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多出家人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我们昌列寺捐资助学、修建老人院的经费是由喇嘛和居士们将河边砂石做成砖头等去卖而得来,另外还经营一些小型杂货店,出售大家喜欢的一些物品。因为收入增加,就能做更多慈善事业,慢慢地,也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向信徒劝募。以前有很多人认为生意失败、婚姻有问题、心灵痛苦的人才会去寺庙出家,直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佛,这种观念才慢慢纠正过来。

寂天大师说,当我们奄奄一息时,唯一可以救护我们的、真正让我们免于恐惧的,是一生中行善累积的福报。如果面对死亡会是恐惧的,而且一定要面对,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让死亡变成快乐的事,让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个关键事物,绝对是一生中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善业,也就是信仰和这辈子累积的福报。

藏区有很多目不识丁的老人,往生时是带着笑容走的,甚至告诉家人:这辈子念了好几亿的心咒及经文,可以当作财富带着往生,不必替自己担心。这就是懂得生存的意义并且珍惜它,所以面临死亡无有恐惧。就像密勒日巴大师讲的:“死亡非死亡,死亡是小成佛。”所以,人的一生中修行非常重要。

对于生存的品质如何能保质保量,关键在于要认识生存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在生存的道路上对于生和死态度是有偏颇的,从而造成我们生活态度的扭曲。倘若每天都在只争朝夕地为了生而拼搏、努力,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机械地重复轮回而已。但这个道理鲜少有人能懂。我们总是会故意逃避死这个因素,因为太过于执着生,对于生命的本质又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会造成恐慌死,而徒劳生,这样就谈不上什么生存之道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何来的生,而何来的死。从而能提升我们的意识层面,减弱自我的作用,转化成利他的善念善行,如此持续下去,此生才会有意义。

------------

温情地夕阳西下

由于对“生”的喜悦与赞叹,人们往往会欢迎新生命的到来,却忽略了死亡其实也是时刻都在周边示现,因而平时很少人探讨“临终关怀”这个主题。多数人不太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做适当的关怀。

临终,意思是“到边”或“到终点”。生命的临终,就是一般所谓的死亡,也是佛经中所说人生无常的一部分。而无常是指“无恒常性”,人生无常是指人生无恒常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短暂性的不同,例如暂时离别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一种是长时间地改变或消失,例如一个生命的死亡。

佛教认为,就总体而言,整个广大的轮回没有临终,因为生命一直在延续,众生也一直在造业,只要在轮回中,便是无始无终;没有边,也就没有临终存在。可是分别而言,个体生命之轮回便有临终,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是个小轮回,因此有临终存在。

在探讨临终关怀的主题之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准备好临终时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其次,当有人临终需要自己去照顾时,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死亡的过程中,临终时刻的关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终前的关怀。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无始以来“人心本善”的善念之上,将内心深处所有善的潜力散发出来,以便对自己或需要关怀的人产生真实的帮助。

临终关怀可简要分成三种:首先是对自己的临终关怀,其次是对周边亲朋好友的关怀,第三种是对与我们毫不相关的其他众生之关怀。

对自己的临终关怀较容易理解,因为爱护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总希望自己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临终时也能平顺圆满地离开人世。然而,这种平顺必须在平时先从心理层面着手准备。一个人还活着时就要对自己的临终产生关怀之心,若是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和心理准备,当面临死亡逼近时,也许只能和惊慌失措或绝望的心情为伴,使得平顺地临终变成奢望,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关怀也无法真正圆满。特别是当重大的天灾或意外发生时,平日所学习的道理或所受的训练可能就会被震惊与恐惧所遮掩了。如同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浩劫余生的人说:“天崩地裂的那一刹那,我几乎忘记了我的信仰,忘记了以前所学的一切。”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的信仰和过去对生命的认知与训练并没有根深蒂固地融入心灵。

要让外在的四大、身体和一切物质,能够从不清净的尘世变为清净的国土,就要先将心灵层面调整好,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面对人生真相的心理准备。好比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突然事业倒闭,财产化为乌有,颓唐失意;此时只有人提供一个稍可歇息的住处或可果腹的食物给他,倘若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不会满足。为什么?因为他会认为:本来舒适的豪宅、精致可口的美食现在变成这种简陋的住处和淡而寡味的食物,要他如何满意?这是没有先将心态调整好,无法应对突然的改变。

同样,一个穷人突然住进漂亮非凡的华屋,也会有适应上的困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难以从外在的改变中认定别人眼中的快乐以及幸福,当然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熟悉并认定的幸福与快乐。

很多人活着时没有坚固的信仰,无法对今生的结束以及未知的来世有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结束的那一刹那,会因为对今生将结束所产生的绝望,以及对来世不确定所引起的恐惧感,会比有信仰者来得更加痛苦。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信仰,重点是一定要对人的生与死有个清楚的概念。

一般人谈到宗教觉得非常神秘,其实很多宗教上的道理与世俗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并不是很难理解。佛陀的教育,教导我们理解生死轮回,让我们反观自性,这是和其他宗教最不相同的地方。身为佛教徒,如果我们确实明白死亡只是灵魂从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