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1 / 1)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 佚名 2000 汉字|20 英文 字 5个月前

似乎比工作更能吸引人。一般的人都是

需要动力和压力的,这两种力量越强,越有利于职业管理者利用时间。有一个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他拼命地学习,珍惜每一分钟,

终于如愿以偿。还有一名女工被一名大学生抛弃了,她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动机,立誓在事业上要超过抛弃自己的恋人。她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奋斗了

两年,考上了研究生。陪伴着她成功的有动力和压力。这两个力是时间管理的有效工具。

  人们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是通过人的需要。所谓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

  职业管理者必然有各种需要,但各种需要所占比例不同。在人们基本解决了生理、安全需要以后,管理时间的动机主要来自成就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

凡是成功的职业管理者都具有强烈的成就欲,而且是一个爱惜时间的人。其具体过程是: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不安和紧张状

态,紧张的程度与需要的迫切性成正比。这种紧张状态就是动机。动机驱使着人们选择或寻找目标,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一旦需要满足,动机解除,然后,

又会有新的需要,造成新的行为。

  因此,关键是要通过客观条件造成的信息动力,影响职业管理者时间观念的形成和时间管理行为的产生,激励人们高效率地工作。

2.信息时间管理的方式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经过加工整理、被人们理解和认识的,对职业管理者管理时间有影响的数据和资料。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语言的、书面的、数

字的和文学说明的。它有各种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甚至传统、作风、爱好、志趣等,都是信息动力的组成部分。

A.对职业管理者生活的全过程进行时间管理的信息输入

  从卧室到办公室,从餐厅到会议室,都布置有时间管理的信息,使职业管理者每时每刻都感到时间的宝贵,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启迪,形成强烈的时

间观念。

B.对下属的时间进行管理,促成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环境

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职业管理者,他召集会议,说几点开始就几点开始,从不推迟,不管人多人少都是如此;计划几点结束就几点结束,差不了一分钟。

这样,他本身接受了时间管理环境的信息,而且给下级起了表率作用。因此,他召集的会议,人们都准时到会,效率很高。创造一个全员时间管理环境很重

要。例如:在你周围的人都决定晚上去看电视,你读书心里也不踏实;如大家都读书,你也就心安理得了。若有几个人没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总找你聊天,到

你那儿东看看,西瞧瞧,必然会影响你的工作。突然的打扰,会引来消极因素的环境——烦躁、紧张、厌烦,甚至敌意等情绪,应当尽量避免。

C.借鉴你最崇拜的企业家的经验,看他们是如何管理时间、约束自己行为的

在日本东京钨公司的会议室里,贴着《会议七条规定》,开头第一句是“要有效地开会”。下面7条是:(1)要准时出席;(2)会议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

(3)要很好地考虑,采纳代表的建设性意见;(4)不要固执己见;(5)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决议;(6)结论要在当场确认;(7)中途不要退席。这是少开会,开短会的

有力保证。“时间就是金钱”,这是日本人常说的一句话。日本大分热轧厂每分钟轧12吨钢材,每吨6万日元。1分钟就是70多万日元。这个概念在全厂职

工脑子里印记很牢。一些日本企业的电话簿上写着:“讲话不要超过3分钟”“少说无聊话”。这些都是信息时间管理法的具体运用。

三、时间运筹要点

(一)合理安排时间

1.工作计划化、程序化

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是一大堆,从外表上看,管理者的共同特点是“忙”。但有的领导“忙”在点子上,而有的则不然,往往抓了芝麻,丢

了西瓜。其原因就是工作没有计划,没有程序,碰到什么就干什么,什么工作最紧急就干什么。在现代复杂多变的领导工作中,任何工作都必须有计划有程

序。应每天有每天的计划。可将每天的工作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顺序编号,但一定要注意,最重要的,不一定最紧迫;而最紧迫的也不一定最重要,只有

二者同时具备,才可列入第一顺序。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选择首先应该干什么的能力”命名为“第一顺序判断力”。他解释道:“优秀的实干家首先要使

自己工作有计划性。然后,对于摆在面前的一大堆工作,他先致力于摆在首位的工作。要养成一种习惯,总是先干最要紧的事情,不要让那些无价值、没意

义的事耽误了你的一生,不断地向妨碍你取得丰硕成果的无聊琐事格斗。决不能让宝贵的时间与你的劳动白白地付之东流。”这是非常正确的。同样,每周应

有每周的计划,每月应有每月的计划,工作也就分出了轻重缓急。由于首先干的是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因而,工作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艾伦·莱金在《如何控制你的时间和生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计划的拖延法”。他认为一个管理者每天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但不

可能每件事都做完,因而可将每天的工作分为A、B、C三类。A类最重要,B类次之,C类可以缓一缓。接工作程序先作A、B两类的事情,如果把A、B两类

的工作完成了,也就完成了80%的工作。如果有人打电话催问原属于C类的事情,就把此事迁入B类中去;要是有人亲自找上门来联系原属于C类的事,可

将这件事划入A类。这种动态的变化,就使原计划中A类与B类工作中的一部分压缩到C类中去了,因而使工作具有计划性、针对性。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

就是将有限的时间安排给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合理分类,有效使用时间

  管理者虽然要处理的问题很多,但处理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大致讲,就工作的重要性而言,管理者是用20%左右的时间完成80%的工作而用另外80%左右的时间去处理其余20%的工作。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

是出主意和用干部两条,即科学决策和知贤善任,这两项工作虽然十分重要,占领导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