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9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妥,非他不可!”

  因为之前王琼就在延绥负责粮草和战马的筹备,是在朱祐樘决心对鞑靼一战之后,才调兵部尚书刘大夏和保国公朱晖前往,接管三边防务。

  十天前朱晖的下落已经找到。

  当日刘大夏率兵出击草原,朱晖负责镇守榆林卫城,同时负责刘大夏部的粮草供给。结果刘大夏出征草原七天后,朱晖接到急报,称刘大夏在黄河南岸的大树湾地区全歼三千余鞑子,缴获无数,但需要榆林这边派出兵马去押解俘虏和战利品回来。朱晖闻听后心痒难耐,不顾属下反对,一心带兵马前去接应,以便从刘大夏手里分得功劳。

  为了安全考虑,朱晖带走榆林卫大半人马,结果在过榆溪河时遭到鞑靼兵马突袭。朱晖惊慌失措,置手下大军于不顾,只带着几十个亲卫逃跑,结果逃回榆林卫城时,发现鞑靼兵马正在攻城。

  朱晖这才知道中了鞑靼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只得继续南逃,一路上几次遭遇鞑靼游骑,几十个亲卫到最后只剩下三人,狼狈逃入绥德州,躲进淮宁河源头的一个村落,由于周边群山阻隔,通讯困难,即便后来刘大夏光复榆林卫和宁夏卫,朱晖也不知情。进入冬月后村子里粮草吃紧,朱晖手下跟随村民到绥德州购买粮食,才知道明军动向,于是主动亮明身份,如今朱晖正在赶来京城的路上。

  由于朱晖逃亡,这段时间三边粮草基本都是由转任宁夏巡抚的王琼在具体负责,这位历史上的名臣,能力卓著,调度得法,为刘大夏反扑鞑靼人并接连获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沈溪接替朱晖担任延绥巡抚,本来应该做的便是王琼现在正在履行的差事,沈溪回到京城,西北之地的粮草总需要调集,刘健举荐王琼,其实在朱佑樘看来再合适不过。

  朱祐樘点头道:“王卿家在三边,兢兢业业,朕决定将他官升一级,以右都御史代行三边巡抚事,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朱祐樘重用王琼,其实是要平衡一下刘健等文官集团的势力,现在朱祐樘想把边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而王琼一直在地方任职,并未与刘健和李东阳有过多交往,所以想将此人调为己用。

  连刘健和皇帝都看好的事情,在场自然没有大臣反对,都表示赞同皇帝的决定。

  只有谢迁暗自嘀咕:“沈溪小儿刚在献俘典礼上风光一把,现在尚未确定他的去处,就这么简单革了差事,陛下行事实在让人不可理喻!”

  无论如何,谢迁都站在沈溪的立场考虑事情,只是他遵循儒家中庸之道,不想让沈溪锋芒毕露。

  谢迁考虑的问题,皇帝其实想到了,现在卸了沈溪的职,必须要找个合适的职位给沈溪补上,这也算是对功臣的交待。

  朱祐樘问道:“刘少傅,马尚书,现如今沈卿家回到京中,暂且不再负责西北、东南之事,你们看,给他派遣何等差事为宜啊?”

  这问题,直接把刘健和马文升这两名顶级文臣给难住了。

  皇帝给了前提条件,沈溪现在不再负责西北和东南的事情,意思就是不能再把沈溪发配到东南去当什么三省督抚,也不能让沈溪再去西北任职,就算让他去当三边总督也不行,皇帝就差说,朕要留沈溪在朝中,最好是在六部中任差,随时能帮朕解决难题。

  马文升作为吏部尚书,对于朝中职位空缺,最清楚不过,当下出列禀奏:“陛下,沈中丞乃是以右都御史出巡延绥之地,得胜归来,即便不升,也不宜降职,如今六部九卿中,官缺寥寥无几,所剩者,不过户部右侍郎而已!”

  户部缺了个右侍郎,这件事在朝中已不是秘密,因为入秋边关就在打仗,京城随即戒严,虽然户部省了秋粮入库的麻烦,但却在粮草调配上顾此失彼,之后京师被困,户部很多事情都开展不下去,加上皇帝病重,户部右侍郎的职务便一直虚悬。

  马文升的意思,是让沈溪担当户部右侍郎。

  在大明,地方官员以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身份内调,可进侍郎,以督抚内调,基本就是担当尚书之位。

  把沈溪从延绥巡抚这个职务上内调,当个户部侍郎,对沈溪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亏待,但以沈溪的年岁,十七岁就有机会晋升为大明六部核心的户部堂官,在整个大明历史上都不曾出现过。

  朱祐樘稍微琢磨了一下,要同时满足把沈溪留在京城,还要委以合适的差事这两个条件,户部侍郎这个职务应该算是比较合适,总不能让沈溪十七岁就当六部尚书吧?虽然沈溪在几次平匪、平虏之战中有极佳的发挥,但始终没有主持六部工作的经验,一个有能力的地方官跟一个合格的京官,始终是有差距的。

  朱祐樘其实也想把沈溪留在京城多历练几年。

  给个侍郎的身份,让沈溪干一段时间,如果可以,就继续留任,如果不行,就调沈溪去宣府大同,或者是辽东、三边之地当个督抚,帮朝廷屯田练兵,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这会儿朱祐樘已经认定,要么把沈溪留在京城,要么调往九边之地,就这两个选择,既然沈溪之前几年一直都在外任差,现在调回京城,也算是对沈溪的一种补偿。

  从延绥巡抚到户部侍郎,看似降职,但其实是明降暗升。

第一三〇一章 虚位以待

  朱祐樘反复思量,最后终于点头首肯:“既然如此,那就委命沈卿家为户部右侍郎,领正二品俸禄!”

  朱祐樘在未征得在场大多数臣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定下沈溪为户部侍郎。谁知道他的话音刚刚落下,刘健身旁的李东阳已上前一步,匆匆行礼后呛声抗议:“陛下,此事不可!”

  皇帝已经拍板的事情,按照道理来说,大臣不得提出任何异议。

  但在本朝,弘治帝发话,很多时候都会被他的大臣反驳。按照以往的经验,若没有人提出异议,反倒会显得皇帝行事草率,大臣们都懒得发声,回头很可能会有无数的奏本上呈,上陈事情不妥。

  其实朱祐樘话语出口后,就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可能有些草率了。

  主要还是因为之前沈溪所部献俘的事情让人感到震撼,心潮澎湃之余,弘治皇帝便忍不住想要在朝中给沈溪谋个好位置,犒劳功臣,非如此无法做到奖罚分明。

  但问题是沈溪的年岁太轻,并不足以担任六部部堂这样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