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1 / 1)

生命的觉醒 嘎玛仁波切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关自己的事,“如法的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将闻思修做得圆满,佛法才能继续传递下去。心若能如法地造作,则能得到如法的快乐与解脱;若心随着五毒造作,则会得到无尽的痛苦与轮回。常常培养对佛法的虔诚心,累积善报与感恩,就能容忍外界与自己想法的差异。

大家不要拿佛法的论点来观察别人、批评别人,而是要了解自己。修法要老实修行,行善不一定要别人知道,重点是要利益到众生。自己有能力做就尽量做,做不到就用心随喜别人做的善事,做了也不要期盼得到别人的称赞。而且要长久持续去做,不要像泡沫一样。

如果把佛法当做装裱自己面子的工具,用来粉饰自己内心的虚荣。那么我们本来颠倒妄想的心念就又多了一层枷锁。这种以修行来作秀的心理,只会让自己的虚荣心变得更加泡沫。因为,对于佛法的认知本来就是需要我们有正知正见地去闻思修,目的在于断恶修善地生起慈悲众生的无伪菩提心,这样才有可能断轮回的苦。但是,我们如果不从内心去重视佛法真正的效用,反而欲盖弥彰自己的虚荣心,结果往往会让自己滑稽地苦上加苦。

------------

佛教这个江湖

不要把自己的世间思想当佛法来看,毕竟

“法赖僧传”是佛陀讲的。密勒日巴大师说过:“深山里的修行人,与红尘当中的功德主,两者都有一并成佛的因缘。”没有居士的护持,就不可能有出家法师的修行,没有出家法师的弘法,就不可能有在家居士听闻佛法的机会,这二者是相互依赖而并存。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努力维持,不要把自己的世间情绪与利害关系带到佛堂里来。

佛堂是一个很纯洁的地方,是破除是非的地方,是把心中的烦恼解析消除的处所。

每个人来到佛堂,应该是皆大欢喜,产生欢乐的心。如果来到佛堂,每个人都充满竞争、嫉妒的心,那么就会带着一大堆的烦恼回家,这样还不如在你自己的家,会更清静一点,没有人惹你生气。

在佛堂里如果真的要竞争,就竞争看哪一位的修行好,或是谁是精进的榜样,可以看你拜佛嘛!

能够拜得比别人多,别人拜了十万拜,你拜了五十万拜,大家都要向你学习了。

别人念咒十万遍,你念了五十万遍,你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念了五十万遍,你们大家努力,跟我竞争啊!”也可以竞争谁的脾气好,谁刚进来的时候脾气很暴躁,现在好很多了;以前很多贪念,进了佛堂以后,贪念少了很多;以前爱讲是是非非的人,学佛以后,他的是非减少了很多。

要比就比这些!比其他的也没什么好比,因为你在工作上就有得比了,哪还需要到佛堂比?

本来在公司里面比,没有那么大的罪过,跑到佛的前面来比,那不是罪上加罪吗?

跑到佛陀前面来聊是非,批评这不是、那不是,这个时候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样实在不好。大家从事各行各业,带着各个地方的习气来到佛堂,会有不同的烦恼,谁会认同你?

当然,你也不认同他人。当你讲的,对方不同意、不喜欢听,就容易引起烦恼。

但是,回想一下,如果你在家里,儿子、太太或先生都不听你的话,你怎么会认为到了佛堂,大家都要听你的?

这种可能性不太大。而只有改变你自己的行为,别人才会对你改观。如果我们学佛之后变得更容易和别人相处,习气也愈变愈好,旁人就会想:佛法真的那么特殊吗?

可能会跟着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渐渐地,因为这种良性的影响,进入佛门的也就多了。

有了祥和的心境,左邻右舍发觉你学佛后由以前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变成一个开朗的人,也愿意帮助他人了,他们就会觉得佛教徒不错,也会想跟着学。

渐渐地,就会带动整个社区祥和,社会也就太平了。佛教这个

“江湖”拼的是自我觉知反省力、慈悲喜舍爱心力、放下执着的执行力等等一切善的作用力。

想要混好这个圈子就要从心里断舍离因为世间八法而助长的习气,换一副姿态,养心、静心、安心、好好培养菩提心和慈悲心,才能在此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

学佛到底学什么?

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呢?佛永远都是为众生而服务,到最后成就了自己;众生则是只为自己服务,最后却使自己堕落、痛苦终生。所以,不用担心付出后得不到回报,就像诸佛菩萨一样,付出了那么多的慈悲,到最后他们成为佛或菩萨。而众生呢?佛陀在世时,我们没有跟随着佛陀的慈悲、智能来修行,所以现在还是处在轮回当中,继续被烦恼、业障所捆绑。

学佛是学什么呢?就是学佛的精神。佛陀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去伤害众生,且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能成佛,而无私奉献,付出慈悲,到最后我们自己也会成就。佛陀的教育精华是菩萨的菩提心,对于菩提心我们要多去想、多去做。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要常常反观自己的身口意,看自己是否如法地照着佛陀的教法在做,是否真的舍弃了利益自己的心态,所作所为都是真正为他人着想。

想想看:你今天只有一百元,如果能够将五十元无私地奉献出去,与别人一起分享而不希求回馈,那种无负担的快乐是无法言语的。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只有这么一点钱,一百元给了别人十元是种付出,因而产生希望别人有所回馈的心态,这样就会倍感压力,只会有辛苦的感觉,而不太容易有快乐可言。

如果能将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当成一种快乐的奉献,认为这是众生的福报所应得到的,而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事也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福报成熟在今生时,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呀!很多人问我会不会烦恼,会不会有压力。我觉得没有压力,能做多久就做多久,有一天我不能做了,双脚一伸,后面还是有人会接续起这个责任。像我永远没穷过,原因是我本来就没有任何财物,一生所得的财富,都是从左手进来,很快又从右手出去,却觉得一直都很富有满足,因为我有种随时可以拥有很多物资、也可能随时变成一无所有的心理准备。这并非告诉你们我有多伟大,而是期许你们以一种无所求的方式去实践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