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7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消灭的障碍。

耿之垣对此感到非常绝望。

“皇上万岁!”

“皇上,谢谢您,让老头子我在四十多年前没有饿死,如今还有了一家老小,没断了祖宗的香火!呜呜!”

“皇上,俺想问问,咋的现在就不用交皇粮了,不交皇粮,您吃什么呀,莫不是您真是神仙,不用再吃饭了不成?”

“皇上,这是我家新出的稻米,好吃着呢,你尝尝,就是不知道交谁手里,嘿嘿。”

“皇上,您别耳根子软啊,那些当官的写报纸的说的话不一定是真的,厂子效益再不好,也是我们工人自己的厂子,可要是真的把厂子卖给了他们,那就不是我们的厂子了!俗话说得好,日子再苦,孩子也是只想跟自己的爹娘过的,我们只想跟着皇上您干活!”

……

虽然站在承天门上的朱由校听不清楚每个人的话,但底下的人群积极大声说话的人还是不少的。

有笑颜满面的。

有的甚至还在淌眼抹泪。

还有的则一脸正经严肃的向朱由校张嘴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朱由校虽听不清楚,却也仿佛明白了这些人的意思,故而问着在自己一旁的皇子们:“你们现在可听清了什么变法的声音没有?”

朱慈炜等皇子皆摇头说听不到。

“所以,这只能说明,之前听到的变法声音并不是所有民众的心声,只能代表一部分人!”

朱由校笑着说了一句,然后问着诸皇子:“你们且说说,看见这一幕后有何感想。”

朱慈炜先看了一眼外面的人海,道:“亲切!他们每个人都笑的很真,其所穿所浮现出的神色都很真,如果有画师能将此情景画下来,以儿臣之见,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表现出了北宋时的盛况,那此刻若作一幅画则能表现出我大明天启朝的盛世。”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你倒是提醒了我!王承恩,传旨,让宫廷画师来这里,画下此时盛景。”

“儿臣看到的是畏惧,百姓们太多了,多的能湮没掉所有声音,以致于很难把控。”

朱慈灿瞅了朱慈炜一眼,心道:“这算什么盛景!”然后向朱由校回答了起来。

朱由校只是微微一笑。

朱慈灺这时候则皱眉回道:“父皇,儿臣觉得百姓们很没有秩序,乱糟糟的,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屠夫和几个读书人在一起待着,批兽皮的猎户竟和持书籍的儒士站在挤在一起,真是一群乌合之众!”

……

在朱由校听着诸皇子的言论时,大臣这边也看着外面如海的百姓小声议论起来。

“温公,你对此感受如何?”

刘鸿训此时就因此问起温体仁来。

温体仁则感叹道:“吾皇得人心啊!”

“何以见得?”

刘鸿训笑问起来。

“若不得人心,今日这么多百姓涌入京城,就不是这副模样了,只会是一帮乱民,如蝗虫过境,见什么就抢见什么就偷,如今还拿着各类奇珍异宝来,商业井然有序,有小孩竟能提着糕点挤在人群里叫卖,而没有被夺走,足可见何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温体仁回道。

“孙某倒是看见了一种力量。”

孙传庭这时候突然插了一句话道。

刘鸿训和温体仁都忙转过头来看着孙传庭。

卢象升也看向了他,问道:“什么力量。”

“庶民的力量!”

孙传庭看向了这些人,回答道。

然后,他又说道:“这股力量,能不用一兵一卒,不用流血的方式,就把数万人兴起的变法之声湮没掉,能够让罢市的商人放弃罢市,让罢课的学生放弃罢课,甚至让你我这些公卿贵胄现在就只能躲在这承天门后,诸公,难道没觉得,现在就算有一支大军出现,也很难消灭这股力量吗,而因此觉得心里有些发毛吗?”

卢象升点了点头:“卢某平生未曾对任何事有过畏惧,饶是在战场上与敌厮杀直面死亡时,亦如此!唯有今日,的确有些惧意涌上心来,到此时,方能理解,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如今你我所在之处,可不就像一艘行于大海上的航船,若真有了风浪,可不就会船翻人亡?!”

卢象升说着就看向了站在最中央的皇帝朱由校。

其他大臣也都看向了朱由校。

朱由校则一直看着外面的百姓们,且突然振臂高呼:“中华万岁!”

一脸兴奋。

而底下的百姓也因此更加躁动起来,热情的挥手欢呼着,虽然他们听不清朱由校说什么,但他们知道皇帝肯定说了他们爱听的话。

“天色已晚,回宫!并传旨司礼监,把库存的《大诰》和《皇明圣训》着锦衣卫免费发放给所有百姓,同时要加印,有多少原料就加印多少,着锦衣卫传朕旨意给百姓,让他们仔细复习,半月后朕会来承天门抽人考试!”

朱由校这时候突然吩咐了起来。

第六百九十四章 权贵官僚感到怕求陛下放过

“陛下要考百姓们?”

“而且考的是《大诰》和《皇明圣训》”

权贵官僚们听后都十分惊愕。

他们没想到皇帝陛下会这么做。

说实在的,对于许多大臣们而言,此刻看见外面有这么多百姓,他们已经感到惴惴不安,因而很想要这些百姓立刻消失才好,如今,这些百姓居然还要在这里待半月之久,这真的令他们当中许多人都难以接受。

何况,还要学习他们最不想让百姓学习的《大诰》和《皇明圣训》。

前者是太祖朱元璋告诉百姓们如何合理维权的,后者是百姓掌握如何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因此,尽管朱元璋曾要求每家百姓都得有一本大诰,且犯罪时,若家里能拿出《大诰》可以减罪,而朱由校也屡屡下诏,让官府做到百姓们人人都读《皇明圣训》,甚至上学者,必修此书,但天下官僚其实一直在敷衍此事,利用人类懒散的本性,听由百姓们忽视这两本书。

所以,真正知道这两本书的内容的百姓们还是很少。

愿意为他们解析这两本书内涵的士大夫也很少。

只有少数主动汲取知识且有自学能力的人才会了解帝王的深意。

但这毕竟是少数。

以致于民智还未得到彻底的开启。

而如今,皇帝却要趁着利用个人威望将许多百姓召进京时,而对他们加强灌输一次这样的思想,而加强启迪一次民智。

这令许多不愿意开启民智的大臣自然感到更加难受。

“陛下是真有手段!他这样做,还不如直接调大兵把之前要求变法的上万士子尽皆屠杀掉,那样还好点!还能激发天下士子的血气!”

陈伟崧就在几日后对同朝为官的好友张尔素如此说了起来。

“张某现在只真想知道,这些黔首何时能离开?!”

“天天看到外面