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4 章(1 / 1)

寒门状元 天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一起,这样既方便讨论,又显得热闹一些。

  在这个院子的后面,还有一个偏院,里面有装饰豪华的客房,那儿便是内阁大学士平日休息的地方,通常中午饭后或者是值夜困顿了,便到偏院休息,如果遇到军国大事,内侍会前往把人叫醒,耽误不了公事。

  沈溪第一次光顾内阁大学士办公的所在,给他的印象,明明拥有宰相的权限,但大学士办公之所却是如此俭朴,或许是因为办公衙所在皇宫大内,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阁臣有意识地不让自己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太过浮华。

  布置简单,也是为了皇帝过来视察时知道几位阁臣辛苦,感念功劳。

  谢迁直接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下来,内侍跟着进来,谢迁交待道:“沈翰林今日前来问询老夫关于宫廷祈福礼仪之事,误了出宫时辰,今日在这里借宿一宿,且先准备两份餐点,另外晚上多备一些热水!”

  “是,谢阁部!”

  内侍领命而去,谢迁坐下来,先扭了扭胳膊,这才拿起桌案上的黑色毛笔,道,“记得,你所写意见,都用条子夹在奏本的下缘,如此老夫明日看起来方便一些。”

  沈溪点头会意,但谢迁坐着他只能站在一旁,始终有些别扭。谢迁抬头打量沈溪一眼,道:“你自己找地方坐,旁边办公桌后的椅子,你可以搬过来,但记得明日离开前放归原处。老夫暂时用不着你,你在旁边自己翻看奏本,待夜深后,再来接替老夫!”

  沈溪心想,你谢老儿承认是我“接替”你批阅奏本,那还说什么提出意见供你参考,简直是欲盖弥彰。

  沈溪不愿揭破谢迁,他知道谢迁最好面子,其实谢迁巴不得一晚上都由沈溪来代替他坐那位子,可毕竟在二更天前,内侍偶尔会过来,谢迁定要装作一切事都是他自己来完成的假象。

  不多久,内侍送来晚饭。

  一共两份,谢迁是南方人,以米饭为主,三个菜,一荤二素,其中荤菜是苏浙名菜红烧狮子头,就着米饭吃非常开胃,毕竟这是出自皇宫的御膳房,可以说跟皇帝吃同一个厨子炒出来的菜,味道当然不是普通民家菜肴可比。

  谢迁对内侍道:“将这几日羁押的奏本、题本一次都搬过来。”

  等几名内侍将奏本搬到值房,足足有三口箱子,沈溪在旁边大致看了一下,估计至少有四五百本奏本。

  谢迁道:“今晚老夫跟沈翰林有话说,你们不用过来打搅了!”

  “是!”

  谢迁又道:“若通政使司再有奏本、题本过来,一律截留,边关加急公文除外!”

  “是!”

  内侍点头应是就退出值房,离开院子的时候还顺手将院门关好。

  见左右无人,谢迁打了个哈欠:“你先找些奏本来看,饿的话只管进食,老夫回去前用过,要是半夜里饿了,你便将老夫那份吃了便是!”

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内阁

  晚餐一次准备两份,摆明了让沈溪熬夜时有宵夜吃,谢迁这安排也算周到。作为年轻人,沈溪跟老态龙钟的谢迁毕竟没法比,谢迁吃一顿或许一天不会饿,而沈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顿不吃都饿得慌。

  沈溪刚吃完饭,天色便暗了下来,房间里一共只有两个人,杂事谢迁当然不会动手,点蜡烛也需要沈溪代劳。

  文渊阁内别的没有,蜡烛多的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这位子上的,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家伙,无论当日奏本中大事小情,内阁总需要人值守,这些老家伙晚上看奏本,不将房间照亮一些,连字都看不清楚。

  一盏不够亮,就需要多点几盏,反正蜡烛是公家的,不用节省。

  谢迁捧着奏本仔细瞧,不时抬头询问沈溪的意见,随后低下头斟酌字眼将票拟写好,若是遇到不合心意的,还得删改,直到满意为止。

  沈溪也在翻阅三口小箱子里的奏本。

  这些奏本,都是上呈给天子御批用的,连皇帝和内阁大学士都没看到,他倒先一步知道里面的内容,让人有一种“天下尽在手中”的错觉。

  到上更时分,谢迁已力不从心,拿起一本奏本,先看过,觉得脑子里乱糟糟的,索性递给沈溪,让沈溪直接给出适合的建议,然后照着题写票拟,相当于把审阅奏本的差事交给沈溪。

  沈溪丝毫也不含糊,谢迁胜在经验丰富,知道弘治帝和司礼监太监的喜好,沈溪也有他的长处,那便是他对时局和利益的把控。

  比如说朝廷现在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地方奏报的事是否弘治皇帝关心的,涉及到钱粮物资,该如何调度,如何让皇帝觉得满意,如何符合朝廷利益的最大化……

  沈溪的脑袋,就好似一部百科全书,当他认真把自己代入阁臣这个角色时,能力有着超水平的发挥。

  谢迁能想到的事,沈溪都会有所表述,而沈溪想到的就未必是谢迁能考虑到的。最后谢迁发觉,自己留在值房中好似没什么用,倒不如让沈溪自己批阅奏本,速度快些不说,他也可以歇息。

  没到二更天,谢迁便站了起来,道:“老夫这段时间忙于公事,焦头烂额,精神无法支撑,这里便交给你了。你将建议题写在纸上,一定要夹在奏本和题本中,老夫明早起来看过。你别熬的太晚,这里积压的奏本和题本有些多,不用全都处理完,选择要紧的处置就是!哈哈,老夫先去安歇了。”

  不愧是狡猾的老狐狸,交代完毕谢迁便往值房后边的偏院而去,只留沈溪一人在房中处理公文。

  沈溪这下终于可以坐到谢迁的位子上处理奏本了,嘴里自言自语:“谢老儿说是让我选择重要的处置,既然都是上呈天子的上疏,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要让我筛选,岂不就要将所有奏本都看一遍?你倒是会用人,这里四五百份上疏,我要看到何时?”

  沈溪只是抱怨一句,他的能力,对于这些奏本完全能够应付。

  在大明,奏本有着固定的格式,复杂的不说,单说奏本的字数,一律控制在三百字以内。就算按照多的算,五百份奏本,总字数才十五万字。

  当初沈溪批阅顺天府乡试的文章,可是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看了两三千万字的考生试卷,从中分辨优劣,一天下来看两三百万字轻松平常,现在一晚上才看十五万字,任务并不繁重。

  别人批阅乡试文章,只看四书文,而沈溪批阅乡试考卷,则是先通览一遍,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来评判此人文章是否切合主题,把握重点,然后再考虑文笔和立意,如果这些不合格,直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