油举着筷子:“先吃饭,吃完给李公看个戏法。”
吃过饭,大家来到操场,操场上已经用松木条钉出了很多矩形的木框。
沈括命人从库房里抬出一些大木箱子,打开来,里边是一些黄色的板材。
但是非常神奇的是,这些板材都是软的,上边布满了凸起的字迹。
李舜举大惊:“这……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应该见识过地丁胶吧,河西第一季地丁胶草收成下来之后,我便送了一部分到蜀中。”
“蜀中学宫在青羊观的帮助下,将十三经全部翻成了胶模。”
说话间,沈括已经指挥工人将胶模型放到了木框底部,然后开始用水泥浆浇灌。
同时拿木槌在边框敲击,让气泡溢出。
浇到一半,又在灰浆上铺上铁网加固,之后再次将木框浇满。
这个法子非常迅速,不多时,操场上已经摆上了几百个灌注了水泥的木框。
李舜举袖子都在颤抖:“这个……明润,我大宋各州各路……”
水泥在大宋的运用已经非常的普遍了,如今除了后世的贵州地区,现在的黔州,矩州,乌蒙一带还没有外,其它地方,都已经在使用了。
有了方便携带,不易碎裂,重量能够接受的地丁胶经碑软模,十三经完全可以在天下三百军州都树立起来。
尤其是偏远如南海四郡,澹耳,甚至新宋洲,对于汉字传播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大宋是文官政体,苏油也披着文官的外衣,地丁胶他都没有首先用在工业上,先用来讨好读书人。
但是蜀国公出手,绝对是惊动天下的大手笔。
苏油笑道:“蜀中正在翻刻,大宋如今三十一路,我准备奏报陛下,每路一套胶模。”
“至于翻多少套碑,那就看各路转运司和地方州府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了。”
李舜举对苏油长揖一礼:“明润此功,计在千秋,当得老朽一拜。我必奏请陛下,将十三经碑树立的多少,纳入官员考绩。”
苏油连忙扶起:“李公过誉了,考计倒是不必。大宋有些路经济还困难,或者没有水泥,倒也不用求全责备。”
“不过既然是士林盛事,大可以由士绅捐资兴举,地方上准备好之后,奏报到转运司申请派遣工作队下去干活就是。”
“这种事情不用太操心,花费不多还有好名声,愿意做的人还是很多的,实在力有不及的地方,最后还可以求恳太后,由慈善基金拨款嘛。”
“对对对……”李舜举笑道:“到底还是明润考虑得周全,那明日我就召集学生,我们在学宫树立碑拓?”
苏油说道:“没有那么快,水泥干结要等四十八小时,之后还要修补,再用纯水泥的细浆刷浆,字迹还要用绿漆填充……要弄,我们就给它弄好看嘛。”
这个苏油有心得,自己还是扶贫干部的时候,乡政府门口就有个水泥坡,熊孩子们将那里当做滑梯,最后滑得那坡油光铮亮都反光了,漂亮得很。
有时候自己嫌走路麻烦,都顺便滑了两次,印象非常深刻。
“七日之后吧,七日之后,给学宫立十三经,顺便给二十六州送来的学子们开讲。”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课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第一堂课
兴州孔庙,乃是野利仁荣首建,不过规模较小,至于对面的学宫,则是干脆没有。
兴州一把火烧了一半,赵顼同意拆除西夏的“违章建筑”,作为各地学宫的材料,那李舜举就不用客气。
因为兴州是西夏皇宫所在,因此资源最好,学宫和文庙被李舜举修得美轮美奂,规模宏大,与眉山都又得一拼。
如棂星门、戟门、魁星阁、尊经阁、明伦堂、燕居亭、泮池、大成殿,愣是一个不少。
除此之外,李舜举还修建了一处其它地方文庙没有的设施——远声祠。
祠中奉立河西儒学的列位先贤,以纪念他们在远离中原的地区,传播华夏文明的功绩。
张轨、郭荷、郭瑀、宋纤、祁嘉、马岌、段承根、阴仲达、宗钦、赵柔、刘昞……
“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这些人,很多到现在都是世家,“以儒学显”、“以儒学致位”、“以儒学见称”,被称为“西州右姓”。
如安定张氏、陇西李氏、略阳郭氏、西平田氏、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阴、索、汜、祈等,很多即便是在夏国行夏制的时期,都难以打压,是地方上有力的豪强和政治力量。
之前宋夏隔绝,苏油在西夏学问名声不显,大家知道他的,就是智计高绝,善于打仗,深得横山河湟蕃人之心,在那边叫“益西威舍”,在夏人蕃部叫“大威德明王”。
半年过后,这些家族才知道宁夏三路的实际最高官员,原来竟然是儒门大宗师。
等到大宋皇帝陛下削平夏室宫殿,用于建造学校,苏油清平理政,轻徭薄赋一年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家门,奔走于途,开始积极参与到三路政治生活中来。
苏油之前就主持过一次考试,从中选拔出来五十人,作为各地的州县官员、学官、僚佐。
同时命各地推荐品学兼优的学子,无分汉蕃,来兴州学宫培养。
兴州学宫还有一个特点,这是跟蜀中眉山学的——楹联。
很多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录的句子,比如什么“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又比如“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又比如“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