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必须先理解众生痛苦的存在,才能感同身受产生慈悲心!能生起慈悲心,才会去寻找痛苦的根源,进而能断除这些痛苦的根源。所以我们在发愿时常会说:“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不单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连苦因都要脱离。当我们观修六道轮回的痛苦之后,会知道轮回之中没有真正的快乐存在,内心会想要修学正法,对因果也能生起信心,能放下对今生的种种执着,对众生能生起慈悲心。所以,如果自己还没有对轮回之苦生起稳固的定解时,就要持续不断地观修。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谦卑,放不下心中的自我知见和傲慢去看待和认识无常。我们总认为自我可以掌控一切,包括因缘和因果,这就是个一叶障目式的思维方式,所以佛经里说:“舍本逐末,颠倒众生。”如果我们能以正知见去思维轮回,就会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也都会因为缘聚缘灭而被耗尽,无一例外。对于心中的执着,学会放下,痛苦就会少许多。

------------

消业成道

我们会发觉,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业;现在要消除这些业力,也要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要对众生慈悲、无私地付出。我们是靠众生来救度自己啊!

一般众生是不怕造因的,只担心受到什么果报,所以拼命在为果报而造作善恶业。有时,也会因为累积福报,而在身体或心灵上得到一些短暂的快乐。然而,我们毕竟不是一个成就者,对于佛法的理解,特别是对空性的体悟是少之又少,大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认知。在没能破除对“法有我”和“人有我”的执着时,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地在累积资粮。事实上我们一直是掺杂着贪嗔痴等烦恼执着在行善和造善业。以这样的心识所累积的福报,称为有漏的福报。

因执着产生出来的福报,也会因为执着而慢慢地消失。为了不让它消失,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来听闻、思考、修行佛法,最后将功德全都回向给众生,然后再对自己的所求发愿,这样的力量便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菩提心那么看重、为什么要常常强调菩提心的缘故。因为我们在造恶业时,如果没有众生为对象,是造不了恶业的。同样,行善业,若没有众生为对象,也行不成善业。我们要常常将功德以菩提心回向给所有众生,如此一来,善业才会存在得久一点、累积得多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菩萨之心就一定是为别人付出。很多人认为菩提心只是付出给别人,所以每次付出时都觉得自己委屈。其实,我们是反过来依靠众生的能力,借以消除自己的业力。有了众生的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清净自己的业力。如果我们有这个观念,要行菩萨道就比较容易了。

如果我们一直存着“我都是在为众生付出”的心态,慢慢地,就会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好、只有自己常常在付出帮助众生、自己最稀有难得,到最后,会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有欠自己的部分。这种心态不知不觉会使慈悲心麻木,到最后会导致傲慢的增长。修行人只要一傲慢,渐渐地就会变成“佛油子”,那时就很难回到老实修行的正道了。

所以,观察自己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我为什么要做佛教徒?为什么要来听法?听法到底有什么用?我要怎么做才是真的在修行?多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对于真正想做佛教徒的我们,可以有一些动力,有一些学习上的效果。相信并记住这些话,对大家会有非常好的帮助。

通过忏悔和反省,可以让我们清楚地遇见未知的自己。因为无始以来习气业力的造作,让我们在我执的催化下,很难看清楚自己,自大且自以为是。这种自我制造痛苦的结果,我们往往还要埋怨外界,所以轮回的众生可怜之处就在于无明。忏悔消业可以让我们扭转固执己见的习惯。轮回形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习惯着我们的习惯,这样陀螺式的旋转,离苦得乐会是遥遥无期的。所以,消业也是让我们学会打破习惯。

------------

烦恼也可成功德

烦恼,每个人都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烦恼和痛苦是一体的,在佛教里将烦恼视为一种负面的思想或情绪。有了烦恼,便会产生痛苦。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脱离轮回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而菩萨在成佛之前的障碍称为所知障,烦恼和所知二种障碍的本质就是光明的如来藏。原始清净的如来藏,经由我们的主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产生五识。在意识、五根、外境的交互循环过程中,让心有了混浊的状态,这种情形在佛经里有何种譬喻呢?就像海水本身是清澈的,不会有浪,但为什么海面会生起如此大的混浊波浪?是风让海水起了波浪。所以,这种突然生起分别的识,既捉不住它,也不清楚它是正面或负面,这种混沌不解的疑惑就是无明,也是所谓的客尘污染。而心的原始本质就像是海底的水,永远都是清净的,具备着高度的智慧以及圆满的慈悲,这称为佛性。

烦恼,是因为有无明、有分别心而产生的。烦恼是思想的一种状态,不是指因烦恼而起的种种痛苦。痛苦是烦恼的果,解脱轮回的障碍就是烦恼造成的。所以,要脱离轮回之苦,必须先了解烦恼如何产生?该如何灭除?这样才知道如何对治它。宁玛巴的大师米滂仁波切说:“什么是烦恼?贪欲等称为烦恼。”归纳来说,烦恼就是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称为五毒。

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负面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正面的思想或行为却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展现。我们与生俱来、不需经过学习便存在的,就是烦恼。所以,母亲怀胎时,胎儿可能因为不高兴,在母亲的肚子里拳打脚踢,欢喜的时候也会露出笑容。胎儿在母亲体内的喜怒哀乐,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