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感。不要说亡者要往生到另外一个境界,我们从生长的国家要到另一个国家,对那边的语言、环境不熟悉时,上飞机之前心情就会忐忑不安,存有恐惧心态。如果在世间换个居住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恐惧,那么在面临今生结束以及来生的开始时,恐惧会更强烈。处于那种恐惧时,如果你又引发他今生的执着,让他回忆,他当然会更舍不得放下,免不了地苦上加苦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孝顺或对他的爱护,很难放弃他,但这时就要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希望他往生的整个过程能够很顺利。唯一能帮助他的,是在精神上的给予。大喊大叫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对他产生更多的伤害;因为杂念会形成执着,这对往生过程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很多人面临即将往生的时候,放不下今生,用手抓住自己的身体,或想抓住别人。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为临终者修往生法时,一段关于安抚意识的转换有这样的描述:“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着,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投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给予临终者临终时的关怀并注重他(她)心境的变化很重要,因为凡夫心是受习气作用的,心的意识随时都会受到习气的任何影响而活跃起来。在死亡的时候,长久以来所熟悉的习性都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再生的方向。死亡前的最后念头和情绪,对于往生者的未来,会产生极端有力的决定性影响。所以我们说,在我们现在的修行时断恶修善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当我们面对临终的那一刻,想要控制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那都是靠平时的修行功底所累积的。

------------

倾尽全力回向

我们是凡人,一旦离开了佛堂,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对很多世俗的事情时难免会产生烦恼;一旦有了烦恼,贪、嗔、痴、嫉妒、傲慢就会自然表露出来。为了不让这些贪、嗔、痴、傲慢、嫉妒把我们的功德烧掉,要做回向。

如果现在你手上只有一杯水,你把这杯水倒入大海,除非大海干涸了,你永远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大海里面,有我的一杯水。”一样的道理,我们只要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脾气、嗔恨心燃起时把功德烧掉;就算烧起来也没关系,因为只烧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剩下众生的功德还是会成熟在我们身上。所以,佛陀说:“为利益众生而成就自己。”一个人为众生着想,最后成佛的是他;而众生只为自己着想,所以会堕落。

回向可以真正地得到福报,让福报真正成熟在我们身上。修行了很久,不好好地将功德回向,这样修跟没修都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你很快就会把功德都烧掉了。保存功德的唯一方式,就是将功德存入众生的银行里,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功德回向的修学与益处。

回向后大家再帮自己发愿,愿力也很重要。我们希望得到快乐,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家庭美满,希望自己可以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等等,都可以在回向后发愿。

回向的种类、意义和功德在佛经上有详细记载,有些人还是不了解回向的作用。常常有信众问我:“我做回向时,能不能自己保留功德的百分之五十或二十,其他我拿来回向给十方众生,好不好?”也有人说:“如果我把功德全部都回向了,我自己就没有了,怎么办?我觉得舍不得,很可惜啊!”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的习气,这些习气是我们心上的贼,伴随着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念头,就像小偷会偷走我们辛辛苦苦做的功德福报。我们要保有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让其因为我们的贪、嗔、痴、嫉妒、傲慢而消失。就好像把钱(功德福报)存进银行(十方众生)里,一旦我们的恶念(贪嗔痴等)像小偷一样把我们家里的钱偷走了,而银行里还有钱,就不会一下就都没有了。

要让善根福德因缘往上增长越来越多、永不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功德的回向。将自己的一滴水倒入大海,只要大海不枯,你的功德永远存在。所以说,不要怕将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也不要斤斤计较要保留多少,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被自己的五毒烧掉,十方众生哪里还有我们的善根福德呢?更何况众生都曾经在轮回中做过我们的父母,把善根福德全部的福报回向给他们,也不为过啊!所以,完成所有的善行之后,记得把所做的欢喜与功德福报全部送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包括我们的累世父母、冤亲债主等等,希望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享有这殊胜的一切。

回向功德给众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因为有修行佛法或听闻灌顶而累积功德,很多的业力会被净化。我们的善心发出来后,用我们的菩提心,净化自己的心,种了众多的福报,已经利益了自己,当然也不要自私,要去利益更多的众生。自利可以成就法身,他利可以成就报身、化身。所以为了自利利他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天下的有情众生,那么整个功德就圆满了!

《华严经·十回向品》这样说:“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萨作如是回向者。是为菩萨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佛告明天。是菩萨成就无量功德时。持是功德回向无量智慧。又共一切众生。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功德三种。有三种回向。何等为三。谓过去空。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者。无有凡夫及凡夫法。亦无信行亦无法行。亦无八人。亦无须陀洹向须陀洹。亦无斯陀含向斯陀含。亦无阿那含向阿那含。亦无阿罗汉向阿罗汉。亦无辟支佛向辟支佛。亦无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无缘不生不灭。无所住故。是故菩萨摩诃萨应以是三种回向三种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