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2 章(1 / 1)

从猫鼠游戏开始 夜天下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响力虽然非常大,甚至能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总桶选举。

但这个行业的纯盈利,其实并不高,扣除所有人工、运营成本后,每年能有一亿美金的纯利润,就已经算是独一份了。

而联美一部电影就能赚到7、8千万,甚至靠着后续的周边,盈利一两亿美金,如何不让各家传媒集团羡慕和垂涎的要死?

加上仅仅只掌握联美20%股份的传媒集团,在股市里连续2天分别涨了4%和6%,瞬间让集团60亿的市值,暴涨到66亿。

顿时这让伦道尔-赫斯特和其他股东们坐不住了。

这要是《罗马假日》的盈利全归传媒集团所有,并且控股联美的话,公司市值再涨一波,票面赚十几、二十亿绝对不难。

要是再能把李长亨这个灵魂人物,完全限制在联美和传媒集团内部,继续拍出一两部票房过2、3亿,甚至仅仅只是年年都有一部票房过亿,盈利几千万的话。

电影周边要是如《罗马既然》一样,传媒集团的市值过百亿,都不是没可能。

所以伦道尔和股东们,这才急不可耐的想和李长亨换取更多联美的股份。

而且,无论是华尔街还是传媒集团,其实都希望获得一家影视制作公司这种下游渠道。

但很明显的,没人想要一家盈利情况不好的公司。

华尔街为的是炒作,吸引更多股民参与,然后割韭菜,所以华尔街入侵好莱坞的难度最大。

而传媒集团则是为了更多的内容。

自家的电影票房越好,对明星、导演等等从业者的吸引力越强。

对报纸、杂志的销量也越好,间接拉动了传媒集团的股价。

但问题是,一家好莱坞巨头的盈利越好,有钱了之后,就越不希望被人控股。

反而会促使这家电影公司,横向发展去抢传媒集团的资源,甚至自己发展成新的传媒巨头。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迪仕尼。

所以,伦道尔赫斯特等股东们,几年前才会那么轻易和李长亨换股。

而换股的好处除了不需要使用现金外,还能利用传媒集团66亿美金的市值,碾压式的只用六分之一,甚至8分之一的股份,就有可能拿到联美31%的股份,实现对这家公司的完全控股。

而留给李长亨49%,加上签合约时,必然会对他有一定的限制,从而把李长亨这个灵魂人物捆绑在传媒集团和联美影业上。

可惜李长亨哪里看不出伦道尔-赫斯特等人的算计。

换股可以,但要不全换,要不自己就引入其他传媒公司。

联美按照10亿美金来算,李长亨手里80%的股份,大概能换到传媒集团11到13%左右的股份。

加上之前就拿到的7.5%,瞬间就让李长亨股份达到20%以上。

努力一下,说不定就能掌握着董事会4个具有表决权的董事会席位。

可要是仅仅只换31%,获得4%到5%左右的新股,那么持股11%、12%左右,和持股7.5%对他来说区别并不大。

还不如全面开花,获得其他传媒集团的股份。

到时候李长亨每家都持股5%以上,每家都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至少全米国的媒体,基本上都不可能报道任何和他有关的负面新闻。

甚至仅仅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李长亨觉得后一个选择,对自己其实更有利。

唯一的问题是,纸媒方面赫斯特已经是这年代最大的公司了,而且其他纸媒未来要不被合并,要不破产。

从投资上来看,用联美和其他传媒集团换股,可不是什么好生意。

但这不妨碍李长亨用这种手段,当成和赫斯特谈判的筹码。

在得知李长亨的想法后,伦道尔-赫斯特和传媒集团的股东们,果然和李长亨预料的一样方寸大乱起来。

1112 有人主动送上门

本以为拿住了李长亨,却没想到还没开始谈判,对方就已经跳出小圈子,想着进入米国整个传媒圈这个鲨鱼群里,当一个人人都不愿得罪的另类巨头。

一时间都还没正式开始谈,谈判就陷入僵局中。

李长亨对此一点都不急,甚至他还在华尔街散步或真或假的消息,勾的众多一直想入侵好莱坞的资本们跃跃欲试起来。

而且等《罗马假日》第二个星期的票房出来,只要票房不拉垮,主动权会再次掌握在他手里。

一个星期很快过去,时间来到第二周的星期五。

《罗马假日》之前一个星期里,米国的票房正式突破4千万美金,达到4600万美金。

海外票房也差点破一亿,达到9680万美金时。

联美也被华尔街正式评级为‘强烈建议持有’,并且极力吹捧和建议联美上市。

花旗、大摩、高胜等和李长亨有关系、有交情,或者想吃肉的公司,这几天一直在联系他。

在得不到李长亨的回应后,花旗和大摩倒是没急于表现自己。

但高胜等和李长亨没什么关系的金融机构,则开始自发的在媒体上鼓噪和吹捧他和联美。

甚至公开表示只要联美上市,市值破10亿,15亿,仅仅只是再拍出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而已。

这话对正常投资者来说,基本上不会全信。

但只要《罗马假日》第二个周末三天的票房,延续第一个周末三天的火爆局面。

市值破10亿绝对没任何问题。

毕竟第一周的全球票房就达到1.428亿,等于联美差不多已经收回了5千万美金的成本。

之后的票房无论多少,三分之一都是联美的纯盈利。

三天时间一转而过,2800万美金的米国票房,倒是让不少人失望起来。

但海外5300万美金的票房,比起第一个周末三天还高400万,又让整个好莱坞和华尔街轰动起来。

也就是说第二个完整周的海外票房,必然过1亿。

很多评估机构立马把海外3亿票房,提高到4亿。

加上米国这边肯定能过2亿的预估,全球票房过6亿,在这年代绝对是超级炸弹。

而且随着电影里出现的公路自行车,还有那辆踏板摩托卖的脱硝,华尔街和外界一边嘲讽传媒集团没眼光,被李长亨拿走最大利益的同时。

又一边再次拉高联美,甚至整个好莱坞电影巨头们的估值。

电影周边的销售,虽然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李长亨这次在电影里植入摩托、自行车、家电产品和服装珠宝的操作。

算是第一次有人有意识的在电影开拍之前,就和厂家签订正规合同,让外界真正意识到,票房仅仅只是一部电影收入来源的第一步。

大制作、观影人数巨大的电影,同样第一次让资本和电影行业认识到,周边带来的收入会远超票房带来的盈利。

而且电影在全世界大卖,让米国政客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