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章(1 / 1)

贝,并且对所有来自己家的人展示这件宝贝。】

吞噬

【久而久之,所有人都以为这件宝贝,就是小偷家里面的了。】

【就连小偷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这件宝贝的缔造者,于是便拿着它招摇过市,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

【最过分的是,这个小偷还要把这件宝贝申遗,而大户人家里面却只有少部分清楚的知道这件宝贝原来是自己家的。】

【所以他们打算把真相说出来。】

【这件宝贝叫泡菜。】

《江浙新闻》这一篇新闻稿,不算很有水平。

但是却很直白!

直白到说泡菜国就是那个小偷了。

对于《江浙新闻》的发声,参与骂战的网友们群情激愤!

官媒都发声了啊!!

这是官方buff啊!赶紧冲一波!

所以华国这边有关喷泡菜国那边的帖子一下增加了好几倍。

之前的《舌尖》算是节目媒体,写了不好的文案你可以说是手滑,也可以说是失误。

但是《江浙新闻》是省级新闻媒体,他发出来的新闻可不存在手滑或者是失误什么的。

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才会发声。

在激愤之余也有一些吃瓜群众和专门人士却显得很疑惑。

原本以为是个瓜,但是好像这个瓜里面不一般啊!

基本上只要打开朋友圈就能够看到这样的评论。

“有没有人能够科普一下到底发生事情了?”

“感觉是有大事发生了啊!”

“泡菜国申遗,为什么《舌尖》和《江浙新闻》反应这么大?”

“不懂,有人解释一下吗?”

.......

芒果台

陈显荣大大的脸盘子上露出更大的疑惑。

“总监,《舌尖》第二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只要《舌尖》继续保持下去,冲入年度收视前5是肯定没问题的。”

“但是它为什么要一而再的去主动宣战呢?这一次还拉上了《江浙新闻》?”

“他们是不是想要炒作啊?”

一旁的胡谷脸上露出深深的疑虑,纵使是他也有点看不懂江浙卫视这一次的操作。

“炒作?《舌尖》的热度应该不需要了,或者说《舌尖》掌握了什么泡菜国的把柄?”

看着胡谷疑惑不解的表情,陈显荣知道他也是搞不清白。

不止他们搞不清白,很多人都搞不清白。

江浙卫视这一波操作实在是太让人迷惑了。

更加让人迷惑的是他们询问江浙卫视的人的时候。

发现他们自己也是糊里糊涂。

吃瓜的兴奋比他们还要足。

感情不是他们自己单位发生的事情一样。

紧接着事情的发展更加的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当天晚上,b里b里视频网站通过围脖和自家app宣布。

《舌尖》第三集免费!

这条围脖直接登上了热搜。

所有人都知道b里b里是靠着观众充值会员收看节目赚钱的。

但是这一次b里b里居然毫无预兆的宣布第三集免费。

放弃赚钱?

是什么能够让一个商业公司放弃赚钱?

先是《舌尖》官方围脖一首《相鼠》怼朴金苟。

再是《江浙新闻》这样的省级媒体发新闻稿。

最后b里b里直接宣布第三集免费!

这更加给人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到现在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舌尖》第三集里面肯定有什么内容。

让这些提前看过的人对于泡菜国的事情感到气愤。

于是一时间铺天盖地的人,在网上求《舌尖》第三集的资源。

甚至于还有人开出了好几千的金额。

但是《舌尖》的资源并不是次次都会泄露的。

于是吃瓜群众们只能一边忍受着抓耳挠腮的好奇心作祟,一边又有一种街坊邻居们看热闹希望打起来的期待感。

可是所有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殊不知都被徐文下了套。

很快,在万众期待之中。

时间到了周六!

赵秋是一名在泡菜国留学的留学僧。

对于留学僧来说,异国他乡的新奇感,往往在头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消失了。

烤肉好吃吗?好吃,但是你一年到头吃多了,就会觉得腻。

参鸡汤好喝吗?好吃,前提是不能连续喝第五次。

泡菜国的美食实在是太单薄了。

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样东西,远不如华国的种类丰富。

一年到头都吃不腻。

所以留学僧留学到最后往往都会变成华国美食的坚定拥护者。

饭菜还是家里的香!

第一百一十七章:转化的灵感!

但是留学僧也有留学僧的苦恼。

就是每当立场冲突的时候,他们这些在别国留学的留学僧总是会被指指点点。

尤其是最近的泡菜国申遗事件。

一开始的小冲突他都没怎么在意,但是随着冲突愈演愈烈,他的立场就很尴尬了。

所以今天他早早的守候在b里b里面前,就是想要知道到底为什么《舌尖》要这么刚。

不惜撕破脸皮也要阻拦泡菜国申遗。

随着时间临近,赵秋打开了b里b里。

因为b里b里开放了第三集免费,他甚至都不用充会员。

这更加让他觉得事情估计不小。

伴随着主题曲播放完毕。

《舌尖》第三集正式开始!

悠扬的曲调给画面带来风趣的味道。

特写的豆腐,泛红的辣椒,翠绿的韭菜,人流不断穿梭的菜市场。

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小孩吃糖葫芦时留下的芝麻粒。

这样的画面给赵秋十分熟悉又怀念的感觉。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华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家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转化的灵感.....”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转化的灵感】

“天一放晴,姚贵文就把竹扁搬到了天台上,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几天的劳动成果,它还要晾晒几天......”

“干瘪坚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豆腐成熟的标志,这种变化来自于自然的发酵.....”

镜头下一位老农拿着一盆被竹扁铺满的豆腐放到了天台上。

彼时的天台山以及布满了很多这样的黄色竹扁。

奇怪的是虽然叫做豆腐,但是大部分豆腐不过麻将块大小,而且通体是黑褐色。

跟赵秋传统记忆中洁白如雪,碰一下能弹三下的豆腐完全不同。

这让赵秋涌起了好奇心。

但是紧接着他就看到了这种奇特豆腐的制作过程。

一位妇女正坐在低矮的板凳前。

在她面前放着一个纱布打底的塑料盆,塑料盆上面放着一块长方形的板子。

最吸引人的是在长方形的木板上面放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小方块。

仔细一看才发现小方块是彩色的纱布。

“王翠花用纱布把不成形的嫩豆腐紧紧包括起来,挤压出水分后,豆腐才会成型,如果不抓紧时间,新鲜的豆腐很快就会变馊,这意味着她必须抓紧时间.....”

赵秋恍然大悟。

噢!原来在包豆腐啊!

画面一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