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去了。
熙儿和云柳相识一眼,熙儿疑惑地问道:“难道是李频?”
云柳板起脸:“不得无礼,稍后下去见过便知晓!”
二人都没见过李频,自然不认识,等她们下楼来到后堂,上前行礼过后,那将领自报家门,正是隆庆卫指挥使李频。
“两位可是东厂使节?幸会幸会……末将乃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如今西北战事波谲云诡,消息闭塞,以下官所知宣府之地定然有战事发生,连我关前都不太平,屡屡有零星鞑靼骑兵掠过!”
李频在熙儿和云柳面前显得很谦卑,不是他有意如此,而是居庸关地处京师北隘,随便来个人都有身份和背景,根本就得罪不起,久而久之,整个人也就变得很好说话了。虽然熙儿和云柳身份不入流,但她们持有东厂腰牌,而东厂权力犹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三法司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大臣和将领,由不得他不慎重对待。
熙儿和云柳没料到还未等她们开口,李频便将大致内容说出来,之前她们从未有过在官员面前耀武扬威的体验。
就在熙儿不知该如何作答时,云柳已经开口问道:“沈大人……情况究竟如何?”
她二人接到的差事,最重要便是探听沈溪的情况,在二人看来这件事非常着紧,毕竟玉娘将她们送给沈溪,虽然沈溪屡屡不接受,但她们似乎也没别的出路,只有获得沈溪的认可,她们以后才可以过上梦寐以求的安定生活。
李频被问得一愣,随即想到什么,道:“沈大人率军往宣府去,之前曾传书回朝廷,说是……在土木堡附近遭遇鞑靼主力,朝廷难道对此毫不知情?”
李频对沈溪完全信任,他自己也非常奇怪,为什么沈溪的战报发回京城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天,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动静,而他为了配合朝廷出兵,不仅以总兵官的身份,招来附近县城和卫所的军队,更是将难民中的青壮直接拉壮丁,编入军中,并做出大军出塞的假象,以达到迷惑鞑靼人的目的。
但是直到现在,朝廷没有任何定论。
李频的说法,跟熙儿和云柳所得到的情报基本吻合。
显然,沈溪已将紧急军情传回京城,到如今弘治皇帝也得知了,可偏偏皇帝就是不听从沈溪的建议出兵,而是先调查此事真伪,一来一回耽误大量时间不说,还因为情报的滞后,让朝廷被更多的假消息所迷惑。
以至于到现在朝廷都无法确定宣府的情况,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不断派人出居庸关,可一去就不见踪迹,而从其他方面得到的情报又前后矛盾,关于沈溪的情况众说纷纭,土木堡、宣府和张家口成为大明情报系统的黑洞。
“李将军,我二人前来只是问询宣府以及沈大人的情况,您亲自到来,实在太多礼了。今夜我等便会离去,请在通关上给予方便!”
云柳用官方的口吻说道。
“快给两位上差准备上好的茶点,再换间上房,明日一早送二位上差出城!”
李频说到这儿,摇摇头道,“两位上差请见谅,城中入夜之后戒严,所有车马一律不得通行,请天明之后再行出关!”
云柳行礼:“换房就不必了,之前我们住的那间不错,谢过将军的好意!”
……
……
送走李频,云柳和熙儿回到房中。
烛火跳动,她们了无睡意,一个坐在椅子上,另一人坐在床沿,等候天明。
“姐姐先去休息吧,守夜的事情我来做就好!”熙儿对云柳非常关切,她知道自己头脑不够聪明,很多事情得仰仗云柳。
云柳摇头,面带忧色:“我们对沈大人在关外的情况一无所知,心中焦躁难安,岂能睡得下去?”
熙儿不以为然:“他的情况,与我等何干?反正他又没打算要我们,别说是明媒正娶了,恐怕连纳我们进门的意思都没有,甚至连我们不顾廉耻地央求他做他的外宅,都不合他心意……”
云柳道:“妹妹有些事说错了,我们跟沈大人相识于微末,沈大人对你我还算有几分怜惜,只是你我的身份跟他差距太大,沈大人不可能会收下我们这样的青楼女子在府中,于他声名大大有损。”
“而沈大人又不希望养外宅,影响家中和睦,这才迟迟未将我二人纳在身边。但若你我可以为沈大人多做一些事,让沈大人知道我们的作用,那沈大人或许便会直接跟干娘将我们讨在身边,将来不必再做那走南闯北、日夜辛劳的勾当。”
“姐姐太过想当然了……”
熙儿一脸不信之色,“姐姐,我看你还是别抱太大的希望,沈大人自己不也说了吗,他现在在土木堡周边地区遭遇鞑靼主力,虽然不知道他撤到哪儿去了,但若沈大人就此死在居庸关外,那我们不是尚未过门就要当寡妇?”
云柳喝斥道:“熙儿,你怎能说出如此忤逆的话来?你要编排数落谁都可以,偏偏沈大人你没这资格,当初他可是拯救过你我的性命。”
“无论如何,这次我们都要帮助沈大人,哪怕拼尽全力后什么事都没做成,但只要让沈大人看到我们的决心和努力便无怨无悔!”
“我们该想的是如何与沈大人同生共死,而不能对沈大人有任何的怨言和不敬,明白吗?”
熙儿撅着嘴,不以为然,但她还是老老实实点头:“知道了,姐姐!”
第一一三二章 出兵往援
云柳和熙儿等到第二天天亮,本以为可出关城回京向玉娘复命,未曾想还未等她们走出官驿大门,李频再次来访。
李频满脸焦急,请二人到官驿后堂坐下后,立即拿出一封信函来,道:“这是沈大人昨夜送到居庸关内请调兵马信函,两位上差请示下!”
云柳见到这状况,不由谨慎起来,拿起信来一看,却不是兵部正式调兵手令,而是沈溪自己书写的一封调令。
沈溪以延绥巡抚名义,让李频调兵两千往援土木堡,同时携带一批兵器和作战物资前往。
沈溪身为延绥巡抚,本无调动居庸关周边兵马权限,但在朝廷安排的西北战事将帅序列中,三边总督是一把手,已经不是简单地节调三边的问题,刘大夏身为兵部尚书,可以调动整个北关防线。
至于刘大夏名义上的副手,并不是宣大总督,而是延绥巡抚。按照常理来说,刘大夏主管出兵事宜,而沈溪则负责粮草和后勤补给,所以沈溪算是主导此次西北战事的第二人。
现在沈溪和刘大夏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二人又各自带着兵马,互相间不能形成呼应,已经算是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