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2 章(1 / 1)

抗战之捍卫者 歪打不留一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这样一来,咱们就只能走有桥的地方了!或者可以找一个河床高断流早的地方过河!” “但无论怎么办,大晚上的过河肯定是不行的!只能白天过河!并且到了这里,咱们已经没有熟悉地形的弟兄了,只能按照地图上的道路来走!” “徐师傅倒是当地人,年轻的时候也是跟着打铁师傅走乡下的,可是这些年过去了,徐师傅也记不住道路了!” “而这一路上,光是河流就有好几条!过河就是个麻烦事!” “所以,今天咱们下午两点就出发,争取在傍晚时分从齐河和禹城之间穿过去。

这一路上有几个鬼子的哨卡和据点,咱们能绕就绕过去,不能绕就打过去!” “所以,咱们接下来的行军速度会变慢一些!您老有没有什么高见?”胡一舟问道。

“高见倒是没多少,不过咱们的向导倒是好找!外面的桥上过往的商人当中,若是有跑远道的,或者是章丘那边过来的,直接让他们带路就行了!你不是常说么,花钱能办到的事情就不不是事情!”陈北玄说道。

“高!您老这办法高!不过,咱们还是得小心点,找人带路可以,多招几拨人分开问道!另外,鬼子的地图上道路很详细,咱们也自己制定条穿插路线出来!”胡一舟说道。

“行!您是团长您说了算!我现在出去吩咐下!”陈北玄走了。

“报告!”通讯兵喊道。

“说!” “报告团长,跟八路军联系上了!他们在泰山专区负责的长官已经派人去通知三山峪的游击队,有他们负责跟我们接触!”通讯兵报告到。

“好了,知道了!”胡一舟挥了挥手。

章丘这个地方吧……历史上总是被划过来火划过去的,有时候属于泰山专区,有时候划归于济南,有时候又划归于淄博那边,总是没个定数。

现在么,章丘是归泰山专区在管着的…… 不过从口音上来划分的话,章丘话属于西齐地区,更接近淄博那边…… 胡一舟放下这一段,不再去理会行政归属问题,而是在地图上小心的寻找着合适的路径。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向导,那么就这么一路穿插过去就行了! 在外面过路的商贾们终于遭到了“伪军老总”们的盘查! 只是这些伪军们不抢钱不抢东西,只问有没有熟悉去章丘那边的路途的人!即便是没有,去到济南、商河也行! 还别说,真给找到了一伙人。

然后,在众多商贾们畏惧的眼神中,这伙人被伪军们给关进了据点……

434章,招铁匠

胡一舟很后悔,后悔没有从八路军那里找几个熟悉地形的同志带过来,以至于现在只能靠着一些凑伙跑单帮的人带路。

但不管如何,借助着地图和向导,又在沿途拔掉了几个碍事的据点之后,胡一舟一行终于在两天之后到达了章丘。

到了这里,徐师傅就熟悉了,所以他成了带路的! 这时候的章丘县县府可不在明水,而是在长白山西边的老章丘城,也就是绣惠镇这里。

现在,章丘这地方已经处于鬼子的占领区腹地了,也没多少抗日武装在这里活动,反而没有多少鬼子在这里驻扎。

实际上,在抗战时期,章丘这里也没多少像样的抗日队伍。

倒是铁匠们在我兔的组织下偷偷的搞起了地下兵工厂,给八路军造了不少的武器! 胡一舟的“老家”也在章丘啊,可惜那是八十年代了,连章丘的行政划分都换了好几回了,你别说大路小路的路径了。

更何况,这里可不是原来的世界,一些东西都不一样了!他此来也就是要证明一下子的…… 九顶连花山,很威风的一个名字!实际上,这就是长白山下的一个小山头而已,山上都没有很好的岩石的那种。

这个山高不过五十来米,方圆也就几百米,最长的地方也就七百来米。

保安团一行人从北边济阳那边过了黄河,就一路斜插到了这里。

“还真有九个大冢子!道爷,您看这里的风水如何?”胡一舟指着下面大魏李村的九个大坟冢问道爷。

“这个……不可说不可说!但我只会能说,这个村子的风水不错!但也就是不错而已!”道爷捋着胡子说道。

“好吧!咱们走吧,我带着狙击手排行动,你们各自分散到各村去招募铁匠,两天后咱们就在下面的村子集合!”胡一舟对着众人说道。

“明白!” “咱们也走吧!咱们去下面几个村子看看!”胡一舟带着狙击手排下了山。

沿着一条狭窄的小山路,一行人下了山又下了河,最后进入了大魏李村。

胡一舟没有在这里停留,这是他原时空外婆家的村子。

虽然他从小就听外婆说过这个村有九个大冢子,后来扒开之后里面全是蛇,他也没兴趣在这里停留。

半个小时后,一行人出现在了河庄村。

还记得在宝山城白刃战中那个伤了脑袋的最后牺牲的士兵么?就是这个村的! “大爷,您好,这个村有个叫商高得仁,小名叫二憨子!后来当兵去了,家里有个老婆跟孩子!” 村口,胡一舟看到一个乘凉的老头,赶紧上去用章丘土话问道。

狙击手排的战士们就站在胡一舟的身边,听着胡一舟地道的土话,不仅为自家团长的语言能力折服。

“这位……长官!村里有这么个人!去年传来消息说殉国了,他孩子大伯就占了他家的房子,逼迫的他媳妇带着孩子回了娘家!长官您是?” 老大爷看着一圈的战士,吓得腿都软了,胡一舟问啥他就说啥。

“那……她娘家在哪个村子?他媳妇叫啥?要不这样,大爷您先领我去他爹娘家里看看?” “行!他家在村东头!咱这就走!” 跟着老大爷,胡一舟他们慢悠悠的在村子走过!看着记忆中或熟悉或陌生的场景,胡一舟心绪起伏。

“这就是那棵传说中的大杨树吧?还真是高大!后来砍了盖学校了!” “这是……小庙?应该是这里,后来没了,这还真小!” “这里是……大庙?听说没里面有三千多个泥塑佛像,岱庙重修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取得的图形样本!后来拆了当作小学校了……” 胡一舟跟着走,遇到差不多的地方就停下来看看,寻找着儿时的记忆。

可惜……能找到的太少了!毕竟之间相差着几十年的时间…… “大爷,您村子里有没有姓胡的?”胡一舟有意无意的问道。

“姓胡的……还真没有!我们村二十多个姓氏,就是没有姓胡的!东边村子倒是有几家!” “哦……”胡一舟应了一声就不再说话了。

剩下的时间里,胡一舟就没再做别的事情。

看望了烈士的父母,给二老留下几块钱之后,就去了村南头的地主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