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4 章(1 / 1)

苏厨 二子从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后,跟在屁股后边捡现成。

然后涪国公说大宋要宣扬仁政,给他传了六字真言,说只要照此办理,你王姥姥以后就是曲野河南的万家生佛,死了都要变城隍爷爷那种。

果然,六字真言一出,苦哈哈们立刻就打起了翻天印,让自己捡了第二次现成。

结果地不够分了,自己贪污的大坑也还没能填上,王姥姥便打起了和苦哈哈们合作的主意。

结果苦哈哈们的踊跃程度远超他的想象,加上种五那黑心冒烟的毒计,葭芦川边一把大火,烧出了五十万蕃人的朗朗青天!

这词儿可不是王姥姥给自己脸上贴金,这是朝廷派遣石得一下来调查王中正杀良冒功一案,之后对朝廷奏报中的原话!

当然,石得一也不是白干,回京的时候,拉了五辆厢车。

传闻是石得一也信佛,车里是他在石州购置的佛像。

什么材质不清楚,反正看那车辙印子,真特娘的沉!

王中正对苏油提前给他通气还是非常感谢的,特意写了一封信问敬爱的涪国公,为什么这次征讨如此顺利?难道我就是传说中的福将?

苏油收到信也有些无语,回信说也许……或者……因为……你特么信佛?

十月庚辰,诏书抵达,从苏油所请,分新得地为三路。

以兰州为治所的河西路,以韦州为治所的灵武路,还有以银城为治所的三川,九原路。

三路转运使,都是名臣。

河西路为苏油的四川老乡,征交趾的时候打过交道的龙图阁直学士,原知庆州赵禼。

九原路为原知秦州、端明殿学士曾孝宽。

苏油所在灵武路,则是原知河中府,天章阁待制范纯仁。

三个人的履历都不简单。

其中赵禼和范纯仁都知过庆州,按照宋代不成文的规矩,知过成都懂经济,后续进步入三司;知过庆州懂军事,后续进步入枢密。

曾孝宽倒是没有知过庆州,但是他当过枢密都承旨,佥书枢密院事。是大宋以文官担任枢密都承旨一职的第一人。

可以说三人都是上马可管军,下马可安民的干臣。

范纯仁是范仲淹之后,曾孝宽是曾公亮之后。

范纯仁和赵禼还有在陕西任职的经历,赵禼还曾经管理过郭逵的幕府,当时整个陕西的大局都是他在谋划,对横山青唐一带边情非常熟悉。

王中正现在就在秃尾河边上新修的码头等人。

一辆轻便四轮马车从南边行来,车前车后打着七十人的仪仗,车到了渡口停下,从上面下来了一个身穿红色官袍的胖胖老者。

王中正赶紧上前拜见:“中正见过曾公。”

曾孝宽一点好脸色没给王中正:“大家呼官职吧,太尉这一把火,可是把动静闹大了。石得一的调查报告,呵呵呵,花了不少银子吧?”

王中正本来有心辩解两句,然而曾孝宽并不给他机会,看着对岸:“河岸是黑的,怎么连路也是黑的?”

王中正蹲下身子,从地里抠出一块黑色的物体:“运帅你看,这些都是煤。”

曾孝宽“哦”了一声:“煤矿在哪里?”

王中正笑道:“就在银城,那里还产赤铁。运帅,原来唐代古麟州附近,有大矿,谅祚将这块地送给官家,这生意可亏大了。”

曾孝宽冷哼一声:“三川之地,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不是他送与不送,而是我迟早要取。”

“对!”王中正笑道:“还要改发易服,兴行汉制!”

曾孝宽脸色好看了一些:“走,去看看码头。”

码头边上是石头围起来的矮墙,约莫一人来高,这样的矮墙沿着河边的坡地向上垒砌,就跟梯田有些类似。

不过梯田里边不是水土稻谷,全是从银城拉到这里的煤。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温泉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泡温泉

西夏的冬天里,柴火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燃料急需,苏油直接在兰州、宥州、银城、韦州开采煤铁,搞起了煤铁工业。

夏人没法利用这些资源,并不意味着宋人如今做不到。

兰州的银、铂、铅、锌、煤,储量丰富,石勇在兰州的夏人仓库中,发现了不少被夏人当做银锭的铂锭。

而且还盛产硅铁,硅铁是提高钢材品质的重要矿藏,威名遐迩的青锋钢,便是来自品质优良的煤和它的加成。

宥州盛产煤、盐、还有皮革加工制造业里边至关重要的芒硝。

银城就更加夸张了,那里就是后世中国煤炭第一大县神木。矿藏除了煤,还有铁矿,含铁量最高可达百分之六十!

此外还有品位很高的石英砂,可以制作耐火砖,瓷器与玻璃。

韦州同样如此,除了煤,还有一处让苏油倍感舒适的地方暖骨泉。

曾孝宽看着这些巨大的储煤坑,不由得感慨不已:“这得是多少煤啊那边那个是什么?”

王中正说道:“那是蒸汽锅炉,可以以煤和水为原料,产生什么动力,将煤碎成粉,然后与黏土、秸秆等配料搅拌,做成”

曾孝宽已经明白了:“蜂窝煤球,汴京城里用过的。”

“呃差不多,不过没那么复杂,更像是京中小孩儿们吃的那种泡筒。”

“看看去。”

其实这个地方只是煤炭最粗加工的地方,但是已经让曾孝宽叹为观止。

蒸汽动力的粉碎机、搅拌机、以极快的速度生产出大量的配方煤粉,工人们给煤粉洒水,然后送入煤棒机的料斗,从另一端出来的,就是已经加工成型的空心煤棒。

工头那那身蓝布工装一看就是四通背景,过来迎接两位官人,本来还想施礼,结果两手一亮,全是黑油,只好讪讪地敷衍了一下。

曾孝宽倒是不以为意,只看着煤棒机往外呼呼往外吐的煤筒:“一日能产多少这个?”

工头回到:“一日能产一万七千斤煤筒。将煤加工成煤筒之后,炉中过气性能更加良好,省煤不说,热值还更高。”

曾孝宽不由得感慨:“理工之能,一竟于斯啊”

工头说道:“国公爷说要让军士们能吃上炒菜,要缩短做饭的时间,需要具备大火力,还方便使用的燃料”

曾孝宽眉头顿时一皱:“又是为了口吃的?”

这工头算是机灵,一听口风不对,赶紧说道:“不过后来我们发现,这东西用于炼焦,一样更加节省,而且焦煤筒用于铁冶,效能比直接用焦煤块厉害很多”

这种搪塞瞒不过曾孝宽那样的能臣:“那你这个厂子就该建在铁冶边上。”

“这个”工头脸一红,灵机一动说道:“呃其实建在这里更好,我大宋如今的铁冶,用水量极大。秃尾河可以行船,将铁矿拉到这里来生产,选矿、洗矿都更加便利,产品更是可以直接顺流发到风陵渡。”

曾孝宽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